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第三次考试
语文试题
出题人:
一、
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
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
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目标。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
到的“如琢如磨”作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
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
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制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
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
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
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
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尘产的好产品呈给皇
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
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
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
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
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
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
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韩非子《五蠢》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隧人氏,均
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
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