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复习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复习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5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选必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考点梳理
考点1.先秦的政治制度
考点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清)
考点3.西方议会制及演变
考点4.中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考点5.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单元 知识体系
考点一:
先秦的政治制度
[教材梳理]
朝代 政治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1、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朝,他的继位方式是 ?
2、夏启在政治制度上有何贡献?
3、商朝内外服制度的基本内涵?如何评价?
4、记载内外服制度最有可能的文字是?
5、指出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的政治制度?
6、分封制的目的、对象、特点、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以及如何评价?
7、宗法制的核心原则是什么?与分封制的关系是什么?
8、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
考点一:
先秦的政治制度
[探究一]先秦的贵族政治
由世袭贵族来掌控国家政权的制度可不仅仅只有西方,在中国也有,而且他的生命力比整个封建制度还要长,从上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从下可以直至明清。而在这中间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内,贵族政治依附着帝制而不断发生演变,直至完全消失。贵族政治经历了两次结构性的崩塌,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另一次则发生在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从商周到明清,贵族政治在中国的兴衰变迁》
1、何谓贵族政治?夏商周时期贵族政治的具体表现?并作简要评价。
贵族政治:世袭贵族掌控国家政权。
(1)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评价: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逐渐代替“公天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1、(2023·福建宁德三模·1)据殷墟卜辞记载,历代商王都以天干为名号,如大乙(太祖子履,即商汤)、太甲(太宗子至)、盘庚(世祖子旬)、武丁(高宗子昭)、帝辛(纣王子寿)等。这一现象可能直接涉及到商代的(  )A.国家组织形式 B.王位继承法 C.诸子分封次序 D.内外服制度
B
(2)西周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
①分封制以分封同姓贵族为主体,形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②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原则。
评价: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构成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②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③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民族融合、文化传播;
④但诸侯权力相对独立,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考点一:
先秦的政治制度
[探究一]先秦的贵族政治
习题演练
2、(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1)西周时期诸侯或王官第一次受命为王臣,包括诸侯及王官的后嗣如继续担任诸侯或王官,周王必须进行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经过周王册命的诸侯或王官的继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保障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B、彰显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
C、维系了家国一体的统治格局 D、强化了君臣间的契约关系
3、(2023·重庆南开中学检测九·1)《尚书》记载“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下列政治观念与之最相符合的是(  )
A、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
B、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D、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雠
B
A
2、材料中的两次结构性崩塌分别指的是什么?第一次崩塌的原因是?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第二次:隋唐时期,科举选官制度的推行和发展,诞生了强大的文官集团,摧垮了看重门第和出身的门阀政治集团。
考点一:
先秦的政治制度
贵族政治经历了两次结构性的崩塌,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另一次则发生在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从商周到明清,贵族政治在中国的兴衰变迁》
第一次崩塌的原因
①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加速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②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
③文化上: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宗法血缘关系瓦解;
[探究一]先秦的贵族政治
习题演练
4、(2023·河北唐山三模·1)《春秋左传》载:“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夜,郑伯使祭足(人名)劳(慰问)王,且问左右。”这表明(  )
A、周王与诸侯矛盾不可调和 B、周朝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D、分封制的根基逐渐瓦解
5、(2023·山东济南三模·1)鲁国的孟禧子(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对礼仪不熟悉,他感到遗憾,临终时吩咐他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去师事孔子。据此可知当时(  )
A、私学兴起并发扬广大 B、礼乐文化不断繁荣
C、宗法分封度渐趋崩坏 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
6、(2023·广东汕头二模·2)春秋中叶,南方的楚国灭其北部小国,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由贵族担任,但并不是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后来西方的秦国也推行县制,北方晋国的卿大夫甚至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这说明当时(  )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D、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
C
C
A
考点一:
先秦的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概括宗法制瓦解后,宗法观念造成的深远影响。
①以家庭为核心,血缘宗族社会形态长期存在,是社会秩序的有效保证;
②形成以“忠孝”、仁爱、和谐等为内涵的传统文化内核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凝聚性、连续性的重要体现;
③也使得男女有别、等级尊卑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探究一]先秦的贵族政治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出现集权趋势,但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③保留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④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带有部族色彩;
习题演练
(2)举例说明先秦原始民主传统的具体表现,并谈谈这对当时思想文化的影响?
表现:万邦时代的禅让制、西周君主决策征求“国人”意见,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等;
影响:商周思想文化中有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学派都体现了人本、民本思想。
7、“国人”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指的是居住在国都城内的人。“国人”有参与政治的传统,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建立 B.国人参政决定了国家决策
C.原始民主制约社会的发展 D.分封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
[探究一]先秦的贵族政治
A
考点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清)
[教材梳理]
概念解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与民主相对)。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体现的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方式,其特点是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体现的总体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D
考点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清)
[教材梳理]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西汉
(1)皇帝制度:在秦朝政治制度中的地位?有何特点?
(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的官制及职能分别是?
九卿的职能分为哪两类?三公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方式主要?有何积极作用?
(1)郡县制度:推行的背景条件是?分析郡县制的特点、历史作用。
(2)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何特点?作用?
(1)如何理解汉承秦制?
(2)简述中外朝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变化趋势?
(3)东汉确立的新的行政中枢是什么?
(1)简述汉初郡国并行的基本内容。
(2)针对地方分裂割据,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东汉晚期地方行政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影响?


1.秦朝中央官僚机构以皇帝为首。
2.秦朝彻底废除分封制,创立郡县制并在全国推广。
3.柳宗元评价秦制“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意为废分封、行郡县是从秦朝开始,是公正的表现。
4.秦朝文书传送系统得益于秦朝的“车同轨”的全国交通系统。
5.“汉承秦制”表现为皇帝制和郡国并行制。





考点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清)
[教材梳理]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隋唐
西汉
元朝
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确立的时间、意义。
(2)简述三省六部制的机构、权责和运行过程。
(3)分析政事堂设立的作用。
(1)隋:隋朝地方行政机构有何调整?
(2)唐:唐与隋朝地方行政机构有何异同?唐中期后在地方行政机构上有何新举措?影响?
(1)宋朝地方行政机构有何变化?
二府三司制:
(1)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
(2)宋太祖分割相权的措施有?
(1)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是?反映了什么现象?
(1)简述行省的演变过程。
(2)结合地图说明行省制的基本概况。
★行省制:
1.全国划分10大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2.腹里(今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书省直辖;
3.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4.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管理;
5.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经略台湾。
考点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清)
[教材梳理]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1)简述明朝中央行政变化的具体史实。
(2)指出内阁的责任、性质和实质。
明朝相比元朝在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上有何变化?
(1)清承明制有何具体表现?有何新的变化?
(1)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最初目的?
(2)简述军机处的职责、性质、实质。
[探究二]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中的帝国指中国哪个朝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帝国是怎样实现中国古代政治“现代化”的?指出那套“理性设计”的优越性。
优越性:(1)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2)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3)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考点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清)
[探究二]宰相制度的演变
(1)圈出各朝代中央行政中枢机构。
(2)钱穆认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如何理解该观点?
三省六部一方面削弱了相权,另一方面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3)列举明清时期“皇帝通过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的具体实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反映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直至顶峰,说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考点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清)
[探究二]宰相制度的演变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任怀国等著《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4)根据材料,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代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指出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原则和发展趋势。
“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 “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 “兼相”:明朝内阁制。
特点: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首领;
有参议政事权但无决策权;
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
原则:皇权核心;
策略:不断分化相权;
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考点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清)
[探究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
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清:督抚制
材料 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划分和地方政府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损益,而无根本之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指出地方层级管理的“变”与“不变”的具体表现,解释“无根本之的变动”的含义。
变:汉增州;唐增道;宋道改路;元增行省;
不变: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变;县制不变;集权目的不变;
含义:未改变中央集权制度,仅仅是形式变化。
2、指出地方层级管理变化的特点及趋势。
特点:沿袭变革;下稳(县)上动(县之上);监察变行政;控制加强;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
★提醒 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都是地方监察机关,后逐渐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
考点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清)
[探究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了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习题演练
1、(2023·浙江温州三模·2)汉光武帝建国以后,利用自己更信任、更易操控的尚书机构。这一机构包括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诸曹尚书、诸曹郎等。这反映出(  )
①汉承秦制 ②三省一体化的趋势
③皇权加强 ④新的行政中枢确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023·湖北武汉五月模拟·2)田氏代齐后,齐国成为凌驾于周王室之上、与秦国分庭抗礼的王国。到汉高祖九年,“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汉高祖此举旨在(  )
A.解除旧贵族对政权的威胁 B.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促进关中地区的人口流动 D.实现对编户的有效控制
3、(2023·湖南宁乡十三中预测卷·3)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 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习题演练
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5、(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6、(2020.7·浙江高考·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考点三:
西方议会制及演变
[教材梳理]
★议会:国家的立法机关或最高权力机关
古希腊罗马时期
476 中世纪欧洲
1500 近代欧洲
议会传统
议会形成
议会完善
(一)议会传统——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指出古希腊雅典、斯巴达和古罗马政治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政体类型 代表 权力分配及特点
民主制 雅典
贵族寡头制 斯巴达 罗马共和国
君主制 罗马帝国
权力分配: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特点:公民享有充分民主权利。
斯巴达: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且王位世袭,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公民大会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选举产生监察官有重要权力。
罗马共和国:元老院掌握国家权力,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公民大会受高级官员和元老院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公民选举产生执政官,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特点:少数贵族集体统治,有一定的公民权。
罗马帝国:皇帝掌控国家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掌握军事权。
特点: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力很少,或基本没有。
考点三:
西方议会制及演变
[探究一]古希腊罗马公民政治
(1)古希腊罗马不同政体类型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各邦公民参政权力的大小
(2)古希腊罗马的公民指的是哪些人?由此可见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有何局限?结合材料谈谈 古希腊罗马公民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公民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基础,是古希腊罗马公民政治的主体。
作用:承担保卫城邦或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考点三:
西方议会制及演变
(二)议会形成——中古西欧政治制度
[教材梳理]
1、结合史实说明中世纪西欧王权教权二元并立政治格局这一社会特征。
政教合作: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如丕平献土;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如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教会多项特权。
政教冲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冲突不断,如卡诺莎之辱。
2、梳理中世纪法、英、德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概况。
法国
英国
德意志
(1)法国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的直接原因是?三级会议的构成?主要成果?
(2)三级会议召开有何意义?
在英国,“议会”一词最初含义是“谈话”,本指国王与贵族交谈和谈判。
(1)《大宪章》签署的直接原因?主要内容?有何作用?
(2)简述议会君主制形成的过程(结合纲要下P17),并说明国王和议会的关系。
(1)德意志王国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说明中世纪欧洲有何特点?
(2)什么是选帝侯制度?有何变化趋势?
考点三:
西方议会制及演变
[探究二]中世纪西欧的议会
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几乎是同时代的产物,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主要影响。
材料一 12世纪,英国国王在与封建地方势力、罗马教皇发生了一系列战争的过程中,被迫签署了《自由大宪章》。1265年英国正式召开议会,不仅贵族僧侣参加,而且从每个郡邀请两名骑士、每个大城市邀请两个市民代表参加会议。以后议会经常开会,相继取得了颁布法律、批准征税、处理政治案件的权力。
材料二 1300年,法王与教会为征税发生冲突,为争取支持,腓力四世召开了由高级教士、世俗贵族和富裕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从14世纪起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往往是在国王需要征收新税或需要各等级代表的支持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才召开,而各等级在同意国王要求的同时也常以司法、行政方面的改革作为交换条件。 ——《中世纪欧洲》
1、根据材料比较中世纪的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的异同。(10分)
不同:召开的原因不同:英国因国王集权而发生战争,法国因征税而冲突。
开会的方式不同:英国经常开会;法国处理重大问题时才开会(不定期)。
会议的权力不同:英国通过颁布法律等方式限制王权,权力较大;法国对王权限制较少,有利于强化王权。
相同:本质相同:都是中世纪西欧君主制的表现形式,都带有议会的基本特征;
参与者相同:都有世俗贵族、教会贵族和市民阶层。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的历史意义。(4分)
有利于中世纪欧洲国家王权的强化和稳定;有利于结束中世纪早期封君封臣制度下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推动市民文化兴起和发展。
考点三:
西方议会制及演变
[教材梳理]
(三)代议制发展、完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前提条件是?
政治/经济/思想
2、英、美、法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
美国
法国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革命基础是?确立的法律基础是?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是?(2)英国君主立宪制下权力机构有哪些?有何权力?假如英国首相约翰逊选择参加俄乌战争,而议会反对,会有什么结果?
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的背景、标志、内容、评价。
(1)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过程有何特点?
(2)议会制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3)该政体下权力如何分配和运行?
(4)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特点是?
3、如何认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1)核心:经选举产生代表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2)本质:资产阶级试图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3)评价:进步性、局限性、发展性。
考点三:
西方议会制及演变
[探究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指的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在同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但每个国家代议制的具体形式又有所区别。诸如英国等国家实行议会君主制,美国等国家实行总统共和制,法国是典型的半总统制共和制等。虽然代议制的形式不同,国家元首、议会、政府的关系和权力分配也不同,但一般情况下都存在权力制衡现象……
总理
众议院
1、概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征?
①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是代议制民主政治;
②分权制衡;
③政党政治;
④体现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法治等启蒙思想;
2、结合英国、美国、法国的政体分别说明分权制衡的特点。
习题演练
1、(2021·广东高考·13)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2、(2021·湖南高考·15)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2020.7·浙江高考·17)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
C.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 D.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
考点四:
中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教材梳理]
Δ概念解读: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共和”两大基本特征: 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阶段 时期 历程
缔造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 (1912.1-3)
破坏共和 北洋政府 (1912.3-1928)
包办共和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再造共和 苏维埃、边区、解放区政府 (1927-1949)
新中国政府 (1949-至今)
1、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的标志?中华民国的国旗?纪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制定原则?评价?
1、结合宋教仁案谈谈政党政治在民国初期的实践的局限性和为何会失败。
2、根据教材概括袁世凯破坏共和的表现、结果。
1、结合《训政纲领》内容说明国民党“训政”的实质。
2、国民党“宪政”的具体措施?实质?结果?
1、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分别是?
2、人民革命政权建立的标志 结合宪法大纲内容谈谈政权的性质?
3、什么是边区政府?有何特点?从内容和意义两个层面谈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4、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
1、说出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和完善密切相关的三部宪法或文件,并作简要评价。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核心是?地位?意义?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内容?发展历程?
3、分别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提出过程、丰富内涵、意义。
考点四:
中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探究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佩弗《远东》
(1)“仿制品”指什么?谈谈对材料中观点的认识。
(2)一方面,中国并不只是美国政体的简单复制,一是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实行五权分治,二是把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体现与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的结合,是博采众长的结果。
另一方面,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在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名存实亡,共和政体结束。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2)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有什么不足?
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总统与内阁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考点四:
中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探究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来驳斥“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五四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特征,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为原则,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习题演练
1、(2020·全国高考真题)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2、(2020.1·浙江高考·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微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3、(2019·北京高考·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五: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材梳理]
时期 变法改革 理清史实
古代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北宋改革
张居正改革
近代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现代 新中国初期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改革开放
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大阶段?措施?影响?
1、北宋中期改革的主要原因?2、庆历新政的主导者?迅速失败的原因?
3、简述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1、张居正改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1、戊戌变法出现的原因?
2、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映的问题?
1、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评价?
1、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指?
2、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和失败的探索?有何成就?
1、改革开放的起点?简述其内容及意义。
2、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3、分析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考点五: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探究一]概括以下古代中国改革在目的、措施方面有何共性?结合改革成效和结局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 背景 措施 成效 结局
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富国强兵; 为秦统一奠基 成效显著,但商鞅被车裂而死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 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后期: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促进北方经济 发展,利于民族交融,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基 成效显著,但遭到鲜卑贵族反对
王安石变法 统治危机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 初期有成效,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遭遇阻力而失败,王安石被罢职
张居正改革 统治危机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短暂缓解统治危机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多数被废
(1)古代中国改革变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措施比较全面,是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修补或完善。
(2)认识:①卓有成效的改革一般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②失败的结局说明改革道路充满曲折和艰辛。
考点五: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探究二]见P28[问题探究]谈谈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习题演练
1、(2019·全国Ⅱ卷·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侧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2017·浙江高考·14)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020·全国Ⅱ卷·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