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图一
图二
思考:从图一到图二,官员选拔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壹 内外交困下的应激反应——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贰 动荡时局下的艰难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叁 伟大时代下的继承创新——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晚清官制与选官制度的变革
废 科 举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干部管理制度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形成文官选拔制度草案
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建立公务员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公务员制度
中国特色、与时俱进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903年14岁,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1904年,官费赴日留学。1910年回国。1911年 ,按照清朝学部的规定,到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考试,成绩为最优等,授“工科进士”称号。
1901书院改学堂
1905设学部
统一管理
1904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废科举
(一)科举制度变化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清
创立
发展
完善
鼎盛、僵化
科举废除
晚清
元朝
时断时续
科举制度的一生
材料一:一切考试,均改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 ——1898年梁启超
材料四: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不同等级,分别被 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材料二: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 ——1904《奏定学堂章程》
材料三:学制分三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幼儿园)、五年初等小学堂和四年高等小学堂。第二阶段为五年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癸卯学制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戊戌变法
1898年加经济特科;主张废八股,考时务策
清末新政
1901年 改书院为学堂
1904年《章程》统一学制;
1905年废科举,设学部。
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主要方式
1906年起,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一)科举制度变化:1905年延续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洋务运动发展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过程
科举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巍科进士,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若问以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1898年 康有为
思考: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晚清时期科举制废除的原因?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变化:1905年延续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史料阅读】p40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政治: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推动;民族危机加深,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自身:科举制度日趋保守,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3)思想:西学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近代教育发展,人们思想解放。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5)仁人志士的努力
2、原因
郭沫若: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07年初,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开除,后升入乐山县中学堂;1910年,因参加罢课,被开除,插班至四川官立高等分社中学堂。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
1905年10月23日:科考一废,生路已绝,欲图他业而无可托,将如之何。——刘大鹏日记
1905年以前,学生最多不过26万人,至辛亥时国内学生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几乎是1905年的12倍。这些新式学堂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步入仕途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量毕业生流入会党、新军以及社会革命组织,直接推动了清末革命运动的发展。——摘编自房列曙《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变化:1905年延续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3、影响
李四光:1903年14岁,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1904年,官费赴日留学。1910年回国。1911年 ,按照清朝学部的规定,到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考试,成绩为最优等,授“工科进士”称号。
科举制的废除使士大夫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加入新军,增强了反清力量,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加速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一批实用性人才。
推动选官制度的改革。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末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传统知识分子被边缘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变化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1)晚清官制改革:
(2)学堂选官制度:
①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赐予出身授予官职
【辩证看待清末官制改革】
官制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新政始末。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但清末官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清王朝内部的矛盾,间接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3)留学生选官制度:
清政府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考试权独立
“国中之百官,皆人民之公仆也”
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
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兼采中西
自主创新
出发点:
特点:
为了纠正西方“分赃选举”的弊端,应限制被选举人。而中国古代选举和监察是独立的,所以提出五权分立。
核心:
为国举才、德才兼备
理念:
进一步奠定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但仅停留在纸面上。
中国历代考试虽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用。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1912.1—3)
影响:
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特点:
北洋政府对文官的任用采取留任旧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办法。1913年1月,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对考试作具体规定,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前三场为笔试,第四试为口试。上述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赵海梅《二十世纪初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及其启示》
影响:
方式多样
立法形式
受制约
考试:
甄别:
官运亨通的,
不一定是经考试录取的
男子、满21
弊端?
性别歧视
已在任,检验文凭、经历、政绩
决定能否留任
不经考试,保荐做官
连续性
稳定性
否定封建选官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考试与资历并重
特点:
影响:
1931年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自学成才的青年可参加检定考试。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在腐败和专制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开放平等
制度健全
党派性强
实际效能有限
相同 选官方式
法制建设
不同 负责机构
报考资格
考试与甄别并用
出台文官考试法案
铨叙局-考试院
21岁男子-男女皆可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考试院明志楼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考试内容专业化,选拔方式多样化。
立法形式
继承借鉴
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 南京国民政府
官员选拔制度 选官制度
法律保障
机构/机制
影响
孙中山文官考试的设想
一系列
法规草案
考试院
进一步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考试、甄别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但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公务员制度
1929年《公务员任用条例》
1929年《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
正式建立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
但无法禁绝任用亲信、拉邦结派现象,实际效能有限。
考试院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概念辨析
干部身份里分行政编制、事业编制,而公务员就是党政机关里具有干部身份的那部分人中,具有行政编制的那部分。事业编制的虽然是干部,但不是公务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发展历程
民主革命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
十八大以来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根本原则
党管干部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哪些进步意义?
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②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
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党管干部
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主要内容包括:由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由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党管干部方法,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保证干部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知识扩展
1.干部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思考: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何在?建立公务员制度有何意义?
独特性:
意义:
①政治立场明确
②坚持党管干部
③不搞“两官分途”
④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
①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②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的根本措施,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③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④公务员队伍的严格管理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
2.公务员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本课小结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2.公务员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898年
科举变化
科举
废除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
新中国时期
①选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长期性、渐进性)
②选官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是时代的变迁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性)
③选官制度的建立应该符合本国的国情,体现本国特色。(特殊性)
④任何国家的选官制度都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不足;(辩证性)
【思维拓展】通过本单元学习,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变迁有何认识?
1.(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南京国民政府将文官选拔考试分为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和特种考试三种,应考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考试。这一考试办法体现的原则是( )
A.量才而用 B.公开竞争 C.平等择优 D.政治中立
【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材料“应考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考试”体现的是民国时期的文官选拔通过不同类型的考试,来选拔不同的人才,彰显的量才而用,A项正确;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及政治中立是西方文官政治的特征,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2.(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贡生名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B.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
C.该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D.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可知,清末学堂教育改革呈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特征,体现出中国近代教育新旧交织的特征,B项正确;“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2023春·河南周口·高二校联考)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 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答案】A【详解】在《考试法》规定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任命人员考试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高等考试则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这体现了中西结合的选拔公务员考试特点,A项正确;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党派性,排除B项;文官考试的原则是公开、平等、择优,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考试法的规定,适用人员为行政人员,并未涉及普通民众,排除D项。
4.(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如表为1916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制订的《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如表中的规定( )
类别 基本内容
关于留学考试 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步骤,初试由省行政长官组织,复试由教育部在京组织进行,初试合格者的试卷要送教育部复核
关于留学生的管理 留学生由教育部特派的留学监督进行管理。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验明留学生毕业凭证等
A.体现出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B.说明政府对留学大力支持
C.反映出政府重视人才培养 D.规划了留学生的发展目标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可知,政府要筛选出优秀学生留学;根据材料“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可知,政府注重留学人员的学习成果,综合起来看,政府重视人才培养,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资产阶级教育宗旨,材料主要反映出政府重视人才培养,排除A项;B是表象,材料主要反映政府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政府重视人才培养,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