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部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部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11:0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蓬溪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周厉王在位时,奢侈专横,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借以剥削人民。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厉王严厉镇压,王室重臣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厉王不要限制民众舆论。这表明西周时期( )
A.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B.国人对王权有制约作用
C.实行仁政,重视舆论 D.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
2、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
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 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
C.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D.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3、元朝在行省的设置和管辖上,省界犬牙交错,尽量使行省“无山川险阻可依”,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这一做法有助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地方自治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疆域
4、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这些法令( )
A.推动了社会进步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根除了封建陋习 D.实现了民主自由
6、参议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的一种人民代表大会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历次参议会上,开明绅士们很珍惜自己的政治权利,真正做到了“参议员在会议内得自由发表言论,不受任何限制”。边区参议会的设立( )
A.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消弥了社会各阶级间的政治分歧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导权
7、中国民建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并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 )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新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D.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8、邓小平说:“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据此推断,“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胜利 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 D.推动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9、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10、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11、汉代实施考课制度,由上级对下级官员的品行作为进行考核,作为对官员赏罚黜陟的依据。下图为在四川出土的东汉“考课”画像砖。该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在于
A.寄托了人民对清官政治的期待
B.表现出制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C.反映了其对政治生活影响巨大
D.说明考课成为政治压榨的手段
12、如表是英国高级官员罗素和阿伯斯诺特对1854年关于重建文官制度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看法。据表可知,两人都( )
人物 看法
罗素 “现在是女王任命大臣,大臣再任命他的下属,将来如果考试委员会代替女王,我们将坚决反对”
阿伯斯诺特 对报告中关于原有的文官选任制度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责难”,给“地位尊崇者的心灵带来了惨痛的危害”
A.强调文官改革措施破坏英国宪政基础
B.承认文官制度重建的紧迫性
C.认为文官改革政策加剧英国社会动荡
D.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3、1855年英国文官委员会成立,主要负责主持文官的考选事宜,制定任用标准、考试规程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文官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这一系列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政府的推动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 D.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14、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A.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 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15、有学者认为,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这体现了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是(  )
A.民主化 B.科学化 C.法制化 D.规范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16题15分,17题20分,18题20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1788 年 6 月 21 日,新罕布什尔州的代表大会以 57 比 46 的票数批准了“费城制宪会议”提出的联邦宪法,落实了需要 9 个邦批准的规定,美利坚合众国喷薄而出,成为一个法律实体。 --摘编自[美]罗伯特·麦克洛斯基《美国最高法院》
材料二:经过激烈的争吵,制宪会议终于通过了这部联邦宪法。宪法规定行政权归美国总统、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最高法院。总统由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 4 年。总统权力很大,有权任命官员,有权缔结条约,同时还是武装部队总司令。这样一个类似英国国王的角色不能不引起与会代表的警惕,所以为了避免行政权过大,宪法加强了国会和法院对总统权力的制约。
--摘编自[美]米尔奇等《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1776-2007)》
(1)据材料一概括联邦宪法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简述该原则的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如何体现美国权力制衡的 (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
材料二 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洛阳后面临挑战,并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显著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意义。(6分)
蓬溪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目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16题18分,17题20分,18题17分,共55分)
16、(1)据材料一概括联邦宪法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简述该原则的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如何体现美国权力制衡的 (8分)
17、(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洛阳后面临挑战,并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8分)
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显著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意义。(6分)
蓬溪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借以剥削人民。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可知西周时期,国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社会动荡,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仁政,排除C项;“地位动摇”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由于“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西汉初年政府“从俗而治”,在东部分封诸侯王有利巩固新生的政权,故选C项;家天下指的是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而在西部沿用的郡县制没有反映浓厚的家天下意识,排除A;郡国并行制虽然后来产生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在实行初期却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排除B;西汉时期边患问题解决是通过军事斗争实现的,排除D。
3、答案 C
解析:行省制度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元政府在行省划分上实行“犬牙交错”,其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正确答案选 C;这一做法不能提高行政效率,故A 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
4、答案 D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内阁,故C项不符合史实。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中信息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排除B项;根除了封建陋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实现了民主自由,与史实不符,中华民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边区参议会是边区人民参与政治管理的重要形式,许多开明绅士在参议会上积极发言,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首次尝试,排除B项;“消弥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采取的是党外合作的方式,国共两党分别领导各自的抗战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并非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表述错误,各民主党派并非直接参与政府管理,且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邓小平”、“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可以推断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而改革开放推动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而反帝斗争的胜利、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均出现在改革开放前,时间上与题中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出自战国的《墨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的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朝,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是隋唐的科举制,时间顺序应为①③②④,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画像砖体现了考课的场景,其中被考课的官员在考课官员面前表现得极为虔诚,可见考课制度对官员的执政及言行影响极大,所以反映出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通过阅读表格文字可知,对于《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罗素不满其损害女王权力,打乱现有官员任命方式,阿伯斯诺特认为报告对原有文官选任制度的批判有失公允等,反映出两人都否定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D项正确;两人均未指出改革文官有损宪政及民主,排除A项;两人都反对改革,并未承认改革具有紧迫性,排除B项;两人均未明确文官改革对社会稳定的危害,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1855年”“1870年”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于是,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B项正确;A、C、D项都是原因之一,但都不是根本和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可见美国文官制度强调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有特殊地位,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A项正确;强调专才的优厚待遇未必就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专才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未体现文官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促进人才自由流动,排除CD项。故选A项。
15、答案 A 
解析:材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体现了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民主化特征,故选A项。
16.(1)原则:联邦制。(2分)
意义: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使联邦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政府,巩固了美国的统一;调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8分)
(2)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归美国总统、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最高法院;美国总统权力很大,但是受一定的制约,如由选举产生、国会和最高法院对总统权力进行制约等。(8分)
解析:(1)原则:根据材料一中的“批准了‘费城制宪会议’提出的联邦宪法,落实了需要 9 个邦批准的规定,美利坚合众国喷薄而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联邦制原则”;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央政府权力的加强,巩固美国统一,为美国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中的“宪法规定行政权归美国总 统、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最高法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归美国总统、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最高法院”;根据材料二中的“总统权力很大……宪法加强了国会和法院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国总 统权力很大,但是受一定的制约,如由选举产生、国会和最高法院对总统权力进行制约等”。
17.(1)挑战:移民与土著语言、风俗差异大;移民生计困难,威胁社会安定;移民怀念故都,对新都缺乏心理认同。(6分)
特点:实施果断、及时;具有系统性;除旧与立新相结合;汉化、封建化特征明显。(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6分)
(2)经济影响:推动了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刺激了民间手工业(冶炼业、铸造业)的发展;推动了北方商品经济的复苏;为之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8分)
解析:(1)挑战:根据材料“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可得出移民与土著语言、风俗差异大;根据材料“生产生活不能自立”,可得出移民生计困难,威胁社会安定;根据材料“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可得出移民怀念故都,对新都缺乏心理认同。
特点:根据材料“孝文帝当机立断”,可得出实施果断、及时;根据材料,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包括禁鲜卑语说汉语、规定死后要葬在河南、免除租赋、选拔充当禁卫军等一系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系统性;根据材料,孝文帝改革规定禁用鲜卑语,同时推广汉语,禁止还葬平城以消除对旧地的怀恋,同时通过免除租赋、选拔充当禁卫来培养对新都的认同,体现除旧与立新相结合;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有利于鲜卑民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有利于北魏采用汉族封建国家的制度,汉化、封建化特征明显。
(2)经济影响:根据材料“他们(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得出推动了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得出刺激了民间手工业(冶炼业、铸造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得出推动了北方商品经济的复苏;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8.(1)历史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科举制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新式学堂的出现;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8分)
(2)特点:通过法律手段确立。(3分)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干部的年轻化和专业化;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