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17 07: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4—5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看、找、摸、比、量等活动认识面积,能用正方形作单位度量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能准确区分周长和面积,并会用观察、重叠、测量等方法比较面积。
4.参与观察、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树立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在教材编排上,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表面,直观感知面的大小,接着采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认识“面积”的概念,最后由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让学生体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是一节空间形式“由线到面”转化的起始课,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为后面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学难点:建立面积的概念,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卡片、合作探究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面”
1.视频引入,感知“面”的形成
2.丰富枚举,充分感知
师:课本封面、地面、手掌面,你还能找到什么面?
3.出示目标,明确方向
(1)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
(2)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这节课重点解决两件事,①面积是什么?②面积怎么比?
4.认一认,建立面积概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直观感知面积;通过说一说,建立面积表象;通过辨一辨,揭示面积本质,在层层递进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分散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操作体验,建构概念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最近林老师家在装修,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房屋设计户型图)
师:比一比,哪个房间占地最大?
生用重叠法进行比较。
2.交流方法,引发冲突
师:②号和③号,这两个房间的占地面积,哪个大?哪个小
课件出示数据,生套用周长计算公式。
师:周长一样长,就能说它们一样大吗?
【设计意图:学生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认为周长的大小直接决定了面积的大小,通过直观演示重叠,剪拼比较法,引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加深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理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
3.操作体验,统一面积单位
(1)确定方法
师:量面的大小可以选用什么标准去测量呢?
(2)合作探究
①小组操作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些小图形,先量一量,再数一数,最后说一说。
②交流反馈
展示学生作品,发现②号房间的小图形比较多,面积比较大。
③讨论优化,确定度量单位
师:这些标准中,你觉得哪一个标准比较合适?
师:在数学上,通常用小正方形来测量更大表面的面积,这就是测量法。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自主选择素材,采用测量的方法来判断图形的大小。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交流中,直观感受到用小正方形作为衡量面积单位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多维进阶,应用升华
1.矛盾冲突,统一单位
师:两个小朋友都是用小正方形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2.灵活应用,巧测面积
(1)灵活量长方形的面积
(2)师:除了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你们还想测量什么图形的面积?
3.个性表达,实践应用(机动)
师:在方格纸上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等于4个方格的面积。
【设计意图:将数学练习融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游戏中培养学生面积守恒观念,并初步感知转化思想在图形中的运用。】
四、全课总结,回顾梳理
师:这节课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板书设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反思:
有结构地教,有关联地学
这节课在我师傅李慧璇校长的指导下,经历3个版本的磨课阶段。
第一阶段:将教学重心放在阐述面积定义
概念教学,就需要让学生厘清概念的本质。然而在初次备课时,我以为理解概念本质就是将概念逐字逐词进行解读。虽然到了课要结尾的时刻,孩子们对“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面的大小,就是面积”滚瓜烂熟,但我已经不知不觉将数学课变成了“语文课”,而且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就塞了这样一句话。
当时,我师傅问了我这么一句话:是不是学生会背这个概念了,就说明他们已经明白了?一言点醒梦中人。我也在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教会一个概念,并不是教会这句概念,而是重点放在感悟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二阶段:立足学生视角对比周长与面积
知识的教学需要了解学生起点,再从发展区进阶。对于“面积”这个概念,学生是有感觉的。但部分学生会将“面积”与“周长”进行混淆。所以为了让两者进行有效区分。第二次的教学我将“周长”“面积”两个概念对比分析。
这样的教学虽然意图很明显,然而对于首次认识“面积”的学生而言,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面积”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周长”的介入使得原本清晰的概念再次模糊。虽然整节课结构化明显,但两者的区分度不高,学生学到最后,不知道是学了“周长”还是“面积”。
第三阶段:研读课标寻方向理解面积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对于“面积”提出这样的教学提示:图形的面积教学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量感。
这个时候我们才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只需要一笔带过,无需花太多笔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以“面”“积”的字义入手,在体验互动中,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感悟“面积研究的是面的大小”;接着出示户型图,以“比较三个房间的占地面积”为任务驱动,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在不断对比优化中得出比较面积的方法,辨析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最后首尾呼应,对“面积”的“积”进行再次定义,明白既是面积单位的“累积”,又是计算方法的“乘积”,实现“一维”到“二维”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