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五石之瓠》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2 *《五石之瓠》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17: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石之瓠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一部分
文学常识
第二部分
文本分析
第三部分
拓展提升
第四部分
作业
目 录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1.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2.《庄子》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姓惠名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3.惠子
1.庄周梦蝶
比喻形神俱忘的境界;与天地共生,与万物共容。
2.目无全牛
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3.游刃有余
比喻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十分熟练,不需要耗费什么力气。
4.相濡以沫
比喻人们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然而庄子认为与其痛苦地“相濡以沫”,不如快乐地“相忘于江湖”。
5.盗亦有道
盗贼自古名声不好,但是盗亦有道,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准则。
4.庄子相关的成语
6.螳臂当车
这个成语比喻不自量力之人,同时说明去做远远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必然失败。
7.夏虫不可以语冰
和夏虫去谈论冰雪,对夏虫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8.白驹过隙
比喻时间过得极快,恍惚而已。
9.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纯乎精神之交,犹若清水,表面平淡无奇,实则深邃无比。
10.知其一,不知其二
比喻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了解不全面。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
“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解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dàn)。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贻(yí):赠送
树:种植、培育
实:结的葫芦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举:拿起来
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为(wèi):因为
掊(pǒu):砸破
翻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固:实在,确实。
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浮。
澼:在水中漂洗。
絖:丝絮。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pì?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方:药方。
鬻:卖,出售。
与:给,卖给。
翻译: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将:统率部队。
裂:划分出。
一:同一,一样的。
或:这里指有的人。
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
樽: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翻译: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如蓬草一样心窍不通啊!”
所用之异
《五石之瓠》
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运用事例说理
提出解决方法→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宋人→不免于洴澼絖
客→裂地而封之
理清思路
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 “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 两个故事,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法不同,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推而广之,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以“无用之用” 来实现自我价值。
主旨
问题1: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答案1:
惠子用“五石之弧”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问题2: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葫芦)“盛水浆,剖为瓢”,庄子用之“浮于江湖”,请思考各自体现的深意?
惠子——实用主义(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
庄子——审美主义(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仪保全了大瓠,还发挥了“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的境界。)
问题3:庄子和客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3:
眼界宽广,思维活跃,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窠臼而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问题4:庄子和客有什么根本区别?
答案4:
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不同:
客:本质处于功利的心机
庄子:完全脱离功利心机,隐含着精神的大自由。
客的眼界高,但也只发挥了事物的物质作用,用它换取名利;
庄子超越了事物的功利价值,追求精神的自由,更有自在酒脱,道遥自由的品格。
问题5: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答案5: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不拘于外物,超然旷达,主张物我合一。
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强调实用容易流于斤斤计较。
①借用寓言说理。
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②鲜明的感彩。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放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
写作特点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但实际上也是渴望“治”,便证明了他在仕途上也是渴望有建树的;但他的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的时代,是在战国后期,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的思想,专注于人自身的提升,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逍遥,是真正对社会的一种逃避,而像是极度渴望归隐的想法。
对比阅读:老庄文章,理解比较“无之以为用”和“无用之用”
在我们的语文等语言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请指出下面例子中的逻辑错误并简要分析。(不超过60字)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作业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