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列五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09:17:40

文档简介

列五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一)
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A D D C A B A C A B C D D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2分)
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重大的变法或改革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2分)
论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它规定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个人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交还给官府;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以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明朝后期,张居正进行改革,通过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来调整生产关系。(8分)
总之,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变法或改革,目的均是建立新制度或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它们均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
17.【答案】(13分)
(1)态度:反对。(1分)
理由:破坏教育发展;败坏社会风气;妨碍吏治改善。(1点2分,2点3分)
(2)特征:制度化,法制化;融合中西;设立专门机构;借鉴前代;不断发展完善。(任意2点得4分)
(3)因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反“围剿”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借鉴苏联经验;苏区斗争的实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任意2点4分,3点5分)
18.【答案】(12分)
(1)变迁特征:党和政府主导;以人民为中心;经历了从乡政并立到政社合一再到乡政村治的演变;参与主体走向多元化;农村治理走向法制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因素:政权性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状况;时代变迁;社会观念。(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答案】(18分)
(1)范围:雅典的民主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都不享有政治权利。(2分)
举措: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陪审法庭审理大小案件。(4分,答出2点即可)
成因: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不存在封建势力的阻碍;启蒙思想在北美广泛传播;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美国赢得国家独立,为政治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的移民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美国制宪者的政治觉悟;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契约精神。(6分,任答3点即可)
(3)变化趋势:从暴力革命走向妥协(或“从对抗走向妥协”)。(2分)
内容:1875年通过新宪法;确立共和制;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任意2点得4分)列五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一)
历史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2.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经历了夏商两代的邦联式统一、周代的分封制统一和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三种模式。此学者的划分标准是
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社会性质的变迁
C.君主专制是否确立
D.官僚政治的瓦解
4.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
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
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
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
5.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
《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
C.《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
D.《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6.1939年1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等报告,要求“各界民众均应尽量加入一种法定的人民团体,如工会、农会、同业公会、学生自治会、妇女会等,接受本党领导”。这一举措旨在
弘扬三民主义精神
扩大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维护一党专制局面
争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7.一名美国记者曾这样评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用事实表明了他同人民站在一起。在这里,群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一次可以作为人、作为公民过一种体面的生活。群众懂得,保家卫国,就是保卫自己的土地。”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抗战积极性被调动
B.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C.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实现
D.满足了农民土地诉求
8.根据1953年《选举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在人口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选民登记工作,共有323809684名选民进行了登记,占进行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随后,在全国基层单位进行选举,参加投票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据此可知,1953年的选举
A.助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
B.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9.下表为《中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85年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6年
钢 4 4 3 2 1
煤 2 1 1 1 1
原油 6 5 5 5 5
发电量 5 4 4 2 2
化肥 3 3 3 2 2
化学纤维 4 2 2 2 2
布 1 1 1 1 1
糖 6 6 3 4 4
电视机 3 1 1 1 1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科技革命的持续开展
10.罗马共和国时期,所有官员都是义务制,且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少官员需要经过民众选举产生,有足够的选票才可胜出,家族的支持是很关键的。由此可见,在当时罗马
A.民主体制发展充分
B.由民主走向专制
C.贵族拥有一定特权
D.财政问题较突出
11.某学者整理出中世纪西欧国王与贵族的契约内容,如下表所示。这反映了
序号 契约内容
(1) 国王只能是贵族中的一员,只是受到贵族们的拥戴才成为国王
(2) 国王不能单独行使权力,必须同某些形式的贵族会议共掌权力
(3) 国王行使权力只限于王室直辖领地,在这些范围之外,每个封建领主就是他自己领地内的“政府首脑”
(4) 国王和他的主要臣属、附庸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一种对等的契约关系
国王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封君封臣制的逐渐瓦解
贵族权力威胁国王权力
契约关系受到制度保障
12.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根据美国1787宪法,众议院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量“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反映了美国
A.民主政治的先进性 B.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D.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13.2022年9月8日,96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她是目前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作为英国国王,伊丽莎白二世
兼任英国的最高行政首脑和宗教领袖
拥有提名内阁成员的权力
能够授权议会多数派的领袖上台组阁
拥有独立解散议会的权力
14.近代美国在借鉴英国的基础上发展了文官制度。英国的竞争考试比较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测试,而美国竞争考试还将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要求联系在—起。由此可见,美国文官制度有利于
A.维护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B.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扩大政府管理的民主性 D.强化官员选拔的实用性
15.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
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 B. 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
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 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直接地说,变法就是从上而下的改革。就中国古代变法或改革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王朝初期的改革(“建章立制”);二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其困难局面而进行的变法改革。
——摘编自李卫兵《关于我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思考》
从材料中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05年《东方杂志》转载了夏曾佑的一篇文章,谈到过去读书花费不多,且有仕进荣升之诱,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恐中国识字之人必至锐减,而其效果将使乡曲之中并稍识高头讲章之理之人而亦无之,遂使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相继开辟了井冈山、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以后,根据地度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党领导苏维埃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权建设,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区实际斗争的需要,在1931年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
——步海洋、朱小理《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夏曾佑对废科举的态度及其理由。(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4分)
(3)据材料三,概括30年代苏区干部任用制度建设时的背景。(5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农村治理路径明显变化的60年,最能反映这场变革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1982年村民自治写进了宪法,自1983年到1985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摘编自戴玉琴、高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6分)
19.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18分)
材料一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人统治,一家之言。
——摘编自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材料二 1620年,一批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分离派教徒乘“五月花号”船前往北美大陆。在抵达目的地之前,他们共同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其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该公约奠定了未来殖民地的政治基础,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契约。这种契约不大可能形成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移民在保持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北关大陆,成为北美大陆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1787年,一批像华盛顿、富兰克林等那样富有创造精神、熟谙法律、对启蒙时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和法律理论有深刻理解的人,洞察邦联政府的积弊,积极主张修改《邦联条例》,制定出了确定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宪法。
——摘编自李曼《美国式民主制度的成因》
材料三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的范围,结合雅典城邦的权力架构或权力运行机制分析其“伟大”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成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争取民主历程中斗争方式的变化趋势,并简述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构建的民主政治的内容。(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