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D 6.D 7.B 8.A 9.A 10.B 11.C 12.D 13.B
14.C 15.B
16.(1)特点:法律体系健全;监督方式多样;违法处罚明确。
(2)作用:有利于防范官吏贪污与政府资产流失;有利于保障官府财务的安全运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运行。
17.(1)原因:秦完成统一;需要大批人才巩固统治;军功授爵制存在局限性。 积极作用:提高了基层官吏的素质;被选用者一般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它使大批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服务。
(2)创新:由各级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注重德才兼备;察举的形式和科目多样;强调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
18.(1)特点:起源早并逐步发展;主要适用于官员群体,与官僚政治相适应;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得到历代王朝重视;制度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或人治色彩)。
(2)变化:弹性延迟了部分脑力劳动者即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年龄。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国家对特定人才的需要;学习世界先进经验;与国际社会接轨等。
19.示例一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消极作用(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示例二赞成第二种观点。科举制积极作用(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士大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兴文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1卷 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铜器铭文中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担任旧职的记载,如《师虎簋》铭文说“命汝更(续)乃祖考”,《善鼎》说“今余惟肇申先王命”等。这一做法
A.体现了政治体制的不断创新 B.表明世袭制与分封制有矛盾
C.揭示了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尊崇地位 D.说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二者的相同点是
A.是国家治理的形式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与宗法制密切结合 D.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3.古代年号之设始于汉武帝,年号既用于纪年也用于宣示统治权力。资料表明,汉宣帝时期(前74年~前48年),鲁孝王泮池刻石有“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六安国的一件薰炉也有“(元康)五年六安十三年正月乙未”字样。这可用于证明当时
A.全国纪年方式混乱 B.王国问题依然严重
C.中央权威得到加强 D.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4.到了伯里克利当政时期,法律规定只有“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这一规定体现了
A.雅典民主发展的曲折性 B.雅典民主主体的狭隘性
C.希腊选举制度的原始性 D.城邦公民教育的局限性
5.下表为1824~1860年美国合法选民参加总统选举的比例。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时美国
年份 1824 1832 1836 1840 1844 1848 1856 1860
比例(%) 26.9 55.4 57.8 80.2 78.9 72.7 78.9 81.2
A.民主体制已经完备 B.三权制衡遭遇了挑战
C.总统权力逐渐扩大 D.践行了民主共和原则
6.“堂堂天朝上国竟被外来英法小夷'打得惨败,乃至京师沦陷、皇帝“北狩’的奇耻大辱迫使人们思索,一些思想家开始隐约地觉察到西方文明在中国古老文明前所显示的优越性。”下列选项对材料中的“思索”分析最合理的是
A.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 B.清廷行宪政以维护秩序
C.维新派兴民权启迪民智 D.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
7.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8.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
A.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 B.分裂割据势力的出现
C.“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 D.国王的个人喜好受限
9.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民国十三年(1924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
A.清末“新政”有利于促进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
B.清末“新政”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
D.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专业化
10.清末立宪时期,朝廷派遣监理官赴各省清查财政。时人评论道:“夫职任之最艰险者,其惟监理官之清理财政乎?监理官之出京也,如受命出征,其到省也,如骁将以孤身当敌,深入险境,求向导而莫得,进退失据,遂无往而不为敌人所暗算。”这反映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B.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制出现危机
C.社会各阶层认清了预备立宪本质 D.社会各界舆论积极支持民主革命
11.汉代察举制在选宫中设有“尤异”和“治剧”两科,对官吏中政绩突出者和能够处理繁重难办事务的官吏给予特别的荐举提拔。这表明,汉代
A.建立了官吏奖惩的有效机制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重视激发官吏理政的积极性 D.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12.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时,不仅允许参考考生的“平时成绩”,而且考官还要经常跟名流保持接触,以了解诗坛的新动向,听取已经成名诗人对考生的意见。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取士科目不断增加 B.仍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D.注重提高取士的质量
13.贾谊对汉初律令中王侯大臣与平民百姓犯法同样用肉刑不满,认为这违背“尊尊贵贵”之礼,主张恢复“刑不上大夫”。汉文帝最终接受贾谊的意见,诏令大臣有罪不得用肉刑。该变化说明当时
A.儒家礼治可以代替法律 B.法律呈现儒家化的倾向
C.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D.汉代法律适用范围缩小
14.在徐珂《清稗类钞》中就有“新进士殿试用大卷,朝试用白折,阅卷者但重楷法,乃置文字于不顾,一字破碎、一点污损皆足以失翰林"的记载。清代应举士子莫不潜心书法。这说明了当时
A.殿试开始成为定制 B.八股取士使科举僵化
C.书法功利色彩浓厚 D.科举考试程序的严密
15.20世纪初,清政府主持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规定:“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不得抛弃”、“人格关系受侵害者,得请求摒除其侵害”、“姓名权受侵害者,得请求摒除其侵害”。该规定
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崩溃 B.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人格权
C.使中国人民实现自由与平等 D.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
第2卷 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 秦代县级的财务监督有较为完备的运行机制,财务监督的法律依据既有国家颁布的《金布律》《关市律》等法规规则,又有郡县颁布的地方性法规,相互配合,奠定了秦代县级财务运行的法律保障。秦代县级财务监督由县丞派遣令史、令佐等通过监督财务收支运营、核验新旧交接财务、考校财务记账等方式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其监督袁括日常财政运营的各个环节,强化了对县级财务的管控力度。秦代中央还对包括县级在内的财务违法行为和处罚方式做了明确规定,根据违法行为和情节的不同分别量刑,《法律问答》就规定在清理空仓时若发现私藏粮食,监督仓出粮的令史便要被罚赀一盾。秦代较为完备的县级财务监督机制在秦强化中央集权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吴方基《秦代县级财务监督机制与日常运作》
(1)根据材料,概括秦代县级财务监督运行机制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县级财务监督运行机制的影响。(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办法,选用地方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实施办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由县以上官员对其目测(外貌)口试(问几个问题),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
材料二 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试吏法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法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退休,古代称为致仕。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早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即所谓的“养老”(老是指70 岁以上的人)。秦汉时期,官吏因病乞退、告老还乡的致仕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隋唐时期,官员退休纳入令典。“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除年龄条件外,身体健康状况也是退休的重要条件。“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此外,还有侍亲养老的规定,即至亲亲属中有年 80 岁以上及有重病在身者,可享受“侍丁”的待遇,即离职养亲,称为“归侍”或“终养”。明清是官员退休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时期,有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定,举凡退休条件、待遇,以及安置与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
——摘编自柏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与思考》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制定的第一个退休人员处理办法规定:年龄50岁、工龄满10年均可退休,不分男女、不分干部和工种,没有身体状况方面的要求。1983年,《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规定,部分高级专家、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根据本人条件并经相关部门的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1到5岁甚至10岁。
——摘编自王进《中国弹性退休制度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退休制度相较于建国之初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