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林学校九年级(上)开学化学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林学校九年级(上)开学化学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17 09:0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林学校九年级(上)开学
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下列课题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
A.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的调查
B. 我国发射的“嫦娥”系列探月卫星轨道的计算
C. 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的火箭所需新型燃料的研制与生产
D. “神舟”八、九、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空间站雏形的对接
2.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陶瓷烧制 B. 火药使用
C. 粮食酿醋 D. 活字印刷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 燃烧和加热是不一样的
C. 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制火药、烧瓷器
D. 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的发生
4.下列仪器中不能用来做化学反应的仪器的是( )
A. 试管 B. 量筒 C. 烧瓶 D. 锥形瓶
5.化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 B. C. D.
6.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读取液体体积
C. 给固体药品加热 D. 铁钉放入试管
7.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称量固体
C. 液体加热 D. 量筒量取液体
8.在年邵阳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某同学抽到“试题三:给液体加热”,考试结束时,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
A. 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 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
C. 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 D. 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
9.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用固体粉末 B. 熄灭酒精灯
C. 添加酒精 D. 连接仪器
10.实验时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洒出酒精并着火,最好应立即( )
A. 用水泼灭 B. 用嘴吹灭 C. 用沙子盖灭 D. 用湿布盖灭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11.下列各句描述的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均填序号。
胆矾是蓝色固体;镁条在点燃时能燃烧;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矿石粉碎;加热铜绿产生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铁能生锈;水是无色液体;酒精挥发;水在常温常压下的沸点是;汽油易挥发。
12.如图所示是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请回答:
是______;是______;是______。
可以加热,但又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______以上两空均填编号。写一种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______。
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凹液面的最低点读数为 ,倾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则该学生实际倾出液体的体积是______。
A.大于小于无法判断
13.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填字母
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______;
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______;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
常用于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______;
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受热的是______;
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时需用______。
14.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 防止试管破裂 减少实验误差 防止液体溅出
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______。
加热完试管后,不能立即用水冲洗试管:______。
实验后用剩的药品,不放回原瓶:______。
量取 液体时,选用 量筒而不选用 量筒:______。
15.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在桌面上。
如图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及时熄灭,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_,这么做的目的是平衡气压,方便再次使用时易于取下灯帽,促使生成的水分挥发,利于点燃酒精灯。
如图所示,试管内壁沾有污渍时,清洗试管一般用______填仪器名称,再用蒸馏水冲洗。
实验完毕,图中处理仪器方式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16.小明同学做实验时需要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固体以下用游码,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接下来的正确操作是( )
A. 从左盘取出少量的药品 B. 将游码向左移动
C. 向左盘加入少量的药品 D. 将游码向右移动
17.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这说明石蜡难溶于水且其密度比水______。
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所示约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填“”、“”或“”处最先碳化。
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石蜡的熔沸点较低,受热后易变成液态或气态;石蜡不完全燃烧时生成的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冰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______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18.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人吸气时,应将活塞 ______ 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 ______ 。此时可观察到Ⅰ瓶内的现象是 ______ 。
人呼气时,应将活塞 ______ ,活塞 ______ ,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______ 。
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______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______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氧化碳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19.小强是某班的小小化学家,最近对蜡烛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
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有 ______ ,其中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______ 。
先用一木筷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了如图所示的圆弧状焦黑斑,其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 ,再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黑色颗粒是 ______ ,是由于蜡烛 ______ 产生的。
如图,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三角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的火焰 ______ ,是由于 ______ ;当他将漏斗如图斜插入蜡烛焰心时,观察到漏斗截口处产生了黄色火焰,这是由于 ______ 。
为了探究蜡烛的组成,他取了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有 ______ 出现,将小烧杯迅速倒置,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 ______ ,据此他得出关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从而可知项符合此范围,属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及组成的范畴,其它选项均不属于。
B、是天体物理研究的范畴,是生物医学研究的范畴。
故选:。
根据化学研究的内容考虑,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就可以解答本题,知道化学是学什么的。
此题是对化学研究范畴的考查,是选项过程的具体探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2.【答案】
【解析】解:、陶瓷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火药使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粮食酿醋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活字印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
【解析】解:、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发热,故说法正确;
B、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而加热过程中可能有新物质生成,也可能没有,因此两者是不一样的,故说法正确;
C、制火药、烧瓷器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工艺,故说法正确;
D、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不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只有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才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故说法错误;
故选:。
根据化学变化的特征结合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即可解答.
4.【答案】
【解析】解:、试管可用于少量液体的反应,故错误
B、量筒是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有刻度,当反应容器时,若反应放热使其刻度不准,量筒不能使用,故正确;
C、烧瓶可作反应容器,反应放热也不会影响烧杯的使用,故错误;
D、锥形瓶在制取气体的简易装置中经常作反应容器,故错误;
故选B.
试管、烧瓶、锥形瓶都可以用作反应容器,为防止测量结果不准确,量筒不可用作反应容器.
学生应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比如本题量筒在常温使用,没有刻度等都要熟练掌握.
5.【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解答】
A、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大拇指不能握在试管夹的短柄处,图示操作错误;
B、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图示操作正确;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示操作错误;
D、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滴管要悬空滴加,图示操作错误。
故选:。
6.【答案】
【解析】解:、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正确;
B、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
C、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必须稍微向下倾斜,错误;
D、先把容器横放,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使药品滑落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容器,错误;
故选:。
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考虑;、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考虑;、根据给试管内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根据加热固体药品的操作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7.【答案】
【解析】解:、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不能精确到,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用量筒量取液体,误差太大,量筒选择不合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答案】
【解析】解:、给试管内液体加热,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在加热沸腾时,液体可能会溅出伤人,不会引起试管的破裂,故A不符合题意;
B、试管内的液体超过容积,在加热沸腾时,液体可能会溅出伤人,不会引起试管的破裂,故B不符合题意;
C、试管外壁有水,容易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故C符合题意;
D、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不会引起试管的破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试管在加热的过程当中发生破裂,主要原因是试管的受热不均匀造成的,据此分析在加热过程中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的因素即可正确解题。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答案】
【解析】解:、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D、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0.【答案】
【解析】解:灭火原理是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达到灭火的目的。上述中的四种方法从原理上都可以将火扑灭,但酒精灯打翻洒出酒精着火了最简单合理的应该是用湿抹布盖灭。
故选:。
酒精灯用完后,应用灯帽盖灭,不用嘴吹灭.酒精灯打鄱洒出酒精着火了,最便捷的扑火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这样既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又可以隔绝空气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当然在实验室一般都会备有沙子,也可以用沙子盖灭
本题考查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理能力及灭火方法的选择.
11.【答案】
【解析】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加热铜绿产生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都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矿石粉碎、酒精挥发都属于物理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镁条在点燃时能燃烧、铁能生锈都属于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胆矾是蓝色固体;水是无色液体;水在常温常压下的沸点是;汽油易挥发都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加热铜绿产生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都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矿石粉碎、酒精挥发都属于物理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镁条在点燃时能燃烧、铁能生锈都属于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胆矾是蓝色固体;水是无色液体;水在常温常压下的沸点是;汽油易挥发都属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一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答案】量筒 蒸发皿 水槽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解析】解:根据常见仪器可知:叫量筒;是蒸发皿; 是水槽;
故答案为:量筒;蒸发皿;水槽;
根据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知:可以加热,但又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试管;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故答案为:烧杯;试管;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实际体积大于;倒出部分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此时量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小于,
故选:。
根据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从量筒的使用方法,仰视、俯视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去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掌握及解题中的应用。
13.【答案】
【解析】解: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
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药匙;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
常用于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
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受热的是试管,而烧杯不能直接加热;
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时需用集气瓶。
故答案为:;;;;;。
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来回答本题,要熟记它们的名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14.【答案】
【解析】解: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防止试管破裂。
加热完试管后,不能立即用水冲洗试管:防止试管破裂。
实验后用剩的药品,不放回原瓶:防止药品污染。
量取 液体时,选用 量筒而不选用 量筒减少实验误差;
故答案为:。
给试管加热时,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加热前没有给试管预热,受热不均匀;试管外壁有水,加热时没擦干;试管接触到灯芯;
根据实验后用剩的药品原则分析;
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量取液体时,俯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大;仰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5.【答案】朝向手心 倒放 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 试管刷
【解析】解: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及时熄灭,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这么做的目的是平衡气压,方便再次使用时易于取下灯帽,促使生成的水分挥发,利于点燃酒精灯。
试管内壁沾有污渍时,清洗试管一般用试管刷,再用蒸馏水冲洗。
托盘天平使用时先调节平衡,取用固体药品用药匙,胶头滴管不能平放,试管倒放试管架上,
故答案为:朝向手心,倒放。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
试管刷。。
根据取用液体药品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根据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根据试管的洗涤分析;
根据仪器的使用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6.【答案】
【解析】解:小明同学做实验时需要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固体以下用游码,步骤应该是:先调好砝码和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称量时操作都正确,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药品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故应继续向左盘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
故选:。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称量指定质量的药品,此时先调好砝码和游码,再向左盘增减药品至天平平衡;指针偏右,说明药品质量小于砝码质量,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化学的基本操作之一,是中考考查的热点,掌握天平的使用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答案】小 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解析】解: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因为火焰的最外层燃烧最充分,所以放出热量最多,因此处最先碳化;
因为一氧化碳气体不易液化,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玻璃导管中没有明确现象;故如果观察到玻璃导管中没有明确现象,导管口有蓝色火焰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芳芳的猜想正确,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到导管里时冷却,又可凝成石蜡,故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没有明显现象,则证明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上述两种现象都有,即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有蓝色火焰,则证明婷婷的猜想正确。
故答案为:小;

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的性质。
从火焰的最外层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考虑。
本题可用假设法,结合提出的问题根据蜡烛蒸气易液化,一氧化碳不易液化考虑。
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只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熟悉,就可以正确解答。本题题难度较大。
18.【答案】打开 关闭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关闭 打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解析】解:当人缓慢吸气时,关闭,打开,进入瓶中的是二氧化碳,Ⅰ瓶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当人缓慢呼气时,打开,关闭,呼出的气体进入澄清石灰水中,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Ⅰ中所装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Ⅱ瓶中所装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二氧化碳是来自人的新陈代谢而不是空气,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故答案为:
打开;关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根据实验目的,证明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吸入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Ⅱ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二氧化碳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石蜡受热熔化,蜡烛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合理即可 石蜡受热熔化 蜡烛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 炭黑 不充分燃烧 熄灭 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焰心汽化的石蜡蒸气被导出后被点燃 水雾 变浑浊
【解析】解: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有石蜡受热熔化,蜡烛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等;石蜡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因此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蜡烛火焰是分层的,中间无变化,两边烧焦,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及该物质的特性,推测此黑色颗粒是炭黑,是由于氧气不充足,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的;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普通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颈口处,可观察到火焰熄灭,插入蜡烛焰心时,汽化的石蜡蒸汽会被导出,其具有可燃性,故燃烧;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干冷的杯壁有水雾生成,将小烧杯迅速倒置,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石蜡受热熔化,蜡烛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合理即可;石蜡受热熔化;
蜡烛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炭黑;不充分燃烧;
熄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焰心汽化的石蜡蒸气被导出后被点燃;
水雾;变浑浊。
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根据火焰的分层情况及质量守恒定律等分析;
根据蜡烛燃烧生成物分析解答;
根据蜡烛燃烧生成物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本题对蜡烛燃烧的现象,生成物、二氧化碳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知识进行了考查,通过做题能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时要认真观察、分析。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