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洛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06:3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洛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於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已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作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B.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C.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D.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作支撑”中的“文化”。
B.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C.“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便跳槽改行。
D.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B.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守山
侯发山
守山是他的本名,“一根筋”是他的绰号。从这个绰号上,诸位就知道他这人的脾气有多倔,或者说多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让他也去,说母亲不在了,他一个人在老家,孤单。“有山,我不孤单。”说罢,他脖子一梗,又说,“我若进城,就白瞎了你爷跟我起的名儿了。”儿子撇了撇嘴,说:“山上有啥?用得着守?”他瞪了儿子一眼,说:“能的你!翅膀硬了不是?没有山,你能有今天?”儿子想不起反驳的话,恨恨地叹了口气。儿子记得,地里打的粮食不够吃,没少吃山上的野菜、野果,还有野兔、野鸡、獾、野猪等野味——农闲时节,父亲跟着爷爷上山打猎,更多的战利品则舍不得吃,全都送到镇上的饭店,换来的钱,用做家里吃盐烧煤之类的花销,还有,他一路下来读书的费用都是他们打猎“打”来的。爷爷去世后,猎枪也被收缴,父亲这才罢手。
这天,守山拿着镰刀要上山,镇上开“时尚酒店”的刘二来了。刚才忘记交代了,过去守山父子的猎物基本上都是送到刘二的饭店——那时还是“野味饭店”,还没有到酒店的档次。一来二去,两家人因此熟络起来。
“山哥,兄弟今年求你来了。”刘二一抱拳,一脸讨好的笑。
“废话,在我这里不用求。只要不是让我给你生孩子,尽管放话。”守山拍着胸脯说。
玩笑少开,说正经的,盖房子那个马总,一直照顾咱的生意,他想吃野味,别的不敢想,弄只野兔咋样?”说罢,刘二眨巴着眼睛。
“……”守山张了张嘴,终未说出话来。他如今是义务看山人,自己不打猎,也阻止其他人打猎,砍伐山林。他想了想,推辞道:“没有枪,没法弄。”
“谁不知道你们猎人的能耐?没有猎枪,照样能逮猎物。你老爹那本事,你见天跟着看……”说到这里,刘二可能觉着不妥,没有继续往下说。
“你见天看云,就能呼风唤雨哩?”守山冷笑一声,然后低眉顺眼地说,“二弟,我家里养有土鸡,你想要几只就逮几只。”
“我要的是四条腿,不是两条腿。”
“你不会用家兔替代?”守山讪讪说罢,不敢去瞧刘二的眼睛。
“坑人的事咱不干!”刘二说罢,气呼呼地走了。他知道守山的脾气,自己再说也是白费口舌。
看到刘二扬长而去,守山心里很不是个味儿。儿子上大四那一年,那天儿子上学走,守山出山送儿子,老爹一个人上山打猎,不小心掉进了自己设计的捕猎陷阱,陷阱里布满荆棘钢针,老爹因流血过多而身亡。刘二一下子送来十万,让守山办理后事,还说这钱是捐赠的,不用还。也有人说,刘二心里有愧才这样做的,他要是不经营“野味饭店”,守山的老爹也不会死。儿子结婚的时候,刘二随了两万的礼——当时,乡亲随的大都是一百,还有五十的……刘二的作为,让村里人都跷大拇指。守山想报答,一直找不到机会,今天人家有求自己,自己生生给拒绝了,良心上说不过去。守山思去想来,有了主意。山上有不少野蜜蜂,两年前,他就在幾处野蜜蜂出没的悬崖峭壁上,挂了不少蜂箱,让野蜜蜂安家。隔上一段时间,他用绳索爬上去,取下蜂箱,拿出一格格的蜂巢,放在简易的铁桶里,把蜜“摇”出来后,然后再把蜂巢放回蜂箱,挂回原处。这些野蜂蜜可是好东西,平时做菜时放上一些,口感特别好。如果刘二的菜品改良一下,用野蜂蜜当作料,是不是同样吸引顾客?想到这里,守山就给刘二打了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刘二也是聪明人,一拍即合,随后和厨师研制出了蜂蜜排骨、蜂蜜蒸蛋、蜂蜜鸡翅、蜂蜜山药等系列菜品。
口碑胜似一切。刘二的生意渐次红火起来,跟当年经营野味时差不多,别说县城,连省城的美食家都驱车几十里跑来品尝……酒店名字也改为“蜂蜜美食”。
这年腊月,刘二开车进山了。他来找守山,是来要野蜂蜜的。
守山叹口气,为难地说:“冬天没有花,蜂儿都不出去采,没有蜂蜜。”
刘二试探着问道:“蜂箱里不会一点也没有吧?”
“当然有啦,我最后一次上去,只取了二分之一。”
刘二松了一口气,说:“好哇,再取不就得了。”
守山苦笑道:“兄弟,若是能取,我为啥要留?蜂儿要过冬,它们也要吃。如果取的过多,它们没有吃的,就要饿死。”
刘二不以为然地说:“嗨,咱把蜂蜜取出来,放进白糖替代……”
守山打断刘二的话,喘着粗气说:“胡说!坑人的事咱不干!”
“咱不坑人。”刘二一脸笑眯眯的样子。
“不管是谁,都不能坑!”
“真是‘一根筋’!”刘二心里气道,临上车时抛过来一句话,“年货别整了,我还给你备……我这辈子真是欠你!”
守山嘿嘿一笑,冲着一溜烟远去的汽车,自言自语道:“不是欠我,欠大山!”
后来,守山听说刘二的酒店名字改为“留余餐馆”。
(节选自《安徽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猎枪被收缴、野味饭店改名等相关信息中,可看出有关部门、普通民众日益增长的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B.“守山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达出守山当时不愿猎野兔但又不得不去打猎野兔的复杂心理。
C.文章第十二段运用插叙,写刘二对守山一家的帮助,既塑造了刘二重感情的人物形象,又交代了守山想报恩的原因。
D.“坑人的事咱不干”在文中反复出现,第一处体现了刘二想要获得野兔的执着,第二处则体现了守山要给蜜蜂留过冬口粮的坚定。
7.关于文中刘二酒店名称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守山与刘二在刘二开“时尚酒店”之前就认识了,守山父子的猎物基本上都送到了刘二的野味饭店。
B.刘二开“时尚酒店”时,一直照顾刘二生意的马总想吃野味,刘二便找守山想办法,结果碰壁了。
C.刘二想到了一个用野蜂蜜当佐料改良菜品的主意,结果生意渐次红火起来,饭馆取名“蜂蜜美食”。
D.“蜂蜜美食”更名为“留余餐馆”是刘二思想转变的见证,这与守山拒绝刘二取野蜜蜂过冬的野蜂蜜有关。
8.文章最后,守山为何说“不是欠我,是欠大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守山的“守山”过程体现出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逆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可A臣闻兵者B凶C器也D战者E逆F德也G争者H事之I末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两句中“以”的含义相同。
B.执事,含义有办事的官员;从事工作、主管其事;对对方的敬称等。文中指办事的官员。
C.“勾践欲杀妻子”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两句中“妻子”的含义相同。
D.“种止勾践曰”与“止有剩骨”(《狼》)两句中“止”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训练军队,想要报复越国,越王打算在吴国发兵之前,抢先去攻打它。
B.吴王发动全部精锐部队抗击越军,在夫椒打败越军,越王收聚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在会稽山上。
C.范蠡劝谏越王要言辞谦卑地送给吴王丰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讲和,就亲自去吴国做抵押。
D.勾践派文种把美女宝器都献给了吴王,伍子胥进谏吴王灭了越国,但吴王不听,赦免了越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③。
优娄比丘④经论学,伛偻丈人⑤乡里贤。
披衣倒屣⑥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⑦前。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李林甫当政时。天宝三载后王维买下宋之问位于辋川山谷的辋川山庄,作为他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地。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③然:同“燃”。④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俗称和尚。⑤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⑥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形容热情迎客。⑦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写王维隐居辋川的生活,既有写景抒情,又有叙事写人。
B.首联先写诗人将近一年未到辋川,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
C.“披衣倒屣”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D.本诗抒发了诗人归来的喜悦心情,与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6.颔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描写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诗中饱含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戏曲与电影有着 ①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将电影和京剧两种经典艺术融合互补以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京剧电影工作者”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选有剧种代表性和艺术性、能体现当代京剧艺术家实力水平的大戏,又经过案头剧本的认真加工、排练场上的反复打磨、电影棚里的精心摄制,制作出一批能够广泛传播、永久留存的影片。
京剧剧目 ② ,单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骨子戏就有200余种,足见“三国戏”在京剧剧目中所占比例之高、地位之重。京剧讲究阵容齐全、文唱武打兼擅、形式丰富多样,非常适合演绎气势恢宏、波谲云诡、赛智斗勇的人物故事。《群英会·借东风》便是其中历经锤炼的一部。20世纪50年代,由马连良等人主演的该剧舞台艺术片,堪称当时的京剧“群英会”,完整记录了前辈们的表演风采,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 ③ ,弥足珍贵。此次重新拍摄的新版电影《群英会·借东风》,由叶少兰等代表性艺术家担纲,运用更先进的电影工具和科技手段,展现当代京剧人传承国粹的艺术高度和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词语“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总是在注意错过太多,却不注意自己拥有多少。
B.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C.这次运动会比赛,我们班得了第一,真是振奋人心啊。
D.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为何要去南极?其实,南极广袤的冰原下生机盎然, ① 。这里鱼类约200种,磷虾总藏量常年维持在50亿吨,每年可渔获5000万吨鱼虾且不会影响生态平衡。南极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南极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当丰富,还拥有巨大的风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南极已发现煤、铂、铀、铁、锰、铜、镍等矿产资源。其中,煤、铁储量均为世界第一。同时,南极大陆 ② ,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大陆冰川从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罗斯冰障,周围海上漂浮着冰山。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安全与全球环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简言之,南极科考是对未来的投资。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在加速干枯,暗藏于南极冰盖下的资源, ③ 。如今,南极科考已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科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的权益象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字。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脚步,在“停”中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洛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答案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B项,“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一中说的“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是如今的现状,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C项,“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而选项“成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D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重要规范”可知“至近现代已被淡化”错。)
2.A(B项,“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物勒工名’制度”在秦国时就已经有了,并不是到秦朝时才开始实行的。C项,“‘生行莫人,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错误,由材料三可知,“生行莫人,熟行莫出”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D项,“主要得益于”错误,没有依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
3.B(A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B项,“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错误,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C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D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
4.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后分说;②论证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每点2分,意对即可)
5.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B(“不得不去打猎野兔的复杂心理”错,根据后文来看,守山肯定是不愿去打猎野兔的,这里应还有顾念旧情的心理,正是想到与刘二的交情,但又不能打猎野兔,守山对此感到为难、不知所措。)
7.C(“刘二想到了一个用野蜂蜜当佐料改良菜品的主意”张冠李戴,这个主意是守山想出来的。)
8.①过去,守山父子上山打猎野生动物并将猎物送到刘二的饭店,但随着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日益增长,守山认识到自己和刘二对大山有所亏欠。②大山的丰富资源不仅丰富了守山一家的物质生活,也让刘二的饭店越来越红火,守山认为是大山给他们一家和刘二带来了美好生活,他们又一次亏欠了大山的养育之恩。③山民都是从大山中取得给养,大山养育了山民,这份深重情意无法偿还得清,表达了守山对大山的敬爱与感恩之情。(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有生态保护意识:父亲去世后,猎枪被收缴,守山当上了义务看山人,自己不打猎,也阻止其他人打猎、砍伐山林。②“一根筋”、坚持原则,但也有思维灵活的一面:在友情与原则面前,守山站在原则一边,刘二找他弄野兔,他拒绝了,经过一番思索后守山想到了野蜂蜜菜肴。③做事留有余地、懂得感恩;守山取蜂蜜只取二分之一,他认为自己和刘二都是欠大山的。(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ADG(原文标点为: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
11.A(含义不同,因为/表示目的.)
12.D(“勾践派文种把美女宝器都献给了吴王”理解有误,原文“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意为“于是勾践就派文种把美女宝器秘密地献给吴国太宰嚭”,并不是献给吴王。)
13.(1)越国已经甘心做臣子了,如果能够赦免他,这对我国有好处。(“服”“赦”“利”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越王勾践回国后,就亲身受苦,忧心思虑,将苦胆悬挂在座位上。(“反”“焦思”“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知错就改:②坚忍顽强;③礼贤下士。(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三年(前493),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训练军队,将要来报复越国,越王打算在吴国未发兵之前,抢先去攻打它。范蠡劝谏说:“不可以这样做。我听说兵器是凶器,发动战争是违背道德,争斗是处事的最下策。暗中计谋,违背道德,喜欢使用凶器,亲身参与最下策的事情,上帝禁止它,这样做是不吉利的。”越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发兵。吴王听到消息后,发动全部精锐部队抗击越军,在夫椒打败越军。越王于是收聚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在会稽山上.吴王追赶围困了他们。
越王对范蠡说:“因为不听您的话,所以到了这种地步,这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要言辞谦卑地送给吴王中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讲和,就要亲身去吴国做抵押,侍奉吴王。”勾践说:“好吧。”就命令大夫文种去吴国讲和,他跪着行走叩头说:“君王的亡国之臣勾践派陪臣文种斗胆报告您的办事人员:勾践请求做您的奴仆,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吴王刚要答应他。伍子胥对吴王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您不要答应他。”文种回去,把出使情况报告了勾践。勾践打算杀死妻子孩子,烧毁宝器,然后决一死战。文种阻止勾践说:“吴太宰嚭贪婪,可以用重利引诱他,请派人秘密地向他说明意图。”于是勾践就派文种把美女宝器秘密地献给吴国太宰嚭。嚭接受了,就将大夫文种引见给吴王。文种叩头说:“希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将会送来他的全部宝器,如果不幸得不到赦免,勾践就要全部杀死他的妻妾和孩子,烧毁他的宝器,率领他那五千人与您决一死战,您也必将传出相当的代价。”嚭乘机劝吴王说:“越国已经甘心做臣子了,如果能够赦免他,这对我国有好处。”吴王准备答应他。伍子胥进谏说:“现在不灭亡越国,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勾践是位贤君,文种、范蠡是良臣,如果放他们回国,将会作起乱来。”吴王不听,终于赦免了越国,撒军回去了。
勾践被困在会稽山,喟然叹息说:“我就这样结束了吗?”文种说:“商汤曾被关押在夏台,文王囚禁在美里,晋国重耳逃奔翟国,齐国小白逃到莒国,他们终于称王称霸了。由此来看,何愁今日的处境不成为将来的福运呢?”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就亲身受苦,忧心思虑,将苦胆悬挂在座位上,坐着躺着都时时仰尝苦胆,饮食也要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山的耻辱了吗?”他亲自耕作,夫人自己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不穿华丽衣服,屈身卑躬地尊敬贤人,优厚地对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吊唁死去的人,与百姓共同劳动。越王想让范蠡治理国家,范蠡回答说:“军事上的事情,文种不如范蠡;镇抚国家,使百姓亲近归附,范蠡不如文种。”这时他把国家政事都委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与大夫柘稽去求和,作为人质留在吴国。两年后吴国释放范蠡回国。
15.C(“外貌描写”错误,这里应是动作、细节描写。)
16.①运用夸张手法:细雨涤尘,草色绿得可以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使画面更鲜明生动。②运用化静为动手法:“堪染”“欲然”让静态的颜色富有动态之美,使画面更具体可感。③选取典型景物描绘田园春色:诗人选取春草、桃花这样典型的春日之景,使画面更富有生机。(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7.(1)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示例:①不解之缘②浩如烟海③无价之宝(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19.①《定军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②这部电影将电影和京剧两种经典艺术融合互补。③这部电影影显出强大的生命力。(4分酌情给分)
20.A(A项与文中的“我们”是泛指,其他三项的“我们”都有具体的范围。)
21.①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②几乎被冰川覆盖③有助于缓解人类正面临的能源危机(每空2分,意对即可)
22.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在加速枯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可删去“使”;二是用词不当,可将“干枯”改为“枯竭”。每处修改2分,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本则材料阐述了何为“停”以及“停”的意义,古人建亭,供人休憩,以便人更好地前行,短暂的“停”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身处快节奏的时代,有时候“停”下来,可以让我们思考如何继续前行,反思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走向未来之路。考生可围绕“停”的内涵和意义,结合时代、自身学习和生活,展开思考和立意。
【参考立意】①“停”是慢慢沉淀的过程,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②“停”不是懈怠和摆烂,而是积蓄力量,更好前行;③适度的“停”,是蓄势待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