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 分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cuì) 整宿(xiǔ) 瘫痪(huàn) 絮絮叨叨(dāo)
B.嫩芽(lèng) 拆散(cāi) 分歧(qí) 波光粼粼(líng)
C.一霎(shà) 下蹲(dūn) 侍弄(sì) 泼泼洒洒(pō)
D.祷告(dǎo) 沐浴(mù) 徘徊(huí) 并蒂红莲(d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信服 取决 捶打 暴怒无常
B.沉寂 淡雅 匿笑 各得其所
C.花蕾 诀别 心绪 翻来覆去
D. 阴蔽 寒颤 俄而 不可抗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你的数学基础好,参加数学竞赛,我喜欢物理,参加物理竞赛,咱们各得其所。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变化无常。
C.小张今天下午收到了期盼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每当我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会坐在我身旁,让我少看点电视,多看看书,絮絮叨叨个没完。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优质初中“多校划片”要体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和“就近入学”的原则。
B.梦想的魅力在于看似朦胧闪烁,因为即使在最远的地方也能获得感应,并成为一种精神力量。
C.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D.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
5.按照要求仿写句子。(要求:把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方面用较整齐的句式写出来)(4分)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6.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年级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4分)
(1)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语。(2分)
示例:朋友是一本书,总是在你困惑的时候揭示正确的答案。
朋友是
(2)有同学收集到两幅都叫“朋友”的漫画。请你仔细欣赏,然后任选其中一幅,说说画家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分)
我选择漫画 ,这幅漫画形象地告诉我们: 。
我选择漫画 ,这幅漫画形象地告诉我们: 。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7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乙】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炊忘著算①,饭落釜②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①?”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算,饭今成麋④。”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③,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算(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算,放竹算。②釜:锅。③馏:蒸饭。④糜:粥。⑤夺:失误、遗漏。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相委而去(前往)
B.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C.俱委而窃听(丢弃,舍弃)
D.尔颇有所识不(同“否”)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客与太丘论议 陈太丘与友期行
B.炊何不馏 白雪纷纷何所似
C.乃俱窃听 去后乃至
D.更相易夺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分)
(2)如此,但麋自可,何必饭也 (3分)
10.两则故事中都有元方,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两则短文分别体现了元方怎样的特点。(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7分)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的 。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 。 (5分)
12.请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乡书何处达?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小桥流水人家,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一句,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而“ ”―句则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18分)
母亲的爆米花
江 子
①每到年末,女人们就都要忙碌起来了。
②在我家乡,再穷的人家,都要准备几件像样的年货待客。比如三两斤炒瓜子,自家种的卖给贩子后余留下来的花生,还有就是爆米花。
③而作为村里最穷人家的主妇,母亲的忙碌里,就会多几分牺惶。 因为只有她知道,一到年关,招待客人要钱,去长辈亲友家拜年要钱,年后我们兄弟姐妹读书要钱。可因为进账少,她的口袋,差不多已经空了。
④她只有早早地就催着父亲带着我去走村串巷打爆米花。
⑤二姑父买了一套爆米花的行头。可他后来患了痨病,近不得烟火,就打不得爆米花。母亲就催着父亲,学了这门手艺,借了二姑父家的这套行头去打爆米花。
⑥这是一种十分艰苦的活计。我和父亲每天就像钉在了两条矮凳上。父亲负责摇机器,拉风箱,待加热到了一定温度,让机器炸响。机器里的大米就变成了松脆的体积暴涨的爆米花。我负责把柴,配合父亲“爆破”作业,死死捏紧装爆米花的麻袋,以免气流冲溢让爆米花散落。然后,我解开口袋,将爆米花装给主人。如此周而复始,每天都要到半夜才睡。
⑦那时候每一爆加工费是一毛。 十多天时间下来,可以挣个一百多块。 年关和我们的学费,就全都指望着这件事。
⑧要到大年二十九,我们才会回到家里,父亲先把那些带着黑色锅灰的毛票交给母亲,然后在自己家的厅堂,摆开架势,打自己家的爆米花。很明显,父亲摇着机器拉着风箱的节奏变慢了。我把柴也是。经过了十多天的熬夜打爆米花,我和父亲都太累了。
⑨而在我和父亲出门的这些天,母亲早已把家里的一切都安顿妥当,包括其他年货的准备,孩子的新衣……晚上,母亲会把糖倒入有水的锅中。她在灶前把柴火,待糖水煮沸,父亲会将爆米花倒入爆炒,到一定火候,再铲出通过人工压实,然后用刀切成薄片,爆米花年货就做成了。
⑩那一夜,家里就都是糖分的味道:穷人的家庭里少有的幸福的味道。
年终于到来了。对于家庭主妇来说,也就是最忙碌的时候到了。
母亲穿着浆洗得干净的旧衣服,在家中进进出出,微笑着为前来拜年的亲友续茶水,看着客人面前茶盘里年货空了,就返回屋内补上些许——量肯定是经过精密计算的,不能太多,不然后面来客就不够了,撑不到春节过完,但也不能太少,不然就不体面。
那爆米花片是茶盘里最显豁的茶点。它的成本不高,少量的大米和糖,但因为经过爆米花机的加工,体积增大了好多倍,适合表达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
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即使过年也是。也许她穿过,那该是新婚的时候,可惜我没能见到。母亲好像也从没吃过她精心准备的那些吃食。她很少上桌,总是坐在灶膛前,吃每一顿剩下来的东西。 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她对自己,几乎到了残忍的程度,即使过年也是。成年累月,我们早已接受了这样的母亲,认为母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可有一天,我发现母亲在无人的角落吃着爆米花。
离大年初一过去已经有几天了。 亲友们都已散去。 大人们开始闲了下来。
我还沉浸在寒假与春节给我带来的美好和自由之中。离开了打爆米花的那张小矮凳的束缚,我就像一个野孩子,到处找着寻欢作乐。我忘了我是去找谁还是为了躲避谁的追赶,急匆匆地走在某个离家几栋屋的一个巷子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母亲,正在往嘴巴里送着爆米花。
她轻轻地咬着,咀嚼着。她脸上的表情,似乎是非常享受爆米花片带给她的愉悦感,以至于她显得有点陶醉,有点贪婪。她吃得很细致,好像一小片爆米花片,有着她细嚼慢咽的计划。她手里有个袋子,里面还有着三两片。
母亲怎么会在这里?她是不是专门要躲在我们不容易出现的地方,来享受她其实非常心仪的食物?她为什么不在家里,当着我们的面吃着爆米花片?有什么清规戒律,阻止了她这么做?
母亲看到了我,脸上立即露出惊诧进而尴尬的表情。她迅速停止了咀嚼,转身急匆匆离开了巷子。
母亲只比我大25岁。我那时候才十一二岁。现在想起来,母亲那时候还很年轻,不到四十。可母亲在我心里从来没有年轻过,从我记事以来,她就是一个很心酸的老妇模样,即使新年也不能让她看起来年轻些。
(选自《新民晚报》2020年2月 20日,有删改)
14.文章以“爆米花”为线索,讲述了哪些事情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5分)
15.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 (3分)
16.文中的“爆米花”承载了母亲哪些具体的愿望?(6分)
17.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她吃得很细致,好像一小片爆米花片,有着她细嚼慢咽的计划。她手里有个袋子,里面还有着三两片。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16分)
麦黄黄 杏黄黄
李 翔
①父亲要出山做麦客去了。
②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戴一顶半旧的草帽,手握镰刀,肩上挎着塞满干粮的黄挎包,对母亲说:“今年想走远些,多挣几个,赶麦子搭镰了再回来。”父亲见我在被窝里骨碌骨碌地转着眼珠,指着腰间的黄挎包说:“听话,好好念书,到时候给你买一口袋杏子回来。”
③父亲做过多年的麦客。每次回来,他都会喜形于色地打开挎包,伸手抓出黄亮黄亮的叫人一见就直流口水的杏子分给我们。“咔嚓咔嚓”地嚼着杏子的时刻是多么舒心美妙呀!
④自打父亲离家后,妹妹每隔两天就仰起小脸问母亲:“爸爸啥时回家呀 ”母亲摸着妹妹的羊角辫说:“去地里看看,啥时麦子黄了,你爸爸就回来喽!”我和妹妹便飞跑到山顶的地里去看麦子。可那一片片的麦地跟周围茂密的灌木丛一个颜色……
⑤下过一场透雨,接着又暴晒了好多天,麦子真的熟了。村里出去做麦客的人相继回了家,可父亲一点消息都没有。母亲急了。
⑥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我家的麦子能搭镰了,若再等下去……母亲心焦似火。第二天一早,母亲带领我们上了地。整整折腾了三天,才勉强割了三亩来地。母亲心焦了。
⑦第四天天快黑时,跟在身后拾麦穗的妹妹突然举起小手喊道:“快看呀,爸爸回来啦,有杏子吃啦!”我赶快抬起头看,不见人影,却忽然发现身后未割的麦子一阵潮水般涌动,有人在麦浪里伏腰挥镰。“哦!是爸爸,爸爸回来啦!”我和哥哥不约而同地叫出了声。母亲两眼霎时湿润了。父亲很快赶了过来,在他身后排着一列士兵般的麦捆子,一件件扎得结结实实、整整齐齐的。父亲对我们苦涩地笑一笑,淡淡地说:“路上耽搁了,回来晚了……”
⑧我骤然觉得父亲陌生了许多,才二十来天工夫好像隔开了好多年,蓬乱的长发上蒙着厚厚一层尘土,颧骨山崖般凸出来,脸颊水坑一样陷进去,暗淡无光的眼珠一下子掉进了又深又大的井口似的眼眶中;裤腿裂开一道大口子,一尺来长的灰布条有气无力地耷拉在膝盖上。妹妹兴奋地一把抓住挎包翻了个底朝天,见什么也没有,“哇”的一声哭了。父亲擦把汗,手笨拙地伸进瘪瘪的裤兜,费力地摸索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他提起袋子一角小心翼翼地往手心里倒,骨碌一下滚出一个黄澄澄的大杏子。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仿佛托着一座巍峨的大山,手微微有些颤动,好大一会才嗫嚅着说:“活难寻……没挣下钱……生了病……买了一颗……好赖尝一点……”说着父亲把杏子给了妹妹。妹妹反倒不好意思起来,用婆娑的泪眼看看手里的杏子,走到母亲跟前举着杏子说:“妈,你吃吧。”母亲把杏子凑到唇边轻轻沾了沾,然后塞给了我。我紧紧地攥住这颗温热的杏子,望着父亲那张瘦削、苍凉又略显惭愧的脸,悲切地说:“爸爸,还是你吃吧,我吃杏仁。”父亲接过杏子在牙上碰了碰,说:“多好的杏,真甜哩。”父亲说着把杏子随手给了哥哥。哥哥小心地用门牙微微咬破一点皮,舔舔舌尖,咂吧咂巴嘴,又塞给了妹妹。
⑨原来,那年渭河沿岸有了不少收割机,雇麦客的人少了,父亲没找到活。正要回家,遇到一个孤单无助的老婆婆。父亲二话没说,一口气帮老婆婆收割、拉运、碾打完毕,没收一分钱。返回的路上淋了雨,发烧了。父亲用仅剩的一分钱买了这颗杏子揣在兜里,赶了两天两夜的路,才回到二百多里外的家。
⑩那颗杏子在妹妹手心里宝贝似的攥着,到第二天晚上才吃完。第二年春天,我家门前的院子里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杏树苗。至今,那棵杏树还长在我家的院子边上,长在我的记忆里。
(摘自《散文百家》2009年第1期,有删改)
18.第⑦段中,“父亲”为什么“苦涩地笑一笑”,又“淡淡地说” (6分)
19.第⑧段中,“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仿佛托着一座巍峨的大山”,如何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 (4分)
20.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四、名著阅读(6分)
21.《二十四孝图》里那些关于“孝”的故事中,鲁迅认为可以勉力仿效的有 、 、 ,有性命之虞的是 ,最使鲁迅不解甚至反感的是 、 。(3分)
22.《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一开始实在不大佩服她,后来因何事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又因什么事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3分)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次次亲昵的呼唤,荡开了心间的冰花,那是被岁月存封的温暖;一个个领首的微笑,洗却了人生的疲惫,那是被日子串起的记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温暖更珍贵的记忆。多少往事,总是被风轻轻吹起,飘向那遥远的美丽。
请以“有一种记忆叫温暖”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②不少于600字。
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1. A 2. D 3. B 4. D
5.示例:山茶虽然艳丽,但是很多,自然不算稀奇;兰花虽然清淡,但是高雅,自然惹人爱怜。
6.(1)示例一:一首歌,总是在你忧伤的时候响起悠扬的音乐;示例二:一盏灯,总是在你迷茫的时候照亮前行的道路。(符合要求即可)
(2)甲 朋友应当将心比心,以诚相待 乙 朋友应当以礼相待,互相支持,亲密无间
二、(一)7. A 8. A
9.(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既然这样,只要有粥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吃蒸饭呢?
10.甲文体现的是元方的“方正”,从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无理,据理抗辩,表明了一个人应该守信遵礼。乙文体现元方的专注和超强的记忆力。因为专注地听父亲和友人的对话,将饭煮成了粥;当父亲让他复述听到的内容时,能完整准确地回忆起来。(4分,各2分)
【乙文参考译文】
有位客人到陈太丘家拜访并留宿,陈太丘让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客人和陈太丘在一起谈论,兄弟两人正在烧火,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算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 陈太丘问:“饭为什么不蒸呢 ”元方和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算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太丘问:“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回答说:“大致还能记得。”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充,一句话也没有漏掉。 陈太丘说:“既然这样,只要有粥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吃蒸饭呢 ”
(二)11.观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12.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三)13.(1)随君直到夜郎西。
(2)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三、(一)14.①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②“我”与父亲打爆米花;③家人制作爆米花年货;④母亲用爆米花待客;⑤母亲躲尝爆米花。(5分,每件事1分)
15.交代了家境的贫苦和拮据(表现“我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是驱使母亲极度节俭、苛刻待己的根本原因,为下文围绕“爆米花”发生的事件做铺垫。
16.①维护好村里最穷人家新年中待客、拜年的体面(表达出最穷人家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或“有钱待客”“有钱拜年”);②年后众多子女能够继续读书;③苦难岁月中的新年里自己也有品尝爆米花感受甜蜜的机会。
17.“细致”是品尝过程的特点,表现出母亲对享受爆米花片机会的珍惜;“一小片”“三两片”表明母亲所拿爆米花片之少之小,写出了母亲苛刻待己的节俭,也表达了母亲在生活艰难时期对甜美生活的渴望。
(二)18.“苦涩地笑一笑”,是因为他未能及时回家割麦;也未能挣到钱,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淡淡地说”是因为父亲不想为回来晚开脱,也不想宣扬自己助人之事。
19.这一颗杏子来之不易,它承载着孩子们的渴盼,也承载着父亲的责任和对孩子们深挚的爱。
20、补叙,补充交代了故事情节;使“父亲”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表现出父亲既对家庭负责,讲究信用,又具有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四、21、子路负米 黄香扇枕 陆绩怀橘 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22、空前的敬意: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新的敬意:她给“我”买来《山海经》。
五、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