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6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卷,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2.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格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3.下面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的商税统计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方( )
地区 商税 户数 户均
北方 3 533 392贯 5 676 606 622文
南方 4 114 751贯 10 893 868 377文
全国 7 648 143贯 16 570 474 461文
A.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
C.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
D.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
4.下面是元朝各地的粮食岁收情况表(单位:石)。据此可知元朝( )
地区 中书省辖地 辽阳 河南 陕西 甘肃
岁收 2 271 449 72 066 2 591 269 229 023 60 586
地区 湖广 江西 江浙 四川 云南
岁收 843 787 1 157 448 4 494 783 116 574 277 719
A.继续维持重农抑商政策
B.政治经济核心优势明显
C.苏湖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D.边远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5.(2022福建厦门四模)宋元时期,市舶司对进出港船舶所载货物实行抽分(收取商税),元朝时期颁布的至元《市舶则法》规定“番货双抽,土货单抽”,这( )
A.体现了厚往薄来的理念
B.突破了闭关自守的桎梏
C.维护了自然经济的稳定
D.推动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6.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 )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
C.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
7.(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8.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勾栏瓦舍中成长起来的市民文化。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市井文化取代贵族文化
B.儒家文化的再度复兴
C.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中外交往的空前频繁
9.宋朝话本小说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文言文为文学语言的传统,首次将民间的语言(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体现了一种“亲民化”倾向。这说明话本小说( )
A.体现了文学的平民化发展趋向
B.加速了传统文学的衰落
C.旨在向民众宣扬理学
D.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10.(2021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11.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 )
A.科技发展推动理学发展
B.理学思想影响传统科技
C.理学家探究客观规律
D.沈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12.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这反映了西夏文字 ( )
A.深受汉字的影响
B.早于汉字创立
C.加强了西夏的统治
D.成为与汉族沟通的重要工具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期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都达到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成书年代 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 西汉 —
《汉书》 东汉 —
《三国志》 西晋 —
《后汉书》 南朝宋 列女
《宋书》 南朝梁 孝义
《魏书》 北齐 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 唐 孝行
《陈书》 唐 孝行
《隋书》 唐 孝义、列女
《新唐书》 北宋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 元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叛臣
《金史》 元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 明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材料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语句通顺)
考点规范练6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D 材料只反映了朱熹的调查,不能说明绍兴府的行政效率高低,排除A项;朱熹作为官员调查问题不能反映理学精神,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赈灾方式不合理,排除C项;“种麦”说明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说明注重对土地进行治理,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这体现了宋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
2.A 根据题干材料“政府出台了较为严格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可知,政府实际上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配置,这一做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立法,不是商业立法,排除B项;中国古代政府以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自耕农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排除C项;宋朝时期,政府允许土地流转,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
3.B 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当时南方的商税和户数都比北方多,且南方户均负担税收少于北方,这说明南方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故B项正确。
4.C 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湖广、江西、江浙的粮食总量在全国粮食总量中占据多数,这说明元朝时农业中心在苏湖地区,这也符合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元朝各地的粮食岁收情况,与政府是否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元朝农业中心在南方,而元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而不构成政治经济核心优势,排除B项;甘肃、四川、云南属于边远地区,但其粮食岁收要低于其他地区,因而未能体现出边远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政府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对进口货物进行监督、管理、抽分,市舶司的设立,使海外贸易趋于制度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厚往薄来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清朝时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是对进出口贸易的规定,与自然经济无关,排除C项。
6.B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可知宋朝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故选B项;宋朝社会矛盾较为尖锐,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D项。
7.C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官府一再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认为农工商贾之家都希望成为“士”阶层,郑至道则认为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这说明尽管官府强调重农抑商,但民间真实情况并不如此,苏辙和郑至道的说法则表明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故选C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排除B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秩序下,四民地位不可能平等,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成长起来的市民文化”,可以看出宋代既有高雅精致的贵族文化,又有生动的市民文化,体现社会文化的多元化,C项正确;“取代”表述错误,这一时期两者并存,排除A项;儒家文化的复兴只能反映贵族文化,不能反映市民文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社会内部的文化发展,未涉及中外交往,排除D项。
9.A 宋朝话本小说“亲民化”倾向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体现了文学的平民化发展趋向,故选A项;话本小说是对传统文学的发展,排除B项;话本小说宣传的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价值观,排除C项;《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排除D项。
10.B 材料中宋代婚姻重视财产的观念受到士大夫批评,理学家甚至主张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其目的是维护礼教纲常,故B项正确;材料“下可继后世”说明理学家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理学家的婚姻观并没有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排除C项;理学家的婚姻观不能促成婚姻习俗的变革,排除D项。
11.B 根据题干材料“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可知北宋时期理学思想影响传统科技,故选B项。
12.A 根据题干材料“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可知西夏文字深受汉字的影响,故A项正确。
13.参考答案 (1)表现:农产品(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三级市场体系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发达(繁荣);货币使用量大及纸币的出现;城市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较高,商业活动扩展到文化生活领域)。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
14.参考答案 示例一
趋势: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原因:学术方面,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思想方面,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综上所述,随着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统治者越来越重视纲常名教,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示例二
趋势: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量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
原因:政治方面,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方面,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方面,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综上所述,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兴起并受到官方尊崇,以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量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共45张PPT)
第三单元
历 史
第6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备考指导
1.知道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认识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2.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把握宋朝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认识宋朝儒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4.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文艺成就,理解文化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3.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一、商业的发展
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大增,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二、海外贸易繁荣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2.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三、城市的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概念阐释榷场
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边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知识点三 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3.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二、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
1.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
3.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三、南方经济发展对文化的推动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问题思考经济重心南移是否推动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没有推动政治中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知识点四 社会的变化
一、门第观念淡化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
2.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比前代更为松弛。
概念阐释租佃关系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这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问题释疑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1)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改变了宋人的社会生活。
(2)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大力发展教育和经济,促进了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3)与辽、西夏等民族政权议和,促进了民族交融,使边界获得了安宁。
知识点五 儒学的复兴
一、背景
1.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
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二、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
三、思想主张
四、地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概念阐释理学
理学是宋朝儒学家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的思想,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知识点六 文学艺术
一、宋词
1.产生: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2.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3.流派及代表: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二、元曲
1.分类: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2.特点
(1)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
市井演唱的需要。
(2)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杂剧。
3.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
4.意义: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三、话本
1.背景: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2.概念: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四、书法与绘画
1.书法
(1)概况: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
(2)特点: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
(1)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2)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知识点七 科技
一、三大发明
1.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火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3.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二、著名科学家
1.沈括: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郭守敬:元朝科学家,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王祯:元朝农学家,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问题释疑天文和历法之间的关系
天文和历法是紧密联系的,但二者不能混淆。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历法则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服务。历法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知识点八 少数民族文字
一、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二、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三、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四、蒙古文
1.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2.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宋朝)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出自宋朝文学作品,它说明当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2)材料二出自史学著作,其从生产率、技术、农作物品种和人口方面分析了宋朝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相比于唐朝,北宋商业取得了哪些发展
发展:北宋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限制,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商品经济更加繁荣。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
原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人口数量的增加。
归纳概括1.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纸币出现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城市兴盛 商业活动打破了地域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不再严格监控,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商品经济繁荣 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政策变化 两宋时期,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榷场贸易发达 榷场是宋与辽、西夏、金诸政权设置的官办边界贸易场所,以通辽、西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各政权之间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海外贸易繁荣 宋朝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外贸税收
2.宋朝商业发展的原因
(1)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
(2)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3)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4)宋朝统治者推行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5)宋朝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6)各民族政权并立,为商业贸易创造了空间。
[新题验证]
北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 《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形成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A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制定《市舶法》,从法律上规范调整对外贸易,本质上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中外贸易频繁的反映,故选A项;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与材料“中外商人市价买卖”无关,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所述时间“宋元丰年间”不符,排除C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思想,与材料所述时间“宋元丰年间”不符,排除D项。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二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南宋时期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材料二以表格形式反映了南方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的人数不断增加。政治是经济的反映,这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探究运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现象: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宋朝赋税主要来源。问题:经济重心南移。
(2)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北宋科举考试采用哪种制度
制度:南北分卷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实质: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归纳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
[新题验证]
宋朝的人口增长速度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10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加稳定
C
古代社会人口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出宋朝南方人口增长极快,这与政治中心东迁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南方经济增长较快,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D项错误。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1】 (2020课标全国Ⅰ,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朝
(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意图:本题以北宋时期南北方农作物引种为依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推理分析的能力,主要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解析:宋朝占城稻和小麦的推广,逐渐形成了间作、轮作的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宋朝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差异性增强,故C项错误;粮食只是民众饮食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A
【例题2】 (2019课标全国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意图:本题以程颢的诗歌为依托,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析:题干以程颢的诗为材料,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对万事万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理”,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典题实战]
1.(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
本题考查宋朝的手工业。根据“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可知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手工业品,因此说明宋朝时期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多为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奢侈品,并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外贸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
2.(2022山东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河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B
本题考查宋朝纺织业。从材料“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江苏……河南……宁夏……江西……浙江”可以看出宋代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多位于南方,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各地出土的宋代纺织品,与对外贸易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考古中发现了大量宋代纺织品,并不能说明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对南北纺织技术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