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玻璃、钟楼”等词语。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抓住表示时间的提示语,理清文章脉络。
3.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补充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读文章想画面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4.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理解“我”好奇心强、善观察、爱思考等特点。
5.通过补充作者的相关文章,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童年时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复杂滋味,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留心和热爱,从中有所发现,收获启示。
教学重点
1.体会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观点的写法,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童年时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复杂滋味。
教学难点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补充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读文章想画面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2.通过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善观察、善发现和勤思考的习惯养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点明要素
1.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学习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谁来给大家读一下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科学精神”,我们重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2.齐读课题,质疑。表里藏着生物,作者冯至小时候信了,咱们就来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梳理字词,理清脉络
1.出示词语,个别读第一行词语,发现词语的共同特点。
2.指导读“璃”,单独拿出来读“li”,放在词语中变音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玻璃”。
3.个别读第二行词语,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推想“钟楼”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我”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但父亲不许“我”动手表,这让“我”很痛苦,有一回,父亲打开表让“我”观看,并解答了“我”的疑问,后来,“我”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这件事。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让作者相信表里有生物的句子,思考理由。(1)开头课文说没听过机器的声音。(2)父亲说摆来摆去的是小蝎子的尾巴,大人的话小孩相信。(3)父亲说手表不许动,只许看。(4)作者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他还举了很多例子。
四、深入学习,聚焦重点
理由一:有限的生活经验
1.出示一、二段,理解“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2.这里作者就是借助具体事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聚焦表示时间的词语,用这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应该是普遍的自然现象。
3.体会写法上的特点,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对比两段话的不同之处,谈谈理解。
理由二:合理的趣味想象
1.理解作者相信表里有生物的另一个理由,聚焦对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学们发现了吗?这部分心理描写还写出了作者的联想,他联想的依据是什么?依据一:活的生物都喜欢隐藏。依据二:蝉和虫都是小生物,表里也应该是小生物。
3.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理由三:父亲的言之凿凿
1.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段落,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出示资料)
我们也跟着父亲和作者去看看这块打开的表。你觉得作者这时候心情是怎样的?齐读。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12——20段,标画出描写作者语言和心理的语句,看看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就在作者的刨根问底之下,父亲最后是怎么回答的?找到“相信表里有生物”的第三个理由。
理由四:作者的深思熟虑
1.再次体会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思考路径。
2.小结:作者的细致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善观察、想象力强、爱思考的科学精神。
五、品味结尾,感受快乐
1.出示: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2.出示资料,自读,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3.这样的快乐,不只在这篇文章中。出示在《彩色的鸟》、《猫儿眼》中的段落。
4.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自由谈。下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