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22:1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世界历史”的基本态势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过程中,就像中华民族要在各个方面完成现代化任务是不可避免的一样,中华民族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方面一一现代化和独立自主,对外学习和自我主张一一似乎是矛盾的,但它们只是在抽象的观点看来才是矛盾的,而在现实的理论与实践中却是历史地一致的。就像现代化绝不意味着将从西方得米的抽象原则先验地强加给中国的历史性进程一样,中国发展的自我主张也绝不意味着避开外部世界的孤立主义和自我封闭。学术上或文化上的独立自主,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任意武断,而是表明它能够真正地占有从外部学来的东西—它要使这些东西成为反思的和批判的,也就是说,成为自己的东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但这种开放包容是立足于自身之上的,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因此,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变迁来说,中国的现代化任务意味着我们必须大规模地对外学习,也意味着外来文化大规模地进入中国。但这一过程绝不可能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一笔勾销,也绝不可能将中国文化的传统一笔抹杀。而是意味着需要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黑格尔在讲到古代希腊文化创造时曾说,古代希腊人既有自己的传统,又面临着更加强势、更加优越的东方文化;正是由于经历了“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希腊人才获得了他们应有的活力,并且开创出他们胜利和繁荣的时代。就文化结合的锻炼来说,一个较为晚近的例子是我们更加熟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仅与我们面临的现代化任务本质相关,而且与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环境本质相关;正是这种相关性的具体化行程,使我们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与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进程建立起本质联系的,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亦即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而被具体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时期就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马列的经典倒背如流,对俄国的经验佩服到五体投地;而当他们把“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教条先验地强加给中国革命时,只是导致了一次次的灾难胜的失败。那么,与之非常不同的革命纲领“农村包围城市”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而被中国化。
在文化结合的实现进程中,一方面是包容性在起作用,即能够广泛地接纳和容受外来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创造性在起作用,即能够在改变他者的同时改变自身,并通过这种改变而在两者的融会贯通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与新形式。如果中华文明没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由这种文化结合而来的中国化就是不可能的。进而言之,如果中华文明没有包容性和创新性这样的本质特征。中华文明之突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也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的本质特征,中国文化才能够容受外来文化的重大挑战和冲击,并将其转化为创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从而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其突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极大地惊叹于中华文明居然能够具有如此悠长而不曾中断的国运。
但是,我们对文化传统与文明特征的阐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展开为基点的,因而这种阐明本身必然是历史性的。在历史性的视域中,传统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消极的东西——仿佛现代化就是整个地脱离传统并与之一刀两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不可能构空中国文化的实体性内容而使之变成一个空洞的容器,也不可能与中国文化恒久的传统割断所有的血缘联系。作为独特国情之本质重要的部分和文化表现,传统不应当仅被看作是一个消极的前提,毋宁说它确实是并且也应当被理解为一个积极的前提:只是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中国的独特的现代化任务,才包含着中国发展道路的真正意义和积极作为。同样,在历史性的视域中,传统也绝不是现成地停留在遥远古代的东西,绝不是某种可以为开历史倒车的浪漫主义提供辩护的东西。真正的传统不是纯粹的过去,而是依然活在当下并因而也启示着未来的过去。在这样的意义上,文化传统的精华不仅是在漫长的历史行程中拣选出来并积累起来的东西,而且是在当下的历史胜实践中得到积极重现并具有强大活力的东西。
因此,在真正的历史性视域中。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文化传统的接续和光大提供了现实的前提并制定了基本方向。由此而形成的发展道路必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这种中国特色并不仅仅归结为既有的传统,毋宁说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为既有的文化传统拓展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意义领域.为这一传统的积极开启、复活与重建提供了它充满生机的现实基础二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便展现出它所承担的文化使命,这一使命不是回到遥远的过去,币是开启出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能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吴晓明《中匡!式现代化与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与对外学习的主
引是并不矛店。
B.农村包围城市这个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具体体现。
C.统一性和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与中华文明具有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密切相关。
D.传统并不是古代的东西。文化传统的精华既能重现在当下的听史性实践中,也要具有强大的活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既有历史环境的原因、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探索中大规模地对外学习的体现。
B.创造性在文化结合下发挥了作用,即能在改变他者的基础上改变自身,并通过这种改变创造出新内容和新形式。
C.传统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的特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D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文化传统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担当。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招分)()
A.中世纪时,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欧洲非常受欢迎,而欧洲的骑士精神、宗教和艺术等文化则逐渐传入中国。
B.竞技太极拳在继承中国太极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竟技思想,使竞技太极拳在技击、观赏等方而得到了发展。
C.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借鉴了西方音乐文化,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D.潘玉良在《自画像》中将中国传统线描技法与西方油画表现相结合,使幽面生动优美,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5.在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C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那的旗
何君华
一抬头,老那发现旗杆子上的旗让昨夜的西北风拉了一道口子。
老那将旗降下来,才发现那口子有将近二十厘米长,①就跟学生们使用的直尺长度差不多。怪可惜的,这么好的一面旗就这样叫风毁了。老那在心里叨咕着,去库房寻另一面新旗。
老那在库房里翻箱倒拒,却没有找到新旗。老那明明记得,库房里还有一面备用的新旗,但他把所有的柜子、箱子翻了个底朝天,愣是没找着。兴许是记错了?不应该啊,绝对还有一面!老那又是一通找。仍是没找着。老那这才确信是自己记错了。”老啦,不中用啦,这记性是越来越差了!”这么一感慨,老那忽然伤感起来。
老那是个不服老的人,也是个从来不服输的人。浑身的力气总也使不完,但终究是老了口这么想着,老那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岁月匆匆催人老、不服老不行啊,老那也不知道在冰凉的地面上坐了多久,忽然腾地站了起来。老那觉得,不能这么坐下去了。今天是星期日,明天就是星期一,他还得给孩子们升旗呢,他得抓紧时间去苏木(乡级行政区)上买一面新旗回来
我在《巴音诺尔的旗》那篇小说里写过。只要看到学校的旗升起来,我们就知道该上学了。升旗的除了老那外,不会有别人,因为老那是我们嘎查(村川·学的校长。老那名叫那日苏,但没人叫他“那日苏”,也没人叫他“那校长”。包括我们学生在内,背地里都喊他’“老那”。他除了是校长外,还是我们的蒙古语老师、汉语老师、数学老师和体育老师,是我们各门正课副课的老师。整个嘎查小学只有他一位老师。老那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升旗。一旦哪天没升旗,那意思就是学校放假。起初我们连什么是星期都不知道,时间久了才知道一个星期是七天,只有星期天一天不上学。在我们嘎查,谁都不习惯按照星期过日子,因此仍然还是每天看老那升旗没有,如果升旗了就赶紧起床上学。
我也说过老那的“旗语”在我们巴音诺尔嘎查还挺实用的。我们嘎查虽然地势极平坦,但却是出了名的“幅员辽阔”(这个词当然也是老那用半生不熟的汉语教给我们的)。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嘎查可能是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中国最大的嘎查,各家各户住得远,升旗确实是最简单有效的沟通方式。老那每回去苏木或是旗里乃至盟里,除了买回一些教具文具外,一定还会买一面崭新的国旗回来。我们嘎查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夜间风大,每天傍晚老那都要把国旗降下来收好。尽管这般爱护,可国旗还是经不住每天的风吹日晒,因此只要有机会出门,老那就一定会买一面新的国旗回来。
老那跳上一辆突突冒烟的农用三轮车就往苏木赶去。苏木有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文化用
品商店,那里能买到国旗。文化用品商店在苏木中学南门西侧,苏木中学在苏木街道最南边,可老那搭的这辆农用三轮车到苏木街道北头就往东拐了。②老那不敢耽搁,跳下车就往南走,因为还有两里多地呢。
老那好不容易走到苏木中学才发现文化用品商店关门了,一把大铁锁牢牢地把着店门。
老那打听一圈才弄明白,今天是星期天,商店老板回花吐古拉嘎查家里去了。这可怎么办?花吐古拉嘎查离苏木有五里多地呢!
老那咬了咬老牙,决计去一趟花吐古拉嘎查,他要去找商店老板回来给他开门。
等老那气喘吁吁地找到商店老板时,商店老板却不乐意再跑一趟:“这大周末的,不去!”商店老板打着酒喝儿连连摆手。
老那苦口婆心地告诉商店老板,孩子们等他升旗上学呢。老板不哎声了,从炕上爬起身,默默地跟着老那回了店里。
商店老板郑重其事地将国旗交到老那手里。老那接过旗,想了想,又掏出一沓零钱来,慢悠悠地说:③“再买一面,买两面吧!这么大考远折腾你一趟,挺不容易!”
从商店出来,老那才发现天已经完全黑了。他还没吃饭呢!可他已经顾不上咕咭叫的肚子了,他得抓紧时间去苏木街道上找辆车赶回去。可眼下哪有车啊?这大冷天的!
老那只好迈开双腿往回走,边走边看有没有顺路车可以搭。这天可真是太冷了,西北风那个吹呀!刮在脸上跟刀割似的。也是,昨夜那风都能把旗子杜出一道老长的口子,能不冷吗?
光刮风还不算,雪忽然就下起来了。不一会儿就下大了,越下越大,大雪片子像鹅毛一样,老那心知眼下是不可能碰到什么顺风车了,他只能靠自己的双)随一步一步往回走了一或者说,④往回“挪”可能更准确。
老那抬了抬头,似乎远远地看见了嘎查小学里矗立的旗杆。看着光不出溜的旗杆,老那顶着科尔沁腊月里的西北风和鹅毛大雪,坚定地向嘎查小学迈着步子。
事实上,老那哪能看见旗杆呢'还有好几里地昵!他只不过是在心里想着,孩子们明天就要上学,上学就要升旗。这么想着,他就迈开了步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情感细腻,语言平淡不张扬,情节没有大的矛盾冲突,文章在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叶,流露出浓浓的人间至情。
B.文章开头写国旗被昨夜的西北风扯坏了,既交代了老那买国旗的原因,也暗示了主人公所处生活环境的恶劣。
C.老那在库房里翻箱倒柜找国旗,最后确信是自己记错了,这一情节说明老那真的老了,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D.商店老板本不打算回商店,但听到老那买旗的原因后,最终回去取了旗子卖给他,这显示出商店老板温情的一面。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句子①说旗破的口子和学生使用的直尺长度差不多,形象地写出了旗破的长度,暗示了老那老师的身份。
B.句子②中“不敢耽搁”“跳”两处描写既表现了老那的急切,电表现了老那对即将买到国旗
的激动心情。
C.句子③是语言描写,“挺不容易”表现了老那让店主大老远跑回来卖旗给自己的愧疚,展现了老那的善良。
D.句子④中“挪”凸显了老那回学校的艰难,也照应了文中对老那年龄大及风雪交加的恶劣
天气的叙述。
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旗”是“老那的”。(4分)
答:____
9.有人说何君华的小说“有一股劲在里面,总能给人以力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材料二: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来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刊?”
(节选自《孟子·告子》)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伐,攻打,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伐”的意思不同。
B.故,所以,与“故亏兄而自利”(《墨子·兼爱》)中“故”的意思相同。
C.万乘,一万个骑兵。战国时,一般称小的诸侯国为“千乘”,大的为“万乘”。
D“孟子遇于石丘”的“遇”和“二王我将有所遇焉”的“遇”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统治者宁愿违背百姓的利益也要去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认为发动战争能让他们名利
双收。
B.墨子认为大国不缺少土地,但缺少人民,所以用人民去换取更多的土地的做法不是治国的要务。
C孟子见到将要去楚国的宋牲时,希望他详细地告诉自己他将如何劝说秦、楚两国停止
战争。
D孟子认为,如果大家都用“利”来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就会丢弃仁义,最终会导致国家
灭亡。
1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C8分)
(l)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 (4分)
译文
(2)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d分)
译文
14两则材料中,墨子、宋牼和孟子均不同意发动战争,其原因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l0-16题。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姜 夔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粱、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恩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乱落”既写出了莲花的凋零衰败,也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烦闷、愁苦之情。
B.“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暗含时令已是秋天,交代了“多病却无气力”的原因。
C.“叹杏梁、双燕如客”不言客如双燕,反言双燕如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飘零之感。
D.“一帘”两句由实到虚,承接了上句“人何在”,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16.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其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中“ , ”两句强调了学习《诗经》对于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2)《大学之道》中指出修身最为重要,任何人都要修身的句子是:“ , ”
(3)天气炎热,小刚的哥哥不想出门,就让小刚出去拿快递,小刚用“ , ”两句古代名言拒绝了哥哥的请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S-l9题。
外公肩膀上挑着浇菜水桶.水桶上斜插着两个用竹筒做的喷头。水桶往下倾斜,水就像雨点一样喷洒出来,逆光看过去,两扇水雾都挂着小小的彩虹。田垄上的菜,沾上水,忽然鲜艳起来,活跃起来。两个小小的喷头洒下的好像不仅仅是水。外公的菜园子,像一个巨大的调色板,韭菜的苍翠,盖菜的幽蓝,青菜花的嫩黄,长茄子的紫黑,旱黄瓜的乳白,在屠宰场灰暗沉闷墙壁的衬托下,是一片跳动着的色彩。这个调色板像一池春水,一年四季不干枯。当然,并不适宜把这想象成外公在地里作的画,因为外公只是个农民。
外公总是穿着一身黑衫裤,一年到头都是如此。他看上去 ① ,实际上心思缜密。他把这块菜园子收拾得 ② ,时下种什么菜应季好卖,他了然于心。大家都种同样的莱,他的第一个上市。他的菜从种下到收割,周期比别人短一些。他比别人能吃苦,更重要的是他凡事都爱琢磨。他早上割了这茬菜,下午新的菜苗就栽上了。其间的翻地、耙地、备苗等等,
③ ,如行云流水。外公的菜园子,不能比喻为时髦橱窗,却能引领着时蔬的上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② ③
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题。
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海冰缩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科学家们发现,在海冰面积本该恢复的冬季, A 。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大气河”的强大风暴在冬季越来越多地到达北极,阻碍了海冰的恢复,特别是在挪威和俄罗斯北部海岸的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因“大气河”因素导致的冬季海冰减少占这些地区海冰减少总量的1/3。
所谓“大气河”,是指大气中细长而强劲的水汽输送通道,一般长数千公里,宽数百公里。
“大气河”像横亘于天空中的巨大河流, B ,可与陆地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的水流量相当。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来势汹涌,尽管其宽度仅占总纬圈的10%,但其输送的水汽占中低纬度向两极方向水汽总输送量的90%。
①“大气河”是地球上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现象之一,②所到之处往往暴雨如注,③极易引发洪水,泥石流和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④进而促使交通中断、大规模停电。⑤在中纬度地区,有30%-50%的极端暴雨都与“大气河”密不可分。⑥欧洲地区过去20年有19次强风暴,其中14次是“大气河”导致的,⑦每次造成至少1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损失。⑧不过从好的方面来讲,⑨在干旱季节和干旱区域,⑩“大气河”是减少旱情最迅捷的天气系统。
20.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大气河”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C.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D.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宁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A
2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祖国召唤时,我们正青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青春该有的模样。在广袤乡村“自讨苦吃”,努力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风雪边关枕戈待旦,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科技前沿创新竞进,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在三尺讲台默默坚守,一支粉笔书写芳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1 800字。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D C “传统并不是古代的东西”错,曲解文意。由原文“在历史性的视域中,传统一也绝不是现成地停留在遥远古代的东西”可知,这里有限制性视角“在历史性的视域中”和修饰词语“不是现成地停留在遥远”。)
2. B(“即能在改变他者的基础上改变自身”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另一方面则是创造性在起作用,即能够在改变他者的同时改变自身”可知,“改变他者”与“改变自身”是同时进行的。)
3.A(第二段主要是说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 A项只是说中西文化,经济的侵入,并没有提及借鉴发展。)
4①引用论证,第一段中引用习近平的话,说明“中国式现代化”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并且这种开放包容是立足于自身之上的。②对比论证,第二段中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做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做法进行对比,突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③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例子,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这一观点。(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5.①必须对外学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成果。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绽放出现代魅力。③将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成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使它们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6. G(“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错,本文不是悲剧。)
7. B(“表现了老那对即将买到国旗的激动心情”错,由下句“因为还有两里多地呢”可以看出老那是在赶时间,国旗一直都是老那自己买自己升的,“激动”看不出来。)
8.①内容上,称“旗”是“老那”的,是因为旗是老那买来的,而且是他亲自升起来的。②人物上,称“旗”是“老那”的,说明了老那对“旗”的感情深厚,表现其忠于职守的品质。③主题上,称“旗”是“老那”的,说明了老那是一面旗帜,表达了对像老那这样默默奉献在边远地区的教师的赞美之情。(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①老那坚守乡村教育,数十年如一日,体现的是认真工作的干劲。②为了孩子们能看到旗,按时上学,老那不惜长途跋涉,冒着风雪去买旗,体现的是不怕困难的拼劲。③老那坚持每天升旗(周日除外),雷打不动,体现的是一股坚持、不放弃的韧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0. CEF(原文标点为: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
11. C(A项,后者是“自我夸耀”的意思。B项,都是“所以”的意思。C'项,“万乘,一万个骑兵”错,“万乘”意思是万辆兵车。D项,前者是“遇到”的意思,后者是“投合”的意思。)
12. C(“希望宋怪详细地告诉自己他将如何劝说秦、楚两国停止战争”错,文章说“车可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孟子并不想详细地询问细节,只想了解大意。)
13. (1)攻占这些地方不用精锐之师,而且没有厮杀,能白白地得到它吗?(“锐”“杀”“徒”各1分,句意1分)
(2)心怀仁义来相交,这样的国家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是从没有过的。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相接”“王”、反问句各1分,句意1分)
14.①墨子认为战争会造成巨大的损失。(1分)②宋怪认为发动战争对国家不利。(1分)③孟子认为发动战争不符合仁义之道。(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国家发布政令,剥夺百姓的财用,荒废百姓的利益,像这样如此多,然而又为什么还去做这种事呢?(他们)回答说:“我贪图攻伐战胜的名声,和通过战争所获得的利益,所以去做这样的事。”墨子说:“计算自己所赢得的胜利,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计算自己所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如自己所失去的多。”如今,进攻一个三里的内城和七里的外城,攻占这些地方不用精锐之师,而且没有厮杀,能白白地得到它吗?杀人多的一定以万计,少的一定以千计,然后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才能得到。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管辖的小城邑有上千座,分兵把守还来不及;领土辽阔有上万里,许多地方还没有开辟。这样看来,大国的统治者多的是土地;而人民是他不足的。现在让士兵去送死,加重了全国上下的祸患,去争夺一座虚城,这实际上是舍弃自己本来就缺少的,而增加自己本来就多余的东西。像这样的施政,不是治国的要务啊!
材料二:
宋担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了他,孟子问道:“先生准备去哪儿?”宋牲回答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打算拜见楚王劝说他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高兴的话,我打算拜见秦王劝说他停止战争。在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投合的。”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意向。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宋牼回答说:“我打算陈述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先生的志向固然很大,但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利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来侍奉兄长.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来相交,这样使国家不灭亡的,是从没有的。如果先生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兄长,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去掉利的念头,心怀仁义来相交,这样的国家还不能使天下百性归顺的,是从没有过的。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
15. B(“交代了‘多病却无气力’的原因”说法不对,从词句来看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16.①借景抒情,“幽寂。乱蛰吟壁”借环境的清冷衬托自己的愁绪。②用典抒情,用“庚信”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愁绪。③比喻抒情,“清愁似织”,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愁绪的稠密。④对比抒情,通过年轻时的快乐与如今的失意落魄相对比,突出了今日的愁绪。(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7. (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均不给分)
18.①大大咧咧(漫不经心)②井然有序(井并有条)③环环相扣(每空1分,其他成语符合题意可以酌情给分)
19.①运用比喻手法,把菜园子比喻成调色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园中蔬菜颜色的丰富。②“韭菜的苍翠,盖菜的幽蓝,青菜花的嫩黄,长茄子的紫黑,旱黄瓜的乳白”运用几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具体地写出了菜园子蔬菜种类的繁多和颜色的多样。③对比,将菜园的色彩丰富明亮与屠宰场的灰暗沉闷形成对比,增强了表现力。(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0. C(例句和C项中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B两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引用。)
21. A海冰面积也在减少B携水量惊人(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2.语句④修改为:进而导致交通中断、大规模停电。语句⑦修改为:每次造成至少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语句⑩修改为:“大气河”是缓解旱情最迅捷的天气系统。(每处修改正确给2分,其他修改符合题意可以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材料分为两部分,一是提出观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青春该有的模样”;二是列举青春该有的几种“模样”,这几种“模样”均可作为构思立意的角度。围绕着这个观点,抓住“青春”“浪漫”“模样”等关键词,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构思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①正值青春年华,在广裹乡村“自讨苦吃”。扎根于广裹乡村,致力于农业生产(或像袁隆平那样致力于农业研究),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②正值青春年华,保家卫国,挺直中国脊梁。立志戍关守边,在风雪边关枕戈待旦,用“血染的风采”换来祖国的祥和、人民的安宁,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③正值青春年华,致力于科技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勤学苦练,倾注一腔热血,在科技前沿创新竞进,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④默守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绘芳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将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奉献于教育事业,为祖国培育优秀人才。③恰同学少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召之即来,来则能
战,战则必胜,让人生浪漫而充实,展现青春该有的模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