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认识“亦、抹、宜、庭、未”等7个生字,学会“断、楚、至”等1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中断、开、回、出”等字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背诵并默写古诗。
通过欣赏诗中的色彩、景色和动词,感知动静结合之美,发展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中断、开、回、出”等字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诗中的色彩、景色和动词,感知动静结合之美,发展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作者资料和同类诗句、配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单元导入,比较课题 1.奖励大家一个游戏,看图猜诗,想玩吗?出示多幅山川景色的图片,你想到了哪句古诗? 2.在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像图片上这样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可以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出示单元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指名读,今天我们就再来积累三首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壮美。 3.出示三首古诗,指名读三首诗题,有什么发现?一山(天门山)、二水(西湖、洞庭湖)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诗文中常常既写山又写水,于是我们就拥有了庞大的文学宝库。 看图猜诗 个别读 个别读诗 齐读 游戏导入,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习生字,初读三诗 老师有几个词要考考大家,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谁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第一行? 1.带读第一行: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楚江 chu jiāng 2.指导生字“楚” 3.带读第二行:总相宜 望洞庭,强调后鼻音 4.带读第三行:淡妆浓抹 镜未磨,区分“未”和“末” 我们已经过了生字关,下面老师让你们来读一读古诗。 5.学生依次读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6.哪位小老师谁能读好停顿,读出节奏?指读。(再课件出示画节拍线的全诗)全班读。 小老师领读 自由读古诗 个别读 齐读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这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三、以读求义,感受景色美 1.这节课,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游览天门山的美景。板书:天门山,看着这个山名,想象一下这是一座怎样的山,谁来读?指读、齐读。 2. 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 年,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书:望)怎么看叫望?读出远看的感觉。 3.你觉得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指读注释。大家通过注释可以想象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 4.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下面我们默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边圈。)(指名汇报) 读得细致,找得清楚。“楚江”是哪条江?课件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指导写好“楚”字。 5.“两岸青山”就是“天门山”,“碧水”就是“楚江”,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青、碧、白、红,板书:色彩美、气势美。你从哪里感觉到的呢?默读,思考,想象。 a“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中断楚江开。 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出示“断”的小篆写法,教写“断”字) 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一个断字,就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耸立的悬崖峭壁和鬼斧神工。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楚江水)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这“断”“开”二字,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b“碧水东流至此回”“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 “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水汹涌磅礴,山很弱吗?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流到这儿改变方向。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出示:( )被( )冲断开了。 ( )的江水向东流到( )就开始( )。 c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两句。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们分成男、女两组,像武林高手一样来比试一下。先请女同学负责第一句,男同学负责第二句,然后交换。 学生按教师的分配读,谁都不想被比下去,气势很足。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请一四两组起立,假如这两组同学就是两岸的青山,二三两组就是滚滚的江水。你认为一四两组应该怎么站?指学生,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这不明明是相对“立”在这儿吗?李白为什么说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桌讨论讨论。很高很高把后面的山都挡到了。船行到这儿眼前一亮,啊!这两边的山景又扑入眼中,这就是“相对出”。一个“相对出”把站那儿不动的山写成动的了。 请学生上台贴“孤帆、日”的位置。这一“出”一“来”,画面就动起来了,人和山水相融了。 青山出迎,孤帆来临,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 6.出示: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这些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的流动。配乐,闭上眼想象,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太阳在远处等你。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让我们一起吟诵— 个别读 齐读 个别读 学生回答 默读古诗 圈画 交流汇报 看师范写“楚” 生书空 默读 思考 想象 观看“断”的写法 思考交流 比赛读 交流汇报 个别交流 男女比赛读 同桌合作讨论 一生上台贴板书 思考 交流 集体吟诵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增强理解词语的能力。 结合课文插图,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诗句的能力。
四、总结 作品中,读物中,教材中,无数的山水之作让我们陶醉:山水画卷,奇山异水,山光水色,山容水态,山青水碧,山高水长,山重水复 李白的《望天门山》,有山的奇特,水的浩荡,下节课我们继续去探寻古诗中的山水之美。
作业布置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李白 中断开 至此回 色彩美 相对出 气势美 日边来
第 2 教时
教学内容: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感受两首诗中表现的祖国山河的美好。
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饮湖上初晴后雨》展现的西湖的柔美和《望洞庭》展现的洞庭湖的辽阔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结合多次朗读,了解诗人的观察角度,理解两首诗中比喻的精妙,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感受两首诗中表现的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了解诗人的观察角度,理解两首诗中比喻的精妙,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PPT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 上节课,大家和老师一起读了《古诗三首》,细致地学习了《望天门山》。声音可传情,能通过背诵传递你的理解吗?咱们来试试。(背诵《望天门山》) 小结: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古诗就得这么读。 祖国山河秀丽,赏过山,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诗句去看水。 集体背诵 复习导入,背诵古诗,帮助学生牢记。
二、两步学诗,明意悟境。 1.出示两首诗,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两首诗) 比较这两首诗,你有什么发现?(西湖/洞庭湖,白天/夜晚)(都很美,诗人都很喜欢,都用了比喻) 白天是明亮的,夜晚是柔和的,咱们再来读读。(分组再读两首诗) 2.要读懂诗,先理解诗。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小拐杖”,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同桌之间商量商量。 集体交流两首诗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由老师点拨理解。重点关注书中注释没有提供的“欲”“淡妆浓抹”“总相宜”激励学生把读懂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这首诗写得很美,你觉得哪句诗最美 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1)精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预设: a.晴天看西湖,水光潋滟是什么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由上到下想象画面:艳阳高照,阳光洒在湖面上,微风轻吹,湖面漾起波纹,像洒了一地碎金,闪亮闪亮的。)指名读这一句,读出水波粼粼的柔美。 b.晴天看水,雨天看山。大胆想象,雨天的画面美在哪里?(激发用前一句的方法想象画面:细雨如丝,雨中湖边的青山笼罩在薄薄的雾中,如梦如幻,若隐若现,不仅好看,还很奇特。)指导朗读第二句,评价:读出雨中西湖的柔美。 c.晴天美得好,雨天美得奇,我们也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读出不同的美。(男女生对读)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a.西施淡妆也美,浓妆也美。你知道西施究竟有多美吗?(东施效颦的故事) 这样什么时候都美的美人,人们还常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咱们一起读读(积累成语:花容月貌 倾国倾城 明眸皓齿 顾盼生辉) “水光潋滟晴方好”是西湖化——浓妆的时候,“山色空蒙雨亦奇”就是给西湖化——淡妆。西施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b.西湖的美不仅仅是晴天和雨天。出示一组图片,观赏日、月装扮下的西湖,范说句式。出示夏、冬、花、叶分别给西湖化浓妆或淡妆,自由用句式表达,感受西湖无时无刻不美。(引说句式:如果说 给西湖化浓妆,那 就给西湖化淡妆。) 小结:西施是南方的美人,西湖是南方的名湖,都是柔美无比,我们连起来读出这种美。(齐读)能背吗?老师一句,你们一句。 个别读 分组读 同桌合作讨论 全班交流 个别交流 齐读 观察图片 个别读 个别读 男女生对读 思考 交流 齐读 齐读 齐读 师生合作读 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可以使学生感受西湖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刚才我们用先说诗句意思,再分享最美诗句的方法感受到了西湖的美。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和同桌一起自己学习《望洞庭》,一会儿集体交流,看谁最会学诗。 2.精读《望洞庭》夜晚望洞庭,你读懂了哪句,在哪句中感受到了美呢? 预设(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a.画面的和谐与宁静的美。(学生可能说得不太清楚,用朗读来表现) b.诗人站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整体的画面美?(诗人站在高处)诗人站在高处,赏着月光下的洞庭湖,情不自禁地吟到——开火车读这两句,教师点评。小结:近处观湖,湖月两相和。 过渡:再向远处看——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a.学生汇报感受,师点拨:这样的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b.人说“八百里洞庭”,你瞧,秀丽的君山也不小,怎么就成了小小的青螺了呢?(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朗读诗句。 c.站在高处,先看近处再看远处,洞庭湖多么辽阔呀。孩子们,用你们的朗读让目光看得更远些。(指名读再齐读,点评读出开阔豁达的感觉) 同桌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个别读 交流 朗读 开火车读 思考 交流 个别读 齐读 分组赛读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为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总结背诵,拓展延伸。 1.祖国山水无限美,大家都记在心里了吗?柔美的西湖晴也美雨也美。你看——引背《饮湖上初晴后雨》;辽阔的洞庭湖月下观赏有近也美,远也美——引背《望洞庭》。 2.我们的古诗源远流长,大好山河尽在其中。(出示两组古诗)。同学们课后背一背,比比谁读得好,谁记得多。 背诵古诗
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晴方好 雨亦奇 遥望 和 总相宜 高处 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