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训练附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据统计我国每年有上千家庭发生火灾,酿成悲剧,如果掌握一些灭火措施和安全知识,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电视机等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夜晚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C.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高层住宅发生火灾,可使用楼内电梯逃生
2、在汽车发动机里,在汽油(含C8H18等)燃烧前常将其喷成雾状,可以( )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减少CO2生成量 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3、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4、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 31 21 10
反应后的质量/g m 40 6 16
A.m=0
B.反应的表达式为:丙→乙+丁
C.反应前后丙物质中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
D.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3:2
5、将200g含CaCO3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含钙),高温灼烧一段时间后, 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中含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1%,则生成CaO的质量约为( )
A. 28.0g B. 44.8g C. 56.0g D. 78.0g
6、如图所示进行实验,①通入O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②立即改通N2,燃烧的红磷熄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验①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实验②说明N2不支持燃烧
C.实验②可以改用CO2进行实验
D.实验①②对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7、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A. B.
C. D.
8、原理是2Na2O2+2CO2═2Na2CO3+X。则X的化学式是( )
A.CO B.H2O C.SO2 D.O2
9、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 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17
D.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17
10、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可用明矾降低水的硬度
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H2O和H2SO4中数字2均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
D.可通过蒸发的方法从海水中获得饮用水
11、下列气体混合物,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
A.H2、CO2 B.CO、O2 C.H2、CO D.CO、N2
12、二氧化氮是一种气体污染物,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上述反应不可能生成的是( )
A.NaNO3 B.H2O C.NaNO2 D.NaCl
13、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C.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14、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320﹣370 700﹣750
A.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
B.如图先发生燃烧现象的是木炭
C.如图实验可以用来验证燃烧的条件
D.水可以降低物质的着火点
15、下列关于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16、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X+Cl2↑+2H2O,则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
A.MnCl2 B.ClO2 C.MnCl4 D.HClO
二、填空题。
17、2021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森林火灾;2021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烧毁。火灾的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针对以下灭火方式,写出相应的灭火原理。
(1)将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
(2)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3)野炊时用沙土将火堆掩埋,其灭火原理是 。
18、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
(1)①图1为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
②图2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x的数值为___。在化学变化中,氧原子容易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
①所表示的微粒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
②处的微粒是___(填化学式)。
(3)道尔顿原子学说的部分观点如下:
①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②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③同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完全相同。
现代科学证实以上观点均不确切,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 。
19、在反应A+B═C+D中,已知25g A与10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C.当反应有6g 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质量为______。
20、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甲同学验证燃烧的条件.取一小块白磷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白磷没有燃烧,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 ,白磷仍然没有燃烧,再从a管通入 ,白磷发生燃烧,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
三、实验题。
21、小江等一组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三种猜想,并根据猜想的内容进行了以下三个对比实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成功地探究了物质燃烧的条件.
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燃烧需要________
实验2 燃烧与________有关 ________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 燃烧与物质的________有关 小木条先被点燃,小煤块需加热较长时间才发红 温度要达到________
22、某同学把4g硫放在给定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的质量(g) 3 4 6
生成SO2 的质量(g) 6 8 8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数据说明,这三次实验中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 g;
(3)第三次实验中消耗掉硫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g、 g;
(4)这三次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
四、计算类题。
23、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51 9 3 17
反应后的质量 23 3 x 51
(1)x= 。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3)如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用A、B、D表示)。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训练附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据统计我国每年有上千家庭发生火灾,酿成悲剧,如果掌握一些灭火措施和安全知识,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电视机等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夜晚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C.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高层住宅发生火灾,可使用楼内电梯逃生
【答案】C
2、在汽车发动机里,在汽油(含C8H18等)燃烧前常将其喷成雾状,可以( )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减少CO2生成量 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答案】B
3、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C
4、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 31 21 10
反应后的质量/g m 40 6 16
A.m=0
B.反应的表达式为:丙→乙+丁
C.反应前后丙物质中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
D.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3:2
【答案】D
5、将200g含CaCO3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含钙),高温灼烧一段时间后, 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中含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1%,则生成CaO的质量约为( )
A. 28.0g B. 44.8g C. 56.0g D. 78.0g
【答案】C
6、如图所示进行实验,①通入O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②立即改通N2,燃烧的红磷熄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验①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实验②说明N2不支持燃烧
C.实验②可以改用CO2进行实验
D.实验①②对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答案】A
7、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A. B.
C. D.
【答案】A
8、原理是2Na2O2+2CO2═2Na2CO3+X。则X的化学式是( )
A.CO B.H2O C.SO2 D.O2
【答案】D
9、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 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17
D.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17
【答案】C
10、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可用明矾降低水的硬度
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H2O和H2SO4中数字2均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
D.可通过蒸发的方法从海水中获得饮用水
【答案】C
11、下列气体混合物,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
A.H2、CO2 B.CO、O2 C.H2、CO D.CO、N2
【答案】B
12、二氧化氮是一种气体污染物,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上述反应不可能生成的是( )
A.NaNO3 B.H2O C.NaNO2 D.NaCl
【答案】D
13、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C.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答案】D
14、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320﹣370 700﹣750
A.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
B.如图先发生燃烧现象的是木炭
C.如图实验可以用来验证燃烧的条件
D.水可以降低物质的着火点
【答案】A
15、下列关于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B
16、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X+Cl2↑+2H2O,则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
A.MnCl2 B.ClO2 C.MnCl4 D.HClO
【答案】A
二、填空题。
17、2021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森林火灾;2021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烧毁。火灾的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针对以下灭火方式,写出相应的灭火原理。
(1)将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
(2)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3)野炊时用沙土将火堆掩埋,其灭火原理是 。
【答案】(1)清除可燃物; (2)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隔绝氧气。
18、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
(1)①图1为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
②图2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x的数值为___。在化学变化中,氧原子容易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
①所表示的微粒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
②处的微粒是___(填化学式)。
(3)道尔顿原子学说的部分观点如下:
①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②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③同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完全相同。
现代科学证实以上观点均不确切,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 。
【答案】(1) 28.09 8 得到
(2) 1:4:1 H2O
(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19、在反应A+B═C+D中,已知25g A与10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C.当反应有6g 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质量为______。
【答案】5g
20、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甲同学验证燃烧的条件.取一小块白磷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白磷没有燃烧,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 ,白磷仍然没有燃烧,再从a管通入 ,白磷发生燃烧,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
【答案】热水;氧气。
三、实验题。
21、小江等一组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三种猜想,并根据猜想的内容进行了以下三个对比实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成功地探究了物质燃烧的条件.
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燃烧需要________
实验2 燃烧与________有关 ________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 燃烧与物质的________有关 小木条先被点燃,小煤块需加热较长时间才发红 温度要达到________
【答案】可燃物;氧气;罩烧杯的蜡烛一会儿后火焰熄灭,另一支燃烧如初;温度;着火点
22、某同学把4g硫放在给定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的质量(g) 3 4 6
生成SO2 的质量(g) 6 8 8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数据说明,这三次实验中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 g;
(3)第三次实验中消耗掉硫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g、 g;
(4)这三次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
【答案】(1)二; (2)一;1; (3)4;4; (4)没有。
四、计算类题。
23、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51 9 3 17
反应后的质量 23 3 x 51
(1)x= 。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3)如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用A、B、D表示)。
【答案】(1)3 (2)14:3 (3)2A+B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