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讲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讲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09:54:37

文档简介

考点规范练9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下面是1843年前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图表中税率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割地赔款     
B.五口通商
C.协定关税
D.公使进京
2.(2022湖北武汉二模)客邮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私设的邮政机构。《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以备发生争议时可引用外交文书由专差递送的国际惯例。后来,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被迫应允客邮的存在。客邮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清朝的外交与国际接轨
B.西方侵略中国方式的巨变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近代中国邮政体系的确立
3.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往来,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  )
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出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4.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边疆地区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  )
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化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
5.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6.(2022山东济宁三模)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洋务学堂,命名为“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后来清政府又于1863年设立“上海同文馆”。1867年,上海同文馆更名为“上海广方言馆”。上述学堂的命名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
A.重视发展中西关系
B.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C.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D.注重因时因势变革
7.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后,又通过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些规定(  )
A.使清政府舍弃闭关自守的政策
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
C.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8.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中的规定使“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
A.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9.(2022河北秦皇岛三模)1868—1894年,中国烟叶出口量增长了152倍。与此同时,各地烟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如江西省“属邑遍植之,甚者改良田为烟畲,致妨谷收,以获厚利”;湖南善化县“种烟几成美利,或至废田与园而为之”。这说明该时期中国(  )
A.农业结构调整受到外力推动
B.农村经济开始被卷入国际市场
C.经济作物成为外贸主导产品
D.自然经济因外资而加速解体
10.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引导宣传 
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通商口岸统计表
年份 通商口岸
1842年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1858年 《天津条约》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淡水为通商口岸
1860年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1895年 《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1898年 总理衙门上奏请开湖南岳阳、福建三都澳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
1904年 由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奏请,经清政府批准,济南、周村和潍县同时开辟为商埠
1912年 粤督张人骏批准自开公益埠
——摘编自张践《晚清自开商埠研究》等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摘编自《申报》(1894年7月)
材料二 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日本一小岛夷耳……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几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
——孙中山《创立农学会倡言》
(1895年10月)
材料三 以康有为为领袖的维新派与光绪帝为首的“帝党”联手,激愤于甲午战后出现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自此开展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中国近代文教事业的各门类兴起,几乎都可以在戊戌变革中找到源头。时人评论这次改革“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少”。“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涌沸,不可遏抑”“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
——摘编自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等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人心态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变革。
考点规范练9 两次鸦片战争和
列强侵略的加剧
1.C 根据题干材料“1843年”“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一条内容就是协定关税,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2.C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客邮在中国经历了从私设到代办再到官方应允的地位,说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故选C项;客邮属于邮政机构,而清朝的外交主要体现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上,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国家侵华方式以武力侵略和商品输出为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隶属于英国的客邮在中国地位的变化,而非中国邮政体系的确立,排除D项。
3.D 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美两国平等外交往来不会实现,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说明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这并没有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而题干信息说明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规则,故D项正确。
4.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的疆土观念发生了变化,萌发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从“疆土观念”转变为“治疆理念”,体现了清政府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反映出晚清政府的国防观念逐渐向近代化转型,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的“治疆理念”并没有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边疆危机也没有消除,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题干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无关,排除D项。
5.D 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说明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
6.C 根据材料,可知1867年,清政府仍然将学习外国语言的机构命名为“上海广方言馆”,并没有将外语视作具有国家性质的语言体系,这说明清政府此时虽受到外国的影响学习西方,但是封建观念仍然非常浓厚,不具备近代化的外语观念,故选C项;19世纪60年代,中国仍然处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的阶段,虽然对外界有所了解,但对发展对外关系比较排斥,因此并不重视发展中西关系,排除A项;西方文化是随着列强的入侵而不断扩大在中国社会影响的,中国接受的过程总体上来说是比较被动的,并没有极力推崇,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但是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说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并不注重改革,排除D项。
7.C 根据题干材料“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涉及的时间范围内,洋务运动还未开始,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
8.D 根据题干材料“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可知反映了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特点,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由此可知,该“新约”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已经被打破,故A项错误;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且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
9.A 根据材料“1868—1894年,中国烟叶出口量增长了152倍。与此同时,各地烟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为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经济作物烟草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烟草出口和种植的问题,没有涉及其他出口物品,不能说明中国的外贸状况,排除C项;根据材料“1868—1894年,中国烟叶出口量增长了152倍”,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烟叶主要是出口,与外资无关,排除D项。
10.D 题干材料中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主要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重视家族观念,侧重于耕读,而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实业救国等思潮兴起,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仅仅是中国古代家训形成的原因,排除;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是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
11.参考答案 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842年《南京条约》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前,第二阶段: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第三阶段:1898年之后。
划分依据:第一阶段即1842年《南京条约》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商品输出。第二阶段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主要是通过在中国开设工厂、建铁路,攫取利润,这一阶段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第三阶段即1898年之后,之前清政府主要是被迫地进行开放,1898年之后,清政府受利益的刺激,而主动地开放商埠。
12.参考答案 (1)表现:战前,经过洋务运动实践,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人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日态度虚骄。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发展情况缺乏认知。战后,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仁人志士产生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耻辱感;以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放眼全世界,寻求救国之路。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思想观念与政治体制的落后,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2)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突破“中体西用”观的缺陷;维新思想的传播融合了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成为改造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关系、家庭伦理价值、个人生活观念等的理论基础;为唤醒国人的觉悟,思想界承担了思想启蒙与挽救国家危亡的双重使命;维新思潮初步奠定了新文化结构体系;戊戌变法运动的思想启蒙,在推动中华文明由古代转入近代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53张PPT)
第五单元
历 史
第9讲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基本线索 阶段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中国近代化起步并日益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清朝中央机构日益半殖民地化;农民阶级先后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戊戌变法失败后,民主革命日益成为救国的重要选项。
经济上,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上,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备考指导
1.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了解清朝边疆危机的表现
3.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认识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
4.列举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知道《辛丑条约》的内容和主要影响,认识民族危机的加剧
5.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及影响,认识列强侵华与民族觉醒的内在联系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一、背景
1.西方列强
(1)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
(1)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科技落后。
(4)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5)社会矛盾: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二、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
(1)原因: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每年流失大量白银,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2)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3)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战争概况
(1)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29日。
(2)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3.后续补签
(1)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2)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3)影响: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历史遗留: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但是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2)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被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2)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3)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
(4)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1)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2)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二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1.概况
(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
(2)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2)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 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3)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思维点拨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3.中法战争
(1)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2)经过: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当地军民在刘铭传的领导下,多次击退法军;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3)结果: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问题思考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原因:清政府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国是不败而败。而法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却基本实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还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所以法国是不胜而胜。
二、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1)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2)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
(3)1894年,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2.过程
(1)丰岛战役: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清军在平壤大败。
(3)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
林永升率部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此次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4)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
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
(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4.影响:《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概况: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2)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思维点拨《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对中国最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知识点三 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思维点拨“三国干涉还辽”的发生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交换条件。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
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2.强租租借地——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3.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概念阐释(1)势力范围: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2)租借地: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租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
知识点四 八国联军侵华
一、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二、经过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三、罪行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四、结果
1.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2.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知识点五 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
一、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二、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三、性质:《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四、影响
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4.《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深化提升《辛丑条约》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2)从目的上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清政府最终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摘编自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
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都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涌入,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
——摘编自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研读分析]
(1)结合材料一,可从领事裁判权对中国司法主权破坏的角度理解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危害。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所产生的经济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其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探究运用]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的本质含义
本质含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要想废除领事裁判权,必须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
(2)根据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所带来的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归纳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官僚体系封建官僚体系→建立总理衙门等近代化官僚机构,近代外交观念开始建立,开启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进程
社会经济小农经济;土地高度集中→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工业的兴起
社会阶层士农工商“四民”社会→部分士大夫的觉醒和触动;百姓的反抗及反侵略;“士”阶层的分化及买办和民族工商业者的兴起
社会观念士农工商等级森严,重士轻商→儒家义利观念受到冲击,开始崇尚西方风俗习惯
[新题验证]
(2022山东临沂三模)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镑,此后连续增长至1845年的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2%和76%的水平。这种现象反映出(  )
A.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英之间的贸易是平等的
C.中国是英国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国家
D.工业革命后英国迅速抢占中国市场
D
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国迅速抢占中国市场,因而英国的对华贸易额迅速增长,D项正确;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过程,而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非完全解体,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并未反映中国是英国最主要的贸易国,排除 C项。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近代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材料一 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大大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强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随着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列强在中国所划定的势力范围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成为一种带有隐蔽特点的瓜分形式。
——摘编自戚其章《德占胶澳与瓜分危机问题》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美国参议员洛奇认为:“整个欧洲都在中国扩张,如果我们自己不在东方立足的话,那么,未来可以给我们带来繁荣的广泛贸易,以及我们有希望找到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新市场的唯一广大地区,都会实际上对我们永远关闭。”“如果我说话有效的话,我将很高兴地……宣布中国的港口要么向所有国家平等开放,要么向所有国家关闭。”
——摘编自周余祥《洛奇外交思想和实践研究》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侵华的特点。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末列强加强对中国侵略的原因。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开辟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市场广阔的中国成为列强的理想目标;《马关条约》的刺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奇的主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主张作简要评价。
主张:应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中国应向所有国家平等开放。评价:洛奇的主张是在列强瓜分中国基本完毕时做出的外交思想调整;反映了美国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要求;有利于缓和列强之间的在华矛盾;便利了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归纳概括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
时期 阶段特征 影响 认识
19世纪40—60年代 ①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主要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②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①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外交上: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①从起因上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②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③从结果上看:除了抗日战争外,其他的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
时期 阶段特征 影响 认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侵略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②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等国加入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②经济上: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③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④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侵华主要格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①政治上: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 ②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新题验证]
恩格斯在分析某次战争时,指出它“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这一战争(  )
A.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
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C.加速资产阶级投身政治
D.促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
C
根据题干材料“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可知本次战争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且在此次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由此可知本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资产阶级投身政治,主张变法维新,故C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故排除A、B、D三项。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 (2020课标全国Ⅱ,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当时(  )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意图:本题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及其特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示中外国在华企业投资在各行业的状况,抓住图示时间,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的特征分析。
解析: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在运输业的投资额增多,说明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中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在贸易业投资减少,不能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由逆差转向了顺差,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在金融业的投资明显低于1894年,说明国际资本对中国的投资减少,但不能说明国际资本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状况,与民族企业无关,且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故D项错误。
答案:A
[典题实战]
1.(2022湖南卷,7)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  )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D
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材料,可知大生纱厂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又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大生纱厂,由此可知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与新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形成互助,说明个体手工业可以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生命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织”“耕”分离是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
2.(2022全国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D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华是为了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上海进口货值下降表明列强对华商品销售不畅。因此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列强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并攫取其他特权,D项正确;进口货值下降并没有阻止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倾销重心转移的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进口货值下降有可能导致列强侵华进一步扩大,不利于传统手工业的恢复,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