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6 17:01:39

文档简介

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科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0分)
1.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
①火星上的陨石坑②流星③太空垃圾④宇宙射线⑤脉冲星⑥太空舱里的宇航员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2014年被天文学家发现的开普勒-186f是一颗环绕红矮星开普勒-186公转的行星,距离地球约500光年。由于它与地球的母恒星非常不一样,科学家称它为“地球的表兄弟”。据此完成2-3题。
2.开普勒18bf位于( )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3.科学家推测开普勒-186f上可能存在生命的依据不包括( )
A.有液态水的存在 B.可能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大小与地球相似 D.公转方向和周期与地球相同
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探测地外生命和寻找地球之外的人类家园一直是人类不停的追求。登陆火星五周年之际,“好奇号”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分析检测显示,取出的岩石粉末含有黏土、硫酸盐和其他对生命非常关键的矿物成分。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火星上陨石坑非常多。阅读下表,完成4-7题。
行星 与日距离① 质量② 体积③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表面平均温度℃
水星 0.387 0.05 0.056 58.6天 87.9天 昼350 夜-170
金星 0.723 0.82 0.856 243天 224.7天 480固
地球 1.00 1.00 1.00 23小时56分 1.0年 22固
火星 1.52 0.11 0.15 24小时37分 1.9年 -22固
注:①②③栏中均以地球为1,其他行星数据为其与地球的比值;“固”指固体表面。
4.与火星相比,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坚硬的固体表面 B.适宜的大气成分和厚度
C.更加强烈的太阳辐射 D.强烈的火山活动
5.若登陆表中四颗行星,最能体会“度日如年”的是( )
A.火星 B.地球 C.金星 D.水星
6.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B.火星体积、密度较大
C.火星表面温度高 D.火星上大气稀薄
7.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火星公转速度快 B.火星大气稀薄 C.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D.火星的质量小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局部图”,回答8-11题。
8.下列四个城市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 )
A.兰州 B.昆明 C.上海 D.海口
9.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员,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 )
A.昆明、兰州、郑州 B.上海、重庆、台北
C.北京、海口、贵阳 D.杭州、广州、成都
10.成都太阳年辐射总量比上海少,主要原因是( )
A.成都太阳高度角小 B.成都白昼时间短
C.成都地势低 D.成都阴雨天多
11.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植物的生长 B.火山爆发 C.风的形成 D.河流奔腾入海
12.太阳活动是指太阳大气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释放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等,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读图,下列有关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高于夜间
B.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高年要大于太阳活动低年
C.白天,100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约为1011cm-3
D.100~200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
读下边某地区1880—1960年间“树木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大体上是( )
A.没有相关性 B.正相关
C.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D.负相关
14.此图,反映了( )
A.太阳活动影响地球降水的变化,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会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15.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读图可知( )

A.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B.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
C.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D.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生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读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16-18题。
16.图中②—⑥的地质年代依次是( )
A.古生代、中生代、元古宙、太古宙、新生代
B.中生代、新生代、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
C.古生代、元古宙、中生代、太古宙、新生代
D.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7.在⑤时期繁盛的生物主要是( )
①三叶虫②裸子植物③蕨类植物
④爬行动物⑤原始鱼类
②④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18.下列有关生物演化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海生藻类→被子植物
B.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
D.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
张家口张北大疙瘩村石柱群呈现四棱、五棱、六棱、七棱状,直径在15至80厘米之间,排列紧密。这些石柱是地下熔融的高温岩浆随着火山爆发喷出地面,沿着地表流动,逐渐冷却形成的熔岩(下右图);下左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9-21题。
19.形成石柱群的岩石,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左图中的( )
A.② B.③ C.④ D.⑤
20.若该地火山爆发过程中,在地下50千米处发生了地震,在地面测得地震波的横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 )
A.速度明显变慢 B.速度明显加快 C.速度不发生改变 D.突然消失
21.关于石柱群所在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有岩石分布的地方 B.岩石圈包括地壳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C.生物圈渗透于全部岩石圈 D.岩石圈是连续而规则的圈层
2019年1月20日22时28分在西藏日喀则市(30.1°N,87.8°E)发生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日喀则市区约141千米,市区有明显震感。下图示意青岛一日喀则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据此完成22-24题。
22.西藏日喀则市地震震源位于( )
A.内核 B.外核 C.地幔 D.地壳
23.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厚度与距海远近成正比 B.地形起伏与①圈层厚度大致呈负相关
C.岩浆主要发源于②圈层上部 D.横波经过莫霍面时突然消失
24.关于本次地震,叙述正确的( )
A.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 B.日喀则市与拉萨市烈度相同
C.日喀则市与拉萨市震级不同 D.日喀则高楼层比低楼层居民震感明显
25万美元一张票!想去太空遨游吗?2018年12月13日英国“维珍银河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海拔82.7千米的高度。随后下降,几分钟后落回地面。如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及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25-27题。
25.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增→递减→递增
B.递减→递增→递减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26.对图中①、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C.①、②层划分的依据是气压的变化
D.②层复杂的天气不利于飞机飞行
27.①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D.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28-29题。
28.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⑤较小 D.④和⑤较小
29.我国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②辐射弱 B.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③辐射弱
C.白天④辐射弱,夜晚②辐射弱 D.白天①辐射弱,夜晚③辐射强
30.下面为某同学绘制的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该同学绘制错误的图是( )
A. B.
C. D.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完成31-32小题。
3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A. B. C. D.
3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大气受热过程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热力环流
下图示意北半球M、N两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据此完成33-35小题。
33.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最大的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34.与M地相比,N地( )
A.气流以上升为主,多阴雨天气 B.气流以上升为主,多晴朗天气
C.气流以下沉为主,多晴朗天气 D.气流以下沉为主,多阴雨天气
35.若该地位于沿海地区,此时为白天,则( )
A.M地为陆地,N地为海洋,风从N吹向M B.M地为陆地,N地为海洋,风从M吹向N
C.M地为海洋,N地为陆地,风从M吹向N D.M地为海洋,N地为陆地,风从N吹向M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0分)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利用太阳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太阳能丰富,目前已经在很多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已经成为我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材料二 图9为我国太阳能分布图。
图9
材料三 图10为2001—2007年拉萨和阿克苏太阳总辐射量图。
图10
(1)描述我国太阳能分布的特点。(4分)
(2)指出拉萨和阿克苏太阳总辐射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3)列举我国大力开发太阳能的意义。(6分)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每年的4-5月份,白天9时至午后14时之间,在晴朗和风速不大的条件下,观察呼伦贝尔草原开垦地目标物时,往往出现强烈的颤动现象,近地层犹如受着火炉的烘烤一样,热气腾腾,当地群众把开垦地上这种光学现象称为“地气上升”。春季呼伦贝尔草原开垦地出现地气上升现象时,能把开垦地土壤中的细小颗粒物带出并形成扬尘,严重时扬尘可发展到数十米以上,使大气浑浊度升高,气温日较差较小。下图为白天开垦地和草地地面温度的平均变化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指出大气受热过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含义。(4分)
(2)推测白天开垦地和草地近地面空气平均温度的差异,并说明理由。(6分)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发生严重扬尘时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4分)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B C A B B A D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A B D A B B A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D A B C C B A
题目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D A C A
36.(1)(共4分)太阳能分布不均;东部较少,西部较多(或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其中青藏地区、内蒙古高原等地丰富;四川盆地贫乏。(每点1分)
(2)(共6分)差异:拉萨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阿克苏(2分)。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2分);拉萨纬度较低(2分)。
(3)(共6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缓解能源短缺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促进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利于保障能源安全。(任答3点,每点2分)
37.(1)(共4分)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反射(云层反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逆辐射(每点1分)
(2)(共6分)白天开垦地近地面空气平均温度高于草地(2分)。原因:白天地面温度开垦地高于草地(2分),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2分),白天开垦地的地面辐射量大于草地的地面辐射量,所以开垦地近地面空气平均温度高于草地。
(3)(共4分)地气上升引起严重扬尘时,大气中尘埃增多,大气浑浊度升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强(2分),气温较低;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强(2分),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