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云浮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20:57:02

文档简介

云浮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
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横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
(摘编自周文慧《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以前,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B.没有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C.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
D.王维诗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样,他早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有一种昂扬之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边境比较稳定,社会也得到巨大发展,国势走向强盛,这是唐代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B.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属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境的安稳和平的环境被破坏,边塞诗也成为过去。
C.高适的《别董大》(其一)描绘了边塞的风光,反映出诗人坚强的生活信心,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
D.七言古诗的成熟是诗歌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边塞诗说明了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
3.从材料阐述的观点看,下列唐代边塞诗中,不属于盛唐边塞诗的一项是( )(3分)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有哪些区别?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翻越大雪山
韦延丽
雪,满世界明亮,新警小冯心里却一片灰暗。
走在高低起伏的怒龙雪山上,小冯的胃里翻江倒海,呕吐逐渐吞噬着他的意志。他索性把肩上的步枪往下一扔,仰面倒在雪上,心里骂道:“去他的盗枪犯,去他的抓捕!”
马背上的盗枪嫌疑人阿都回头悄悄地看了看,嘴角划过一抹冷笑。在他看来,身后倒地的小冯,犹如雪山顶上挤出的点点亮光。“哼,很快会见矿的。”阿都心想。
“见矿”即为转机。原本之前有一次转机的,那时他刚被押到山垭口。夜幕中,阿都父亲组织的“火龙”眼看就要追上,押解阿都的云丹贡布所长却冲着怒龙雪山一挥手说:“走,上怒龙。”追赶他们的人做梦也想不到,冬天鸟都不敢飞近的怒龙雪山,警察居然敢上。想到这儿,阿都狠狠地瞪了瞪前边拉马的贡布,恨不能一眼将贡布瞪落深渊。
贡布听到响动,急忙牵马回身,一把拽起雪地上的小冯说:“睡不得,睡不得。”边说边解下腰间的保温壶,拧开盖子递到小冯面前。
小冯推开所长递来的壶说:“拿开拿开,喝不惯。”“喝不惯也得喝,这酥油茶是药,镇得住你的高原反应。”此时,贡布也管不了那么多,只管举壶往小冯嘴里灌,咕咚咕咚……“茶是圣物,装进你这佛肚,加持开光,雪山多险都不怕。”贡布说。
阿都撇了下嘴,心想还加持开光呢,等下怒龙发怒,活佛也救不了你们。
小冯并没因为喝酥油茶而立即好转,高原反应像连绵不绝的雪山,重重地压在他身上,他痛苦扭曲的脸比雪还白。贡布很担忧,心想,要是小冯能骑上马恢复体力多好。但不可能,阿都这家伙下马便装死。之前两人好不容易将阿都弄上马背束紧手脚,如今将他放下来,他一定会故伎重演。“深呼吸,拽着马尾巴走。对了,把枪上膛。”贡布加重后边四个字,这话他是故意说给阿都听的。阿都当过兵,不得不防。
天大亮了,太阳拖着一抹红霞冲开雾气,跳上山顶,整个雪山一片圣洁。这世界终是明亮的。贡布心想,一个阿都,甚至一条怒龙算什么!贡布后来总结时才发现他当时太自信,因为明亮和黑暗本是一对双胞胎。
小冯是第一个发现眼睛不对劲儿的。酥油茶下肚后,力气一点点爬上脚背,小冯感觉似乎复活了,但眼睛的刺痛也愈发明显。贡布也觉得眼睛不舒服,却没在意,他的精力全部用在探路和防备阿都上。不过听小冯一提醒,贡布突然想到了兜里为防雪盲症而准备的东西——两条用墨汁染黑的医用纱布。20世纪80年代,因辖区雪山多,云南羊拉派出所的老民警常备这样的纱布。将一条黑纱布递给小冯,贡布正犹豫要不要给自己蒙上一条,却见马背上的阿都在拭泪,便索性将纱布递给了阿都。小冯当即不干了,说:“你自己都这样了,还顾坏人,坏人就该让雪挖他的眼睛。”“怎么能这样说呢?人都有犯错的时侯,阿都爱枪,一时糊涂偷枪,是有些可恨,但改了就好嘛!”贡布说完眯缝着眼睛问阿都:“是不是?”阿都点头,心里却是说不出的滋味。他很想将纱布还给老警察,不欠老警察的情,可又担心眼睛坏了没法儿逃。
一行人往前爬了一段,泪流满面的贡布突然想起一个土办法。他吩咐小冯看好阿都,自己四周看看后跳进路旁山坳,解裤带、放闸门、接尿液、抹眼仁,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只听“嚓”的一声,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仿佛开水浇上冰块,两只眼睛火辣辣的。贡布索性双手捧住尿液,将双眼浸泡在尿中,嘴里嘀咕:“让火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一切,贡布做得偷偷摸摸,毕竟撒尿做药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第二次用药时,他干脆将尿液灌进随身携带的保温壶,方便使用。
贡布说,他的行为想必玷污了雪山的圣洁,以致招来后祸。贡布记得第二次撒尿后没多久,太阳忽地不见了,黑云卷着雪轰隆隆从山顶滚来,他大喝一声:“快跑!”跑出几步才发现马背上的阿都一动不动。贡布说:“阿都快跑。”阿都说:“我绑着呢。”他抽出短刀跳过去。小冯说:“所长别管,再不跑来不及了。”贡布说:“不行。”他不知道有没有割开阿都脚上的绳子,后来的一声巨响,将他推入死一样的白雪中。
贡布醒来时在阿都背上,他下意识地掏腰间的枪,腰间空空的,让他一惊。阿都却冷冷地说:“别找了,枪丢了。”贡布说:“那你……”阿都说:“要跑我早跑了。”
阿都说,马背上位置高,他看见了贡布撒尿抹眼的情景。雪崩时,阿都原是要丢下他们逃跑的,但没跑几步便滑倒在地。他定睛一看,原来他将贡布装尿液的保温壶绊倒了,泼到雪上的尿液金晃晃的,宛如细碎的金沙。阿都说,那一刻,他再也无法迈开逃跑的步伐。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20年9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都看到新警小冯高原反应的痛苦模样,“嘴角划过一抹冷笑”表现了他对小冯的嘲讽以及内心喜悦、激动难以抑制的心理活动。
B.“这世界终是明亮的”,这句话是贡布所长看到太阳冲破雾气,将光明带临人间时的感悟,表达了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不变真理。
C.文中的阿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从开始的极力想逃转变为放弃逃跑机会救贡布,这是贡布用尿液洗眼睛的行为起的直接作用。
D.贡布用尿液来治疗眼睛,因为尿液的刺激非常痛苦,他就用心理暗示来为自己鼓劲,“让火来得更猛烈些吧”表现了他的坚毅和决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突出了大雪满山的艰难情景,烘托了新警小冯因高原反应而产生的怒火和不耐烦。
B.小冯是一个新警察,意志力较为薄弱,作战经验不足,“坏人就该让雪挖他的眼睛”表现了他思想不成熟的一面,在文中衬托了贡布的形象。
C.“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贡布洗眼的感受;“仿佛开水浇上冰块”,冷热碰撞,生动地展现了贡布的痛苦。
D.贡布让阿都骑马的情节在文中很关键,一方面是怕阿都下马后装死不走,另一方面也为阿都能看到贡布用尿液洗眼的情景埋下了伏笔。
8.雪山的天气变化无常,请结合全文分析天气变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9.小说塑造了贡布所长感人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贡布所长的形象特征。(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初,改户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调吏部,历验封郎中。真人邵元节贵幸,请封诰,默执不予。十一年为武会试同考官。屡迁浙江左布政使,入为太常卿,掌南京国子监事。博士等官得与科道选,自默发之。历吏部左、右侍郎,代夏邦谟为尚书。自正德初焦芳、张彩后,吏部无侍郎拜尚书者。默出帝特简,盖异数也。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会推辽东巡抚,列布政使张臬、谢存儒以上。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寻进太子少保。未几,复命兼翰林学士。给事中梁梦龙劾默徇私,帝为责梦龙。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嵩甚恨。赵文华视师还,默气折之。总督杨宜罢,嵩、文华欲用胡宗宪默推王诰代,两人恨滋甚。初,文华为帝言余倭无几,而巡按御史周如斗以败状闻。帝疑,数诘嵩文华谋所以自解,稔帝喜告讦,会默试选人策问,言“汉武、唐宪以英睿兴盛业,晚节用匪人而败遂奏默诽谤。帝大怒,下礼部及法司议。奏默偏执自用,失大臣体;所引汉、唐事,非所宜言。帝责礼部尚书王用宾等党护,各夺俸三月,而下默诏狱,锢于狱,默竟瘐死,时三十五年二月也。默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有所恃,不附嵩。凡有铨除,与争可否,气甚壮。默既得罪,继之者视嵩父子意,承顺惟谨,吏部权尽失。隆庆中,复默官,予祭葬。万历中,赐谥文愍
(节选自《明史·李默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B.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C.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D.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员外郎,中国古代的官职,是在郎官的定员之外设置的职位。
B.会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进士。
C.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瘐死,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默秉公持正办事坚持原则。他担任吏部验封郎中时,道士邵元节深得皇上信任,地位显贵,请求朝廷封赠诰命,但李默坚决不同意。
B.李默才干突出,受到破格任用。他掌管南京国子监后,博士等官员可以参与科道官的选拔;他接任吏部尚书,改变了吏部多年来没有由侍郎升任尚书的格局。
C.李默刚正不阿,决不同流合污。他以气势力压严嵩的心腹赵文华,坚决抵制严嵩及其同伙结党营私,针锋相对地推举王诰担任总督职务。
D.李默正气凛然,招致奸党忌恨。赵文华谎报军情后,为了自保而诬告李默,皇上听信谗言,责成礼部及司法部门处置,礼部尚书王用宾将李默定罪入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已意,嵩衔之。(4分)
(2)默既得罪,继之者视嵩父子意,承顺惟谨,吏部权尽失。(4分)
14.李默能先后两次执掌吏部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 (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表达了接纳更多人才的愿望。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 题。
香气是指能引起人们愉快嗅感的挥发性物质。为了准确判断一种化合物对食品香气的贡献程度,才有了用香气值(FU)来判断某种化合物在香气中所起的作用。当FU<1.0时,① ,即嗅觉器官对该物散发的香气无感觉。FU值越大则表明② 。任何一种食品的香气并不是由一种呈香物质单独产生,而是③ 。对香气贡献大的物质,被称为“头香物”。香气物质具有挥发性、水溶性和脂溶性,正是因为这三种特性,香气才能通过感受细胞的细胞膜向外发散。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多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个字。(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 题。
近几年,不少影视剧重视对传统文化价值内容的挖掘,例如《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京剧文化、《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宋叉手礼……《梦华录》也不例外。作为一部以宋代市民生活为背景展开创作的剧作,《梦华录》中对于宋代盛行的饮茶、斗茶都做了细致的还原。剧中,赵盼儿以清水在茶汤上作画,秀出一手宋朝流行的茶百戏,引来众人围观。茶百戏始于唐朝,刘禹锡曾这样描述:①“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墨客的推崇,茶百戏被做到了极致。导演杨阳介绍,在筹备剧集期间,曾邀请非遗②“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为全剧组讲解茶道。剧中借赵盼儿之手展示中国传统非遗③“茶百戏”的韵味,碾茶、热盏、击拂、水痕等工序,面面俱到,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仿佛置身其中。不仅如此,《梦华录》在制作上也下足了功夫:剧集以清新自然的艺术手法和精心设计的镜头调度,别样宋朝之美展现在观众面前,不是烟雨江南就是繁华东京,都氛围感十足。《梦华录》中赵盼儿在江南经营的茶坊临水而建,周围杨柳成排,茶坊中二三客人喝茶聊天,远处碧波荡漾,在诗情画意的画面中描绘了富有烟火气息的古人生活图景。为了更好地打造江南的风景,主创们走遍杭州、苏州、无锡、绍兴、嘉兴、南浔、拈花镇、西塘、同里古镇等地考察和采风,剧集开播后观众瞬间被烟雨水乡的美景迷倒。
文中有三处使用了双引号,请说明这三处双引号的用法。(3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3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60分)
1919年1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随感录四十一》一文,指出“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1925年5月,鲁迅在《莽原》发表《编完写起》一文,其中在论及“青年”时指出,“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云浮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20231014)
参考答案
D
C
C
首先提出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接着阐述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最后阐述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
①主题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②意境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③风格有所不同: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
C
7.C
8.①天气变化衬托了警察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无论天气如何变化,警察押解阿都的坚定决心一直未变;②天气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天气晴转阴,推动了贡布挽救阿都情节的发生;③天气变化是全文的线索,它串联起了所有的故事情节。(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9.①尽职尽责,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他为了安全押解阿都,勇上怒龙雪山。②关心爱护同事:为了保护小冯,他强令小冯喝酥油茶,并将防止雪盲症的黑纱布送给小冯。③博爱、大爱,具有人性美:在押解阿都的过程中,他既防着阿都,又对阿都晓之以理,并将防止雪盲症的黑纱布让给阿都;危急时刻,不放弃阿都,将他脚上的绳子割断,救了阿都。(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答出“舍己为人”“善良”等亦可酌情给分。)
10.C
11.B
12.D
13.(1)严嵩掌政时,独揽官员升降大权,李默总是坚持已见,严嵩因此怀恨他。(“柄”“擅黜陟权”“衔”各1分,句意1分)
(2)李默获罪以后,他的继任者遇事都顺从严嵩父子的意见,谨慎地依顺他,吏部的权力尽失。(“既”“继之者”“承顺”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为人正直,原则性强:②忠于职守,能力突出;③皇上看重,破格选用。(每点1分)
【答案】15.C
16.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
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
(1)携来百侣曾游,忆峥嵘岁月稠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①化合物不会引起人的嗅感②该物质引起的嗅感越强③多种呈香物质的综合反应
香气正是因为香气物质的挥发性、水溶性和脂溶性才能通过感受细胞的细胞膜向外发散。
①第一处:刘禹锡曾这样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此处引号为直接引用。
②第二处、第三处:“茶百戏”,此处引号为特定称谓。
不仅如此,《梦华录》在制作上也下足了功夫,剧集以清新自然的艺术手法和精心设计的镜头调度,力图为观众展现别样宋朝之美,无论是烟雨江南还是繁华东京,都氛围感十足。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这两句是说,水已烧开,鼎内水开之声(本体)如骤雨齐来、松涛狂吼(喻体);用开水在碗中冲茶(本体),顿时蒸腾起如云般的雾气(喻体),茶叶(本体)如花(喻体)在碗中徘徊、漂荡。事虽平易,写来却形神俱备,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可见诗人构思之巧,运笔之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