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南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2023年10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共38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小题,共70分)
2021年最值得关注的天象可能是月全食(红月亮)。2021年5月26日10时,月亮运行到距离地球的最近点,是名副其实的超级月亮;当天19时14分,太阳、地球和月球排成一条直线而发生月全食。下图为“月全食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月全食”天文景观中涉及的三个天体,太阳、地球、月球分别属于( )
A. 恒星、行星、行星 B. 恒星、行星、卫星
C. 卫星、行星、行星 D. 恒星、卫星、行星
2. 图示天体( )
A. 均位于地月系 B. 均位于太阳系
C. 地球质量最大 D. 自身发光的是太阳和月球
2020年是利用科学寻找外星生命的第60年。下图是英国科学家霍金构想的外星人的样子。完成3~4题。
3.假设宇宙探测器向霍金构想的外星人播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位于小行星带中 ②与金星和火星相邻 ③是距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④位于太阳系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若X星球上真有地外文明,那星球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
①充足的水分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③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 ④坚硬的地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虽然到达地球的能量只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对地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
B.煤和石油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地下,不是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地表环境产生影响
6.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行进中的赛车 B.煤球炉 C.太阳能电池 D.地热发电站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出了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其空间位置如图所示。据此完成7~8题。
7.对“天和核心舱”与地球站通信联系干扰强度最大的是( )
A.极光现象 B.太阳耀斑爆发
C.流星现象 D.太阳辐射
8.“天和核心舱”工作时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
A.太阳能 B.太阳风 C.核能 D.风能
2020年6月21日中国出现了日全食奇观,据悉,上一次日全食时是在2009年7月22日。结合下图完成9~10题。
9.平时我们看到的圆圆的太阳是太阳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日核
10.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发生在①层 B.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都发生在②层
C.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②层 D.日珥和太阳耀斑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我国研制的太阳双超卫星首次亮相。作为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其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据此完成11~13题。
11.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①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②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③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黄之类,经年不断……热气逼人三十余里。④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①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等带来影响 ②太阳耀斑爆发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从而干扰地球的电离层 ③太阳黑子每11年出现一次,与地震、暴雨等灾害密切相关 ④释放出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使全球可见极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太阳活动强烈时,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
A.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活力 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D.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
吉林省延吉市龙山多处发现恐龙化石,发现的恐龙化石为早白垩纪晚期至晚白垩纪早期过渡类型,距今约8000万年到9000万年。根据现场地貌研判,此处可能有恐龙化石群,且种类多样,如禽龙、甲龙、角龙等。据此完成第14~15题。
恐龙作为“爬行动物时代”的典型代表,其兴盛的时期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5. 该时期陆地上极度兴盛的植物是( )
A.蓝细菌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完成16~18题。
16.图中横波不能通过的圈层是(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 .软流层
17.关于图中①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物质的源地 B.位于水圈与大气圈之间
C.气体为主的内部圈层 D.由厚度不同的岩石组成
18.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 ( )
A.①底部 B.①全部和②顶部 C.②顶部 D.②底部和③全部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9~21题。
19.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20.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21.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下表为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据此完成22~24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氮气(N2) 78
氧气(O2) 21
氢气(Ar) 0.93
二氧化碳(CO2) 0.038(变动)
22.干洁空气中体积占比最大的是( )
A.氮气(N2) B.氧气(O2) C.氩气(Ar) D.二氧化碳(CO2)
23.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氮气(N2) B.氧气(O2) C.氩气(Ar) D.二氧化碳(CO2)
24.低层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主要还有( )
A.臭氧(O3) B.氨气(NH3) C.甲烷(CH4) D.水汽和杂质
对流层顶高度与对流活动强弱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80~2010年间对流层顶气压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25~27题。
25.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的月份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2月
26.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势力增强 B.太阳辐射增强
C.植被覆盖率提高 D.大气降水增多
27.近20年来,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呈上升趋势。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化石燃料使用增多 B.途经航空班次增多
C.地表植被密度增大 D.人工降雨频率增大
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及北京2021年10月12日与13日天气情况。据此完成28~29题。
图1 图2
28.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29.与12日相比,13日气温日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减弱,④增强 B.①增强,④减弱
C.②减弱,③增强 D.②增强,③减弱
读下图,完成30~31小题。
30.四种大气环流模式图中不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31.形成上图四个环流的缘故是( )
A. 风的阻碍 B. 海拔不同 C. 地面冷热不均 D. 地转偏向力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读图,完成32~33题。
3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B.减少了大气逆辐射
C.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33.“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理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加强
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34~35题。
34.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5.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
A.大气受热过程 B.海陆间水循环 C.大气热力环流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第Ⅱ卷 综合题
二、综合题(共3题,共30分)
36. 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按结构特征划分,它们都属于________行星。
(2)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_______________。另外,还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从地球历史的角度,地球上高级智慧生命主要出现在________代________纪,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37.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图N)”和“某地的气压状况图(图P)”,图P是图N中A层某地的气压状况图,该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N中A为____层,其直接热源是____,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____(升高或降低)。
(2)图P中①②③④⑤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
(3)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容易形成阴雨天气的是____。
3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4分)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图示意我国北方的某地新型“阳光居室”。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对此作出合理解释。(2分)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分析其原因。(2分)答案
1.B 2.B 3.B 4.A 5.B 6.D 7.B 8.A 9.A 10.A 11.B 12.A 13.B 14.C 15.C 16.C 17.D 18.B 19.B 20.C 21.B 22.A 23.D 24.D 25.C 26.B 27.A 28.B 29.C 30.A 31.C 32.C 33.D 34.A 35.C
36.
金星 火星 类地
自西向东 近圆性 共面性
(3)新生代 第四
37.
(1)对流 地面辐射 降低
(2)④
(3)乙
38.
(1)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室内(封闭的空间隔绝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从而使大气温度降低,大气逆辐射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