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1讲 辛亥革命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1讲 辛亥革命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12:56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六单元
历 史
第11讲 辛亥革命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基本线索 阶段特征]
1900—1919年,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又可以分成袁世凯统治时期和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政治上,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试图进行一系列改革;资产阶级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北洋时期军阀割据。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上,民主革命(三民主义)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社会生活上,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备考指导
1.了解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与民主革命的兴起及相互关系
2.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3.掌握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清末新政
1.背景: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3.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思维点拨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是“新政”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二、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
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3)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3.革命运动的发展
(1)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三、预备立宪
1.历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2.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概况: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思维点拨(1)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2)武昌起义并非中国同盟会领导,更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主要是广州黄花岗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三、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1.袁世凯威胁利诱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
(2)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3)对清政府施压。
2.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3.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问题释疑辛亥革命期间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
(1)清政府:镇压革命。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在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3)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
(4)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借机夺取国家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2.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内容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4)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深化提升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进步性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
②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促进了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
(2)局限性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防止袁世凯专权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二、历史意义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上: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三、历史局限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辛亥革命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归纳总结
辛亥革命的成败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对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有弹劾权,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研读分析]
(1)材料一从主权归属及运作方式的角度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
(2)材料二从立法权的归属及选举产生总统的权力角度,反映出参议院是权力的核心,说明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参议院的限制。
[探究运用]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的观点。
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仿效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法国的责任内阁制。
归纳概括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
(3)主要内容:规定了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4)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新题验证]
中华民国曾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新国家。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的权力模式与“美国式国家模式”,可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  )
A.法治精神   B.民主原则 C.分权理念  D.责任内阁
D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国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故选D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体现了法治精神,这是二者的共同点,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民主原则,这是二者的共同点,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C项错误。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摘编自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材料二 20世纪初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编自[美]N·佩弗《远东》
[研读分析]
(1)材料一中“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说明辛亥革命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2)材料二中“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分析采取材料一中的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理解:三权分立式的共和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
归纳概括多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2)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法制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4)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5)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使民众日常的生活出现了种种新气象,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的法令。
[新题验证]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C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的任务,故D项错误。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 〔2019天津卷,7(改编)〕《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清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及历史局限来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辛亥革命的特征,其次要有较强的阅读材料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将推翻残暴的清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权,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虽然来自《纽约时报》,但是并未涉及辛亥革命是否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并未体现明确反帝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
[典题实战]
1.(2022山东卷,6)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A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材料显示两次“新政”都重视发展近代企业,其目的均是“求富”。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主张“中体西用”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也是为了挽救危局,维护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而非地主阶级洋务派和清政府的主张,排除B项;“以商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
2.(2022广东卷,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己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C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的影响。《游学译编》一书中的记载不能说明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留学生的身份,不能说明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于落第士人,排除B项;《游学译编》创刊于1902年,1903年停刊,当时正值清末新政时期,材料表明在清末新政的影响下,出洋留学成为入仕之路,这有利于改变传统社会结构,故选C项;《游学译编》创刊于1902年,1903年停刊,当时科举制还没有被废除,排除D项。
B
3.(2021浙江1月选考,11)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忧虑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各自为战,主张革命的联合,故选B项;孙中山批判的是各革命团体的各自为战,而不是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排除A项;“联络人才”强调联合革命力量,而不是培养革命人才,排除C项;“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中国的紧迫性,排除D项。考点规范练11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2.(2021广东卷,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3.尚明轩在《孙中山传》中指出,1905年到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中,出身可考者有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为354人,达到93%以上,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人,这两类各占2%多一点,资本家、商人、贫农等为数极少。据此可知,影响中国同盟会成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  )
A.思想解放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社会地位
D.阶级属性
4.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地方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立宪派的这些行为(  )
A.表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B.推动了立宪运动的顺利进行
C.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
5.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
6.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
A.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B.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导致了后来军阀割据的局面
7.1911年11月7日,上海《民立报》刊登“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11月29日又刊登“北京专电: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这说明当时(  )
A.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
B.民主共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C.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
D.报刊报道的事件都未加以求证
8.有学者说:“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神权政治。辛亥革命后,除了袁世凯准备称帝时祭过天,国家元首已经取消了这种活动。此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这么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辛亥革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B.民主共和理念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
C.军阀割据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D.辛亥革命确立了新的政治“合法性”模式
9.据下表可知,民国初年(  )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部分)
成分 人数(人)
民族资产阶级 12
职业革命家 28
政党领袖 17
自由职业知识分子 157
新政府官员 73
原清政府官员 86
士绅 65
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
10.(2022辽宁沈阳三模)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  )
A.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干部条件
B.能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
C.使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更加严密
D.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11.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在近代中国“正是通过这次和谈,中国人的相互容忍和相互妥协,使中国避免了一次法国大革命式的战争,避免了一次大规模的血腥屠杀”。这次“妥协”(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避免了内战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编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二十一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三十条 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
第三十一条 立法院之职权如左:……对于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以总议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提起弹劾之诉讼于大理院。
第三十九条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中华民国约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中华民国约法》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法律文件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考点规范练11 辛亥革命
1.D 根据材料,可知汉口的航运“其盛不亚于上海”,不能说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项错误;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不意味着腹地地区成为商业贸易中心,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经济贸易的主要地区,故B项错误;航运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但对国内工业布局的影响较小,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发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故D项正确。
2.D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注意到了欧美国家的贫富分化问题,所以他提出“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因此孙中山主张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孙中山的言论旨在解决民生问题,而非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更不是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排除A、B两项;题干材料中孙中山只是提出了民生思想,并不是要联合苏俄,排除C项。
3.A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在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中,留学生和学生占据93%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留学生和学生思想解放程度高,易于接受新的革命思想,故A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地位、阶级属性都不是影响中国同盟会成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排除B、C、D三项。
4.D 题干材料中立宪派的行为并不能说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排除A项;辛亥革命中,立宪派的行为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还助推了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篡夺,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故选D项,排除B项;“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5.D 题干材料反映出,武昌起义后,农村士绅大多持反对、观望或投机革命的态度,这是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的结果,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6.A 根据题干材料“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可知,多数省份仅在形式上脱离清政府,本质上依旧是原先的旧式封建政权,带有专制割据的色彩,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后来反封建斗争的难度,故选A项;辛亥革命期间,清政府并未覆灭,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努力成果,排除C项;军阀割据局面是袁世凯去世之后出现的,并非辛亥革命时期,排除D项。
7.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立报》所刊登的“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均为虚假消息,但这些虚假消息在民众中的传播,有助于为革命党赢得民心,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故A项正确;B、D两项表述过于夸大,排除;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此时清王朝统治即将结束,排除C项。
8.D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出现的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政治已基本上脱离了神权政治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使主权在民的权利合法性原则得以肯定,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9.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涉及众多阶层,有原清政府官员、士绅、民族资产阶级、职业革命家、新政府官员、自由职业知识分子以及政党领袖,体现了中华民国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故C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只体现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涉及众多阶层,没有体现出权力制衡,故B项错误;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0.A 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朱德等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根据材料可知他们都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排除B、C两项;题干材料未提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等意义,排除D项。
11.A 根据题干材料“中国避免了一次法国大革命式的战争,避免了一次大规模的血腥屠杀”,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中国通过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没有实行妥协的和谈,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中国反抗日本的侵略有关,没有体现民主进程,故C项错误;国共双方虽然达成“双十协定”,但没有避免内战,故D项错误。
12.参考答案 (1)史实: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
(2)变化:辛亥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辛亥革命后破除了这一传统看法。
(3)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13.参考答案 (1)变化:由内阁制到总统制;总统的权力由小变大;议会的权力变小。
(2)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中华民国约法》破坏了民主共和政体;总统权力过大,为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创造了条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