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出师表

文档属性

名称 24.出师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4 11:5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 师 表诸葛亮导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身陷囹圄的文天祥高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也多次提到“《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总之,《出师表》因其深情厚谊寄翰墨,忠肝义胆照简编,为人所乐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千年之后仍在熠熠生辉的《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
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 “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
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作者简介关于刘禅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将,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做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关于“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写作背景崩殂( ) 陛( )下
遗( )陛下 驽钝( ) 裨( )补 阙( )漏
性行( ) 行( )阵 猥( )自 桓( )公 夙( )夜 驽( )马
攘( )除 归咎( ) 咨诹( ) 涕( )零
妄自菲( )薄 陟( )罚臧否( ) 字词注音cúbìwèinú dùnbì
quēxínghángwěihuán
sùnúrǎngjiùzōutìfěizhìpǐ课文朗读通假字1.裨补阙漏
( )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通“缺”,缺点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通“拣”,挑选古今异义卑鄙( )
痛恨( )
涕( )
所以( )
开张( )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为仇恨古义:用来;……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扩大 今义:(店铺)
开始营业一词多义中道崩殂( )
咨诹善道( )名词,路途名词,方法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不效则治臣之罪( )名词,重任名词,成效有所广益( )
斟酌损益( )好处增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欲报之于陛下也(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以伤先帝之明(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愚以为宫中之事( )在给对到 来以致 把因为认为1.有所广益( )
  
2.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
3.此皆良实( )   
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
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之事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名词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词类活用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2.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北伐之举。联系: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陈述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重主要的?为什么?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归纳文章提纲。第一部分:提出建议。第二部分:追忆经历——知恩图报。第三部分:明确责任。第四部分:结束语:临表涕零。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侫 文章从向后主觐见,开篇为什么从蜀国的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为何又要出师伐魏? 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治国主张。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且他用了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 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不好,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 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像是画蛇添足,对此你怎么看? 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表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刘禅听起来会觉得舒服入耳。 以自己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斗图强。 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刘禅继往开来,切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合作探究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如: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出自本课的成语: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归纳本文主题: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荐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谢谢
祝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