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周测评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周测评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08:2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周测评卷
*不懂就要问 语文园地
一、用“ ”画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9分)
1. 为了弄清楚(chǔ cǔ)道理,就是挨(āi ái)打也值得。
2. 我在羊圈(quān juàn)外面画了几个圆圈(quān juàn)。
3. 这样糊(hú hù)里糊涂(tú tǒu)地背(bèi bēi),有什么用呢
4. 先生拿着戒(jiè jie)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lī lì)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二、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画“ ”。 (8分)
(到 道)理 (胆 担)量 照(例 列) (攻 功)课
(作 昨)天 (坐 座)位 (清 青)楚 不(董 懂)
三、我会选词填空。 (4分)
背诵 朗诵 流利 顺利
1. 先生就让学生一个一个地( )。
2. 同学们正在教室里( )课文。
3. 这次我县的扶贫工作进行得很( )。
4. 孙中山( )地背出了昨天所学的功课。
四、照样子,写词语。 (9分)
糊里糊涂(ABAC式):
一字不漏(含数字):
摇头晃脑(含身体部位):
五、读句子,写出加点词的近、反义词。(6分)
1. 先生讲得很详细。 ( )( )
2.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 )( )
3. 屈圆圆流利地读出这篇诗歌。 ( )( )
六、句子大观园。(15分)
1.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一直从来不讲。 (修改病句)(3分)
2. 先生拿着戒尺。先生走到孙中山跟前。 (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3分)
3.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改为陈述句)(3分)
4. 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6分)
(1)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我愿意我是
(2)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花园里十分热闹,
七、下列句子朗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朗读“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这句话中的“一点儿”时,应加重语气,突出孙中山对书中意思的好奇。
B. 朗读“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这句话时,语速应该较慢,用庄重的语气来读。
C. 朗读时,要关注句子中重要的词语,也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如朗读“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句话时,要将“突然”读得重一些,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跳舞、狂欢”。
八、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6分)
1.《所见》的作者是 (代)的 。描写小牧童天真活泼的诗句是: , ;写出了小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的诗句是: , 。
2.《不懂就要问》一文讲述了 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赞扬了他
的精神。
九、阅读芳草地。(26分)
(一)不懂就要问(节选)(13分)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 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说 我原想 书中的道理 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 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 给文中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4分)
2. 先生的态度先是 ,后来变得 ,联系全文可知先生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4分)
3. 用“ ”在文中画出最能表达中心句思想的句子。(2分)
4. 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是怎么做的 (3分)
(二) 的孔子(13分)
孔子年轻的时候,对周礼的知识已经很熟悉了,可是他仍旧不断地努力钻研。
有一回,他去参加太庙里的祭(jì)祀(sì)典礼,由于是第一次碰上,什么都觉得新奇有趣,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打听。 有人嘲笑他:“谁说这个陬(zōu)邑大夫(孔子的父亲做过的官职)的后代懂得礼呢? 瞧他这没完没了地问,大概什么也不懂。”孔子听了却很坦然:“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啊!”
祭祀结束后,人们要回家了,可他还抓住人家的袖子不放,非要问个明白才行,弄得人家都有些不耐烦了,便称他是“每事问”。孔子听见了心里还挺高兴哩。 “每事问”怎么不好?难道不学不问还能从天上掉下知识来不成?就这样,执着的孔子很快对周礼达到了精通的地步。在他30岁的时候便有人专门向他学习周礼了。
1. 在文前的横线上加一个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3分)
A. 努力钻研 B. 虚心打听 C. 勤学好问
2. 根据短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对的打“ ”,错的打“×”)(3分)
(1)孔子认为“每事问”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 )
(2)孔子知道“每事问”让人不耐烦后,就不再抓别人问问题了。 ( )
(3)孔子坚持“每事问”,后来成为一个对周礼精通的人。 ( )
3.这篇短文主要写了
。(4分)
4. 读了这篇短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分)
十、素养课堂。(欣赏下列名句)(3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些名句都是关于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