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并能进行运用。
过程方法:通过猜想,小组合作验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数学思考:通过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类比,推导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类比推导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正方体方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快速说出下图的体积(每个小正方体体积都为1立方厘米)
2.说出哪个图形体积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计算体积就是计算物体是由几个体积单位构成,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步探究
1.出示三组,每组两个长方体盒子,让学生判断哪个盒子体积大,学生能快速得出结果。
提问:为什么第二个盒子体积大?
生答:因为第二个盒子比较长。
提问:为什么第二个盒子体积大?
生答:因为第二个盒子比较宽。
提问:为什么第二个盒子体积大?
生答:因为第二个盒子比较高。
提问:长方体体积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答:长方体体积大小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组对比,学生能明确长方体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
三、活动探究
要求:
1.四人为一小组;
2.用学具袋中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数量自由选择),把相关数据填入表中;
3.尝试推导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表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正方体学具进行摆放,在摆放的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长方体体积大小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并能在摆放中逐步计算出小正方体的个数,最后通过长方体中每层,每列,每行的小正方体数量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进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四、习题练手
出示做一做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运用。】
五、类比迁移
出示长方体由学生计算体积:
再出示正方体,学生能根据刚刚长方体体积计算顺势计算出正方体体积
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一般写成V=a3。
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通过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学生能通过类比,理解正方体体积大小与正方体的棱长有关,再通过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长×宽×高得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为棱长×棱长×棱长。】
六、例题巩固
出示例1。
同桌各完成一个后互相检查,指名一组同桌上台板演。
七、小组比赛
出示四个大小不一的宝箱,由小组代表选择后本小组完成,其他小组进行订正。
【设计意图:先利用例题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运用后,出示宝箱选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八、能力提升(机动)
出示做一做第二题,同桌讨论后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同桌讨论后,学生能意识到横截面面积=长×高,所以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横截面面积×宽。】
九、浅谈收获
由学生说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呈现。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能够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十、课后作业
测量生活中一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计算体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比中猜想
本节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运用。我先利用三组对比,同宽同高不同长,同长同高不同宽,同长同宽不同高,让学生明确长方体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相关,但学生未能猜想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活动中验证
我再利用小组活动,让学生搭建长方体,计算小正方体数量。摸清几行,每行几个,几层,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而计算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数量就等同于计算长方体体积,学生在计算小正方数量的过程中可以顺势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对于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我采取将一长方体逐步变化,变化为正方体,学生能利用惯性思维,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练习中巩固
练习部分我采用同桌互查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也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巩固。第二个练习我采用“选宝箱”分组完成,学生对于这一形式的练习较为喜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衔接不够顺畅,还有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够热烈,这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