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 [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诗经》两首 [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08 13: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诗经三首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周代社会的形象史,它以其巨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艺苑宝典,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一座现实主义的里程碑,而且深深地影响着远东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 “诗三百”所表现的任何内容以及用以表现该内容的艺术手法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诗经》的重要影响《诗经》的艺术特色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直言其事;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睢》 一.学生听配乐朗读,正音明义 :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课后习题三)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
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4、总结课文:(1)结构内容 全诗五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雎鸠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二、(第二、三章)描写君子对淑女的极度思恋和执著追求。
三、(第四、五章)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
(2)写法分析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赋、比、兴”之一的“兴”,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求”、“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表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欣赏(3)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生动的描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慕、爱恋之情。所听:雎鸠关关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君
子求淑
女爱恋相思梦幻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第二课时:学习
《蒹葭》《君子于役》二、学习《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 葭《秦风》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生字正音:蒹葭( )溯洄( )晞( )湄( )
跻( ) 坻( ) 涘( )沚( )jiān jiāsù huíxīméijīchísìzh?2、结合课下注释,把全诗译成白话诗: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河边芦荻青苍苍,
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儿何处寻,
就在河水那一旁。
逆着河水去找她,
道路坎坷险又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顺着河水去找她,
仿佛人在水中央。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河边芦荻湿漫漫,
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
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
仿佛人在水中滩。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河边芦荻密稠稠,
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何处寻,
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路弯弯险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
仿佛人在水中洲。他(她),仿佛他(她)在水中的高岗。荻和苇呀茂盛又鲜艳,白色的露水还没有消失完。我心上的那个人呀,正在河水的边沿。逆着曲折的河水去(她),路途艰险又回还。逆着笔直的河水去找他(她),仿佛他(她)在水中的小沙滩。 荻和苇呀茂盛又鲜亮,白色的露水转眼便成霜。我心上的那个人儿呀,正在河水的那一方。逆着曲折
的河水去找他(她),路途艰险长又长,逆着笔直的河水去找他(她),仿佛他(她)在水中央。荻和苇
呀茂盛又鲜亮,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我心上的那个人呀,正在河水的边岸。逆着曲折的河水去找他(她),路途艰险又处在高地。迎着笔直的河水去找译文:追 伊 人 美丽女子 美好事物 意境 凄清迷惘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1.结构内容课文总结: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上四句写景,下四句叙事抒情。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2.写法分析歌曲3.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反复歌咏一个男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追求不到的描写,表达了怀人之情。三、学习《君子于役》《诗经·王风》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一、生字正音:曷( )栖( )埘( )
佸( )桀( )héqīshíhuójué二、结合课下注释,译读全文: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服役的期限 通“何”,什么时候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窝 傍晚 归家 就是“如何”,怎么
1)写对丈夫的思念。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其:助词,加强语气有:助词,无义 佸:相会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小木桩 同“下来”,括,至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姑且
2)写牵挂担忧之情。 译文: 夫君到外地去服劳役,不知要干到什么时期,何时才能归来呢?鸡子已经暮栖于架窠,太阳眼看就要落山,羊和牛也随群回到了栅栏。远去服役的夫君啊,让我如何不思念! ???? 夫君到外地去服劳役,不知哪月哪天能够到期,什么时候才能团聚?鸡子已经暮栖于笼里,太阳眼看就要落下去,羊和牛也回到了栏内相聚。远去服役的夫君啊,你也许不会再受渴忍饥!?? 三、课文赏析: 《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全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面服役之事,抒发盼夫归来的感情。又分为三层:第一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用“赋”的手法点明所要吟咏的事,极言役期之长,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第二层(从“鸡栖于埘”到“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第三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第二章直接承上章,希望能够和丈夫相见,表达了对于服役丈夫的惦念。分三层:第一层(从“君子于役”到“曷其有佸”)再次重申役期漫长,“曷其有佸”承上章“曷至哉”。第二层(从“鸡栖于桀”到“羊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同。第三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诗中写这位妇女的心理非常细致真实,她看到羊牛归来,自然会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她极力抑制这种思念之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思念也无济于事,不如不去思念吧。但这又怎能做得到呢?她是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都在惦记着她。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深情。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
  全诗共两章。
第一章: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二章: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心与担心。1、结构内容总结全文:2、中心思想: 本文即景生情,抒发了妇人对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这是思妇怀人的诗。丈夫久役不归,妻子苦
苦思念,每当日薄西山的时分,她总是倚门候望,思绪翩翩:鸡儿上窠了,太阳落坡了,牛羊下了山岗,但久役在外的人儿仍然不见踪影,怎不叫人挂念呢?到底何日才是他的归期呢?他不致于忍受饥渴吧?
诗歌的语调低沉缓慢,诗歌内容一幅情境俱佳的画面。    此诗不加经营而真情自然流淌,尤其是最后“苟无饥渴”的揣测语气,更透出无限的关切之
意。3、写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