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双字;
2.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3.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4.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5.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奴隶社会,它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阳城。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世袭制: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 “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称为夏历。
4.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年被商汤所灭。
5.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二、商朝
1.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亳
2.迁都: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纣王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4.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军队和商纣王军队,周武王获胜。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分封制:
⑴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⑵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需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⑷实质:确立了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⑸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为春秋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3.灭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
*夏、商、周的更替
【经典练习】
1.(2023 呼和浩特)“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不是夏朝的“家天下”、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大一统”,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2.(2023 荆州)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需要考生掌握二里头文明的特点。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与商朝、西周和东周无关,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考衔接】
3.(2023 眉山)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和商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材料中“赛”和“比”侧重表示比较并较量本领、技术的高低,其适用范围较窄,对象多为文艺、体育、娱乐等对抗性活动,因此,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竞技体育已出现,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竞技体育的出现,没有涉及祭祀活动、军备竞赛和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和商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商周时期竞技体育已出现。
4.(2023 台州)“夏传子,家天下。”古时《三字经》这样描述是因为夏朝创立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C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世袭制,不是禅让制,排除A;西周实行分封制,题干反映的是世袭制,排除B;隋朝创立选拔官员的科举制,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阶段
①出现:距今5000——4000年我国黄河流域出现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②发展: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和种类逐渐丰富,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及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③繁荣: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2.商朝青铜器代表:①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②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做工精美
3.制作:①成分:铜、锡、铅;②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①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②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6. 造字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经典练习】
1.(2023 大连)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2023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兔年,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兔”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根据材料“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兔’字”及所学可知,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故A正确。
B.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排除B。
C.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排除C。
D.隶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 扬州)《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防护器具、盛放粮食器具、盛酒器、切割工具等,体现了青铜器种类的丰富特征,故A正确。
B.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功能多样的特征,排除B。
C.材料体现不出青铜工艺简单的信息,排除C。
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与皇权统治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青铜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3 乌鲁木齐)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符合题意。
C.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记忆青铜器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教考衔接】
4.(2023 甘孜州)如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丝 桑 蚕 帛
A.青铜农具普及 B.等级制度严格
C.商业贸易发达 D.丝织业已产生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由题干材料甲骨文中出现丝、桑、蚕、帛等字可以看出,丝织业在当时已经产生且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D正确;题干反映的内容和青铜农具无关,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反映等级制度,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商业贸易发达,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能反映丝织业已产生。
5.(2023 随州)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材料内容没有中外对比,得不出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的文物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与春秋时期和商朝无关,排除BC两项;铜冰鉴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它可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代表性器物的相关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0/12 21:04:35;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商品交换市场和使用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影响: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三、诸侯争霸
1.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
2.影响:(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①消极: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②积极:加快统一的步伐,同时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经典练习】
1.(2023 钢城区)春秋后期,在今济南市莱芜区境内发生了一场著名战役。当时鲁国采取敌疲我打的战术,以弱胜强打败齐国。该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长勺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需要考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解答】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B项正确;涿鹿之战是指史前时期炎黄部落与蚩尤之间的大战,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排除C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此战中项羽打败秦军主力,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运用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分析作答。
2.(2023 北京)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不能说明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教考衔接】
3.(2023 济宁)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及所学可知,在鲁国国君心中,齐、晋、楚三国地位高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齐、楚、晋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约束,这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体现了周王室地位衰落,故A正确。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并不是朝觐周王减少的原因,排除B。
C.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投靠诸侯大国,可见齐国、晋国和楚国实力上升,但是无法判断鲁国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排除C。
D.周王是天下共主,朝觐周王与是不是宗亲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3 河南)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据题干“……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可知,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已在各诸侯国、各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战国中后期铁器应用广泛,未体现“象征贵族身份”“制作工艺精良”“实行官营专卖”,排除ABC项。
故选:D。
【点评】记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以及带来的社会变化,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5.(2023 湖北)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排除A。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
C.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为了适应农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D.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0/12 21:07:51;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⑴过程:①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②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⑵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方位:东南西北到中间)
2.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①桂陵之战(成语:围魏救赵)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成语:纸上谈兵)
二、商鞅变法
1.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政治 ⑴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⑵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⑶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⑷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⑴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⑵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⑶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商鞅变法内容:
4.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认识: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秦孝公的鼎力支持;改革措施得力;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取信于民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
4.影响: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②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经典练习】
1.(2023 郴州)“‘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工程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排除A。
B.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B。
C.根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叙述的是战国时期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故C正确。
D.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都江堰工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 钢城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是( )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废除井田制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需要考生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
【解答】平斗桶是计算容积的衡器,权衡是计算重量的衡器,丈尺是计算长度的衡器,因此反映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B项正确;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排除A项;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排除C项;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考衔接】
3.(2023 安徽)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商鞅、韩非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就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二者都强调立法与治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因势而变,故B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排除A;兼爱非攻是墨家的主张,排除C;尊卑有序为儒家学说,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商鞅、韩非都主张因势而变。
4.(2023 东营)下面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不是管仲改革、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第8课 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背景:
(1)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根本)。
(2)政治: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动荡。
(3)阶级:出现地主、农民、工商阶层,士活跃起来。
(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
(5)认识: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3.争论的核心问题:治国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
4.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注:战国时期在思想上、文化上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 启示
春 秋 时 期 道家 老子 《老子》 又称《道德经》 ①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辩证地看待问题
儒家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 ①核心思想是“仁”②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②尊重教学
战 国 时 期 儒家 孟子 《孟子》 ①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构建和谐社会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墨家 墨子 《墨子》 ①主张兼爱非攻 ②主张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③提倡节俭 ①构建和谐社会 ②反对侵略战争 ③勤俭治国
道家 庄子 《庄子》 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②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积极地看待和面对问题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②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积极改革和勇于创新
●5.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6.认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经典练习】
1.(2023 福建)如图,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统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和墨子思想主张上的共同之处,注意表格的正确识读。
【解答】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孔子主张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强调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根据题干表格内容“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墨子主张厉行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关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故C项正确;主张无为而治的是道家老子,排除A项;主张以法治国的是法家韩非,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和墨子思想主张上的共同之处。
2.(2023 北京)如图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注意题干图示的识读。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
【教考衔接】
3.(2023 鄂州)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意思是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做事情不讲礼义,事情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能安宁,出自《荀子 修身》,儒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A项正确;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4.(2023 衡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它应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
A.《韩非子》 B.《论语》 C.《孟子》 D.《道德经》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的著作,排除A。
B.《论语》属于儒家学派的著作,排除B。
C.《孟子》属于儒家学派的著作,排除C。
D.据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可知,叙述的是道家学派的辩证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言论出自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