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课程标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局混乱
材料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1页
②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材料三:
袁世凯尊孔祭天活动
旧制度、旧礼教依然存在!
“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
③思想上:资产阶级新思想进一步传播,但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仅有政治制度不足以救中国。
2.概况: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新文化运动 时间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口号/旗帜
主要阵地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
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民主
科学
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红楼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的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辜鸿铭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
油画《北大钟声》(又名《宽容》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思想革命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祝福》
材料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二:有一女子唐氏19岁,奉父母之命许配给并未见过面的张家二郎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县长给她修建贞节牌坊进行表彰。 ——北京《中华新报》(民国初年)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①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材料三:德、赛两先生渐渐从黑暗中把西洋人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
科学
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制度。
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法则。
Democracy
德先生
Science
赛先生
②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民主和科学(核心)
2.文学革命
材料一: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所主张抗斗,而国民如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新青年》第1卷第5号
材料二:我们国家尝试过维新变法,尊孔复古,实行过共和制,也实行过帝制,都是党派之间的斗争。对此,我们的百姓却如同隔岸观火,熟视无睹。
——陈独秀《新青年》第1卷第5号
哪种方式更容易让百姓接受?
③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文学革命)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2.文学革命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影响
材料一: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
材料二: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招生,统计崇拜人物统计结果:
1923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崇拜人物民意测检结果: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材料三:女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相对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来说最先觉醒,她们自觉加入五四爱国运动中并进行英勇的斗争,充分说明了教育在启发女性解放思想中的积极作用,她们开始把自身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结合起来。
——鲍琴、张寅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性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改造、创新。
新文化运动
内容
评价
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性
性质
兴起:背景、时间地点、标志、阵地、代表人物、口号
进步性
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思想革命: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和科学
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课堂小结
近代化的探索
材料: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变法图强
自强求富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技术
制度
思想文化
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课堂检测
1.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代表人物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即democracy和赛先生即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运动是( )
A.启蒙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C
2.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 )
A.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D.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D
3.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言:“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这段话中“种种之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现为(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D
4.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 )
A. 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 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