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认识常见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结合实例,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尺度地表形态的影响。
以山地对交通岗的影响为例,认识构造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然而这类阔叶树在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000米。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1.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营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 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1)褶皱的概念
① 褶皱的基本形态及地貌:
形态上看: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地貌上看:
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 褶皱
(2)褶皱与地表形态
① 褶皱的基本形态及地貌: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 褶皱
(2)褶皱与地表形态
观察下面图片,说明褶皱形态的地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
这种现象称之为“地形倒置”。为什么呢?
① 褶皱的基本形态及地貌: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 褶皱
(2)褶皱与地表形态
张力
挤压
背斜
向斜
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
被侵蚀
槽部受到挤压,
岩石坚硬不易
被侵蚀。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② 地形倒置: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 褶皱
(2)褶皱与地表形态
① 褶皱基本形态的判读:
★ 从岩层的形态上判读:
背斜向上拱起
向斜向下弯曲
老
新
新
新
老
老
★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判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 褶皱
(3)褶皱构造的判读与实践应用
滑坡风险!
相对安全
相对安全
隧道
隧道
塌方、透水风险
修建隧道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背
斜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水库大坝选址点
岩性坚硬,基础牢固
② 褶皱构造的实践应用—— 工程建设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 褶皱
(3)褶皱构造的判读与实践应用
确定钻矿
向
斜
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
山体岩层倾斜处,若山高坡陡,则存在滑坡风险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② 褶皱构造的实践应用——资源勘查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 褶皱
(3)褶皱构造的判读与实践应用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以下各题。
1. 有关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 因断层导致岩层破裂,后经侵蚀而形成
B. 向斜顶部受挤压,容易被侵蚀
C.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D. 地处干旱地区,因风化作用导致岩层被破坏
2. 若甲区为含煤层,采煤时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可能是( )
A. 透水事故 B. 井喷事故 C. 瓦斯爆炸 D. 塌方事故
对点训练 :
C
C
地壳运动造成岩层的变形和变位为地质构造。如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地势抬高容易形成山地,反之为向斜,地形表现为谷地。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4. 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 受力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B. 受力挤压—岩层向下弯曲—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C. 受力挤压—岩层向上弯曲—外力沉积—形成谷地
D. 受力挤压—岩层向下弯曲—外力沉积—形成谷地
3. 图中地质构造类型为( )
A. 背斜谷
B. 向斜山
C. 背斜山
D. 向斜谷
A
A
读“我国某地区局部地层剖面图”,回答以下各题。
5. 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 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 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 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 自A向B由老到新
6. 图中长腰山是( )
A. 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 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 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 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D
B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7. 图中乙地的构造地貌为( )
A. 背斜山 B. 背斜谷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8. 图中( )
A. 丁地的岩层形成时间早于周边岩层
B. 丙地的地貌是河流下蚀作用形成
C. 乙地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D. 甲地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D
C
某地质勘测组对某一沉积岩进行探测后,得出下表数据。表中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9~10题。
地点 甲 乙 丙
数据 300/50 500/400 300/50
9.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A.断块山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地垒山
10.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处的岩石容易开采
B.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构造
D.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宜选在乙地
B
B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3. 断层
(1)断层的概念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2)断层的类型: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种类型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3. 断层
(3)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 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对地形的影响
圣安德烈斯断层示意图
错断各种原有
的地貌
在断层附近派
生出若干地貌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3. 断层
(3)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 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对地形的影响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陕西华山、江西庐山、山东泰山)
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者低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③ 在山地,沿断层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长发育成沟谷、河流
华山
泰山
庐山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吐鲁番盆地
3. 断层
(4)断层构造的判读与实践应用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① 断层的判读
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否受力断裂;二是看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是否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
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属于断裂。
3. 断层
(4)断层构造的判读与实践应用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② 断层构造的实践应用
工程建设方面:铁路、公路、桥梁、水库建设等要回避断层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其它方面: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活动 :
结合自然景观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教材p28)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向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方向。
断层西侧的岩体向上运动,东侧岩体向下运动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向斜构造
背斜构造
断层构造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了塑性变形,产生了一系列波状弯曲。
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
思考 :
读图,说明下列相关问题
(1)图1中Ⅲ岩层和Ⅰ岩层的新老关系:
(2)图1中Ⅲ和Ⅳ岩层的新老关系:
(3)图2中的甲、乙是什么地质构造?
(4)图1中Ⅱ处、图2中丙处是什么地质构造?
图中Ⅲ岩层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侵入型的岩石形成于其所侵入岩层之后。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Ⅲ岩层。
岩层连续,有一系列的波状弯曲为褶皱,甲、乙为褶皱。
岩层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为断层。
对点训练 :
库木库勒地区(下图)在三叠纪末期上升成陆,中新世以后,形成地堑性湖盆。随着地壳的差异性抬升,逐渐引起了湖盆内部的多处分裂,气候趋于干旱,风力增强。区内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北部山地几乎无冰川分布。中部山麓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泉水出露带。据此完成1~2题。
1.泉水出露带的地质构造可能是( )
A.背斜 B.向斜
C.褶皱隆起带 D.断层
2.地壳差异性抬升对该区湖泊演化的影响有( )
A.湖泊面积增大 B.湖水盐度减小
C.湖泊深度增加 D.湖泊数量增多
D
D
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4.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
A
D
读“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能正确表示宁夏平原形成过程的是( )
A.地壳运动→断裂陷落→流水侵蚀 B.地壳运动→褶皱凹陷→流水侵蚀
C.地壳运动→断裂陷落→流水沉积 D.地壳运动→褶皱凹陷→流水沉积
6.与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相同的地区是( )
A.渭河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台湾山脉
C
A
读“某小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丙甲乙 D.丙丁甲乙
8.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
B.在地表建设较大规模城市
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
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修建隧道
C
A
1. 板块构造学说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海底延绵的山脉和狭长的海沟奠定地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科学家用板块构造学说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① 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② 板块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1. 板块构造学说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③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④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 板块的划分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大陆板块:
A 美洲板块
E 亚欧板块
D 非洲板块
B 南极洲板块
大洋板块:
F 太平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3.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 相向运动: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由此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不同的
地貌形态。如: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的岛弧链。
3.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 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4.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地球上宏观地貌的形成。如:板块与板块彼此发生分离,会形成裂谷或者海洋;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会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 利用边界类型可以判断某海域或者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距离将逐渐变小。
★ 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所以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易错提示: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澳大利亚大陆、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新西兰南北二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
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处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对点训练 :
位于澳大利亚东部的西兰蒂亚洲(Zealandia)被地质学家们称为世界第八大洲。它位于南太平洋,包括新西兰北岛和南岛等岛屿,面积约为490万平方千米,94%的面积都在水下,是一个被淹没的大陆。读西兰蒂亚洲及周边示意图,完成1~2题。
1.新西兰南、北二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边缘 B.美洲板块边缘
C.南极洲板块边缘 D.大西洋板块边缘
2.推断西兰蒂亚洲未来的面积变化及原因( )
A.变小 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消亡边界
B.变小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C.变大 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生长边界
D.变大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
A
B
下图示意一种大洋板块边界。读图,完成第3~4题。
3.在这种板块边界上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滑坡 D.泥石流
4.位于这种板块边界上的国家是( )
A.新西兰 B.日本 C.菲律宾 D.冰岛
B
D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完成下题。
5.乙图属于板块交界处的一种类型,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表示板块的生长边界
B.台湾岛就处在乙图所示的板块边界上
C.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乙图相同
D.乙图所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
B
1. 山区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与平原相比,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以及交通运输线路的延伸方向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不但成本高,而且施工难度也比较大。同时还要保证通行安全。
2. 山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原因:①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
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
较铁路小
3. 交通线路的选址及走向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一般按地形走势来确定线路的走向。具体遵循的原则是: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状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原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降低技术难度;工程施
工要安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4. 山区交通运输线路的变化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山区交通线路建设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隧结合的方式。
优点:缩短里通行里程,提高了运行
速度,减少了通行时间,有效
的避免了自然灾害的威胁。
缺点:增加了建设费用,投资大。
活动 :
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教材p32)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公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谷,且为了降低道路坡度,采用曲折的线路设计,跨越河流时采取架桥的方式,且选择河道相对平直的河段,减少洪涝灾害。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主要集中在地势相对平缓的河谷地区。
有关。
公路选线要尽量多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
对点训练 :
1.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A. 客货运量大 B. 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 水源充足 D. 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2.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型分布,主要是为了( )
A. 减缓道路坡度 B. 减少植被破坏
C. 降低工程造价 D. 避开滑坡地带
3.在山区,一般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铁路运输量少 B. 公路运输装卸方便
C. 公路运输成本低 D. 修建公路成本低,难度小
B
A
D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图)。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6.下列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平原地区的地形对公路选线限制相对山区较小 ②山区修筑公路因就地取材,建设费用较少 ③要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④沼泽地区对公路建设影响不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 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 D. 工业分布
5.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为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C
A
A
读“我国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图”(部分),回答以下两题。
24.解放前,有一首民谣:“姑娘出嫁到远方,马路又远又长,走了三十三天哟,才到新郎帐房。”该民谣对当时山高谷深、地形复杂、交通落后状况形象描述的是(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横断山区 D.四川盆地
25.铁路②⑤的修建成功,表明( )
A.自然条件是影响铁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B.先进的技术能有效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自然障碍
C.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首先要考虑填补地区空白
D.社会经济因素对铁路网规划影响特别不大
C
B
知识网络
核心要点
1.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2.板块运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海底延绵的山脉和狭长的海沟等。
3.相对平原,山区交通线修建难度大,密度小。山区优先选择修建公路,其次是铁路;人们通常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河谷地带选线;翻越山岭的线路,常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