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20: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 3 个生字,会认 2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机智。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机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周总理的故事。(故事导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 21 课《杨氏之子》。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2.解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师: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文言文。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吗?分别有哪些?学生答。这都是文言文形式的课文,他们的相同之处就是行文简练,微言大义。学了这么多,同学们有没有总结出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呢?师总结: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还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读准字音。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拿出预习单,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屏幕出示课文,现在请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多练习几遍,同桌读的不好或不正确的地方可以帮忙纠正。
4.练习好了吗?谁能自告奋勇读给大家听?好,勇气可嘉,你来。他读的好吗?(生评价)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读?抑扬顿挫,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运用一字一义,了解文章大意
1.师:想要在诵读上更上一层楼,我们还需要了解它的意思。一起来看看文章的第一句话,谁来试着翻译一下?(1 生回答)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好方法么?(生:我结合课后注释,然后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句话的意思)
2.一句完整的古文难以理解,但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我们理解了字词的含义,串联起来就能解读古文。“梁国”是国家,“杨氏子”是杨姓人家的孩子,几岁了?(生:9 岁了)师:还剩四句话,小组合作,每人一句,共同学习后面几句话的意思吧。(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师:哪个小组能试着说说文章的意思?(1 组回答)
3.指导两处难点:“为设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出示古今译文。师:咱们合作学习,男生读原文,女生读翻译。
师:知道了文章意思,我们一定能读得更有韵味。咱们再来齐读全文。(四)体会人物特点
1.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2.杨氏之子聪惠在何处呢?(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小组讨论)聪明(板书:聪明)对比句子感受话语的委婉(课件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比较这两句话,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这让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有教养)理解语言巧妙: 为设果,谦逊有礼。理解“应声答曰”,(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应声答曰,聪明机灵。
3.情景训练:师:那假如今天来的不是孔夫子,是黄夫子,聪慧的你该如何回答呢?假如我就是黄夫子。(指生回答,合作演示)
4.大家和杨氏之子一样,甚聪慧!咱们再来齐读课文,读出其中韵味,读出杨氏之子的聪慧。
5.读了这么久,谁想挑战一下,借助提示背诵文章。(出示提示)6.一起来背诵。
(五)拓展
1.《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刘义庆。书中记录了魏晋时期许多名士的言行。
2.古文的魅力在于它的韵味,也在于它优美巧妙的语言。自己读一读这篇有趣的古文《王氏之子》,读一读,王氏之子粗心在何处?(生:把兵马俑写成兵马桶)。
(六)总结这节课咱们认识了聪慧的杨氏之子,了解了古文的韵味和魅力。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和杨氏之子的聪慧。古文中的巧妙语言还有很多,等着咱们今后去慢慢探索。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