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06:3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选择题:
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会选择哪条路呢?
测测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
不随波逐流/不为五斗米折腰
------《饮酒》
------《桃花源记》
一生爱菊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押ɑn韵
有深情、细腻的抒情特点
前鼻音韵脚
开口度相对小
一韵到底
把回归田园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
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流传至今的有125首,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东晋时局动荡,政治黑暗,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直到41岁完全弃官归隐。
陶渊明
“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
“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
“靖节先生”(谥号)
“五柳先生”(自号)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归园

陶渊明
(其一)

诵读诗韵,把握基调;
结合注释将全诗散文化,并交流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与感受。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第二节
初读作品,理解含义;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1.请用原文回答
官场生活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作者为何落入尘网?
①养家糊口
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 误 落 尘 网 中 ”
入仕做官不是陶渊明的本意,而是一大失误。
(2)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比喻和拟人
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向往之情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
回应
“少无适俗韵”
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
回应
“性本爱丘山”
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4)归后如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尘俗杂事
静室

结合背景,探究深意。
恬静 空阔 幽雅 朦胧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所见: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
(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
远村、炊烟。
(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狗吠、鸡鸣
(以动衬静,更显宁静、 和平 )
→近
→远
所闻:
色彩
声音
小结:
4、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思考:诗人如何描写园田?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 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白描
手法
语言的质朴自然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表达技巧
(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
(2)动静结合
(3)用字精炼
(4)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
工笔
写意
一些使用白描手法的作品
1.“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张岱《湖心亭看雪》
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点与面
动与静
6
细节描写
4
5





白描/工笔细描
白描
工笔细描
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的、细致入微的精雕细刻。
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工笔细描
白描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
拓展探究
1.讨论,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明确:(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2.请替曹操或者陶渊明给对方写一封信,劝说对方改变原有出世或入世的观点。
陶兄:
久仰你大名了,与您鸿雁往来,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曾为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高所震撼,拜读大作,更深深地羡慕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您的大作无不表现出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田园生活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2.请替曹操或者陶渊明给对方写一封信,劝说对方改变原有出世或入世的观点。
您是位隐士,如菊一般,遗世独立,高洁雅致,气韵超逸;但是这样与世何益?何不如菊一般,不畏严寒迎风斗霜,与那污浊的社会一搏呢?
企望陶兄您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成为浊世中的一枝独秀的菊花。
不过人各有志,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也就此生无憾了。
曹操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