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7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7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09:57:48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九单元
历 史
第17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基本线索 阶段特征]
世界古代多元文明诞生、发展并相互交流;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更加异彩纷呈。
政治上,大河流域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古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以农业为主,建立了君主专制国家。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5世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经济上,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是采集和渔猎,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为古代文明的诞生创造了条件,铁器的使用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文化上,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古代中国人创造了甲骨文。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备考指导
1.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概况,理解古代文明发展的多元特征
2.了解古代文明扩展以及古代世界大国产生的概况,认识人类文明交流的状况、特点及影响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活的现状
(1)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
(2)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2.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生活的变化
(1)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2)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3)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3.私有制产生与国家形成
(1)私有制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私有制的产生
①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
②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3)国家形成
①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
②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问题思考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有哪些
标志:①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前提。
②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1.古代西亚文明
(1)文明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2)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3)文化成就
①文字与文学: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②传说与数学: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2.古埃及文明
(1)文明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2)埃及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3)文化成就
①文字与文学: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
②历法与科技: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③书写材料:尼罗河的特产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3.古代印度文明
(1)国家出现
①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②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2)种姓制度
(3)文化成就
①佛教产生: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文学艺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③科学技术: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们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 0 ”,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4.古希腊文明
(1)爱琴文明:公元前2千纪,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城邦政治: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①类型: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②评价: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3)思想文化
①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②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问题思考如何认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特点:①古希腊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地域小,人口少,各个城邦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规模。②古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小国寡民的政治状况使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公民十分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对保卫城邦和建设家园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知识点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条件: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2.表现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西亚
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②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③希腊:古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他们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概念阐释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文明形态。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
(1)国土疆域: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2)政治制度
①中央: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③治理方式: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2.亚历山大帝国
(1)兴起: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统治
①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3.罗马帝国
(1)对外扩张
①背景:成功解决了内部矛盾;由公民组成的军队实力强大。
②扩张: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一些国家,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③影响: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
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
(2)帝国的繁荣
①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
②由于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
(3)帝国的崩溃
①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同时,边境压力逐渐增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②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③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
三、文明的交流
1.技术的交流
(1)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2)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2.艺术的交流
(1)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2)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3.文字的交流
(1)字母文字的起源: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文字是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这22个字母被称为“腓尼基字母”。
(2)字母文字的传播
①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
②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③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4.经贸的交流
(1)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2)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3)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早期国家的特征
材料一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
…………
其口为婆罗门,
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
其双腿变成吠舍,
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
时代史料选辑》
材料二 “如果一个人偷了神或宫廷的财产,那个人将被处死。从他的手中接受赃物的人也将被处死。”
“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
——《汉谟拉比法典》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是种姓制度的重要特点。
(2)材料二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有关规定。偷盗神或宫廷的财产的人要被处死、奴隶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的规定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不同种姓的地位与组成身体的部位之间是如何对应的。为什么
对应:普鲁沙的口为婆罗门,双臂造成刹帝利,双腿变成吠舍,双脚生出首陀罗,借以说明各个等级的高低贵贱是由神的意志决定的。原因:奴隶主阶级用婆罗门教作为精神武器,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把等级制度神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谟拉比法典》从哪几个方面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该法典的历史地位如何
方面:《汉谟拉比法典》从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等方面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归纳概括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多样性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古代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
(2)地理环境: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流域,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这对希腊工商业及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反过来也促进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题验证]
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都属于
(  )
A.大河文明      B.海洋文明
C.森林文明 D.高原文明
A
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代西亚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故选A项。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材料 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它全长2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此外,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通向中亚的驿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研读分析]
材料以第二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说明了波斯帝国境内的驿道。第一层反映了驿道设施完善,古代驿道是陆地交通主通道;第二层从“此外”开始,讲述了波斯帝国的两条驿道。
[探究运用]
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为什么古代世界的大国都要修建大通道
原因:古代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马,交通极为不便,驿道是古代陆路交通的主通道,设立驿站,有利于方便帝国境内的信息传递,也有重要的军事用途。古代世界大国疆域辽阔,交通不便,因此,古代世界大国都十分重视修建大通道。例如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
归纳概括1.古代世界主要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1)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是古代西亚文明、古埃及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希波战争使希腊人对波斯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揭开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实质性交流的新篇章。
(2)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是,亚历山大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明,大大促进了希腊化进程。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后形成的国家也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希腊化世界。
(3)罗马帝国:一方面,罗马帝国继承了希腊文化并将其在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帝国疆域内的亚非欧各文明在和平的环境中不断交流、融合,与中国构成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
2.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1)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
(2)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较活跃。
(3)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如亚历山大发动的征服战争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流。
(4)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如罗马帝国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这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新题验证]
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而古希腊人则以移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
D
解答本题需抓住关键词“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亚非国家人民主要从事农耕经济,古希腊人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两者不同的经济形态是造成文明扩展方式差异的主要因素,故选D项;A、B、C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 (2020山东卷,10)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时……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
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C.良好的道德风尚
D.发达的城邦教育
意图:本题以普罗泰格拉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为依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解析:普罗泰格拉认为雅典城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雅典人在讨论公共事务时,倾听了每个公民的建议,而每个公民对于城邦公共事务的关注则是其具备的美德,这一言论说明了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是雅典城邦得以延续的关键,故B项正确;普罗泰格拉的言论中并未涉及雅典城邦公共事务决策的程序,故A项错误;通过普罗泰格拉的言论,可知公民的美德指的是其对于城邦事务的关注,而非其本身的道德品质,故C项错误;普罗泰格拉的言论中并未提及城邦教育,故D项错误。
答案:B
[典题实战]
1.(2022全国甲卷,32)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D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据题意可知,梭伦和主战派统帅都通过演讲说服民众支持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古代雅典公民能够直接参与城邦事务,任何决策都必须得到城邦公民的支持,D项正确;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全体公民都可以参与城邦事务,领袖人物并不具有绝对权威,排除A项;古代雅典平民与贵族曾经矛盾尖锐,排除B项;梭伦并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不能说明智者学派雄辩术普及,排除C项。
2.(2022全国乙卷,32)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D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城邦拥有公民权的是本邦成年男子,所以要担任雅典官员首先应该是成年男性;根据材料“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可知成为古代雅典官员还要拥有本邦籍贯。所以本邦籍贯、成年男性是成为古代雅典官员的前提条件,D项正确。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的问题不包括军事才能、演说能力、丰厚财力和贵族血统等,所以这些不是成为古代雅典官员的前提条件,排除A、B、C三项。
3.〔2021山东卷,10(改编)〕约公元前450—前445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  )
A.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
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
C.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
D.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A
根据题干信息“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可知其主旨是公民大会在处理城邦重要事务中的主导作用,故选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大会的职责而不是祭司的地位,而且题干材料中没有关于祭司是否享有特权的规定,排除B项;雅典城邦规定公民才能享有政治权利,妇女不属于公民群体,没有政治权利,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关于津贴制的规定,排除D项。
4.(2021广东卷,11)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
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 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
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C
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橄榄叶放逐法下,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这是权力滥用的表现。叙拉古城邦的公民由于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说明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的滥用而非公正性的缺失,排除A项;橄榄叶放逐法下出现的是权力滥用,并没有体现出内部矛盾的扩大,排除B项;轮番而治有利于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D项说法错误,排除。
5.(2020课标全国Ⅱ,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 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 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强调公民的直接民主,通过多数派的意见一致维护民主,从而保证民主政治的稳定性,故A项正确;僭主政治和寡头政治是少数人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故排除B、D两项;罗马共和政体下,掌握国家实权的是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及执政官,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考点规范练17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泰安三模)约公元前2900年,定居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国家。苏美尔人对宗教的依赖性很强,他们认为人与神的界限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  )
A.早期文明的教化
B.农业生产的需要
C.自然环境的影响
D.楔形文字的传播
2.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育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3.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的部落组织让位于城邦;其他社会阶层联合起来向贵族阶层挑战;工商业开始发挥重大作用。促使上述转变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特殊的地理环境  B.外来侵略的危险
C.和平安定的氛围 D.民主政治的建立
4.“从最早的苏美尔城邦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先后就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库提人、阿摩利人、加喜特人、赫梯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等称雄于两河流域,先后经历了苏美尔城邦、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等主要历史时期。”这实质上反映了古代西亚文明(  )
A.具有稳定性
B.充满了“刀光剑影”
C.具有落后性
D.由各部族共同创造
5.(2022辽宁大连二模)阿克顿在《自由的历史》中提到,雅典人所知道的防止政治骚乱的唯一方法,就是权力的集中。梭伦则将在他看来普通民众有能力运用的影响力都交给了他们,并说除了法律以外不服从任何主人。梭伦的主要意图是(  )
A.推行民主政治 B.追求法律至上
C.实行寡头政治 D.建立城邦制度
6.(2022福建厦门四模)在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名著《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从小远离双亲,成年后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命运悲惨,他奋起抗争,却终究未能挣脱命运的枷锁;最后他刺瞎双眼,自我放逐。由此可见,该作品青史留名的主要原因是 (  )
A.强调了伦理观念
B.开创了浪漫主义
C.批判了神明权威
D.彰显了人文精神
7.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 “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材料主要说明(  )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统治者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8.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9.在雅典只有成年男性才享有公民权,而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大量平民获得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
A.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B.实现了罗马疆域内民众的平等
C.有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10.第一个字母系统是由西奈半岛的闪米特商人发明的。他们用一些埃及字符来标示辅音,又用许多别的符号来标示单词和音节,因而未能发展成为严格的音标文字。真正的音标文字是由腓尼基人发明的,他们将原有文字发展成由22个辅音音符组成的字母系统。材料说明(  )
A.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始祖
B.字母文字皆由22个辅音音符组成
C.字母文字起源于古代埃及
D.腓尼基字母是由闪米特商人发明的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奴隶是主人的工具和财产,不属于人的范畴,不受法律的保护。杀死或伤害奴隶只需向主人赔偿经济损失。藏匿他人奴隶者并且被抓获者将被处以死刑。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的眼睛,则应损毁其眼。自由民击落其他自由民牙齿,则应击落其齿。
——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二 根据种姓制度的规定,人被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第一种姓,由雅利安人中的祭司阶层组成,他们世代职掌祈祷和祭祀,有时也参与政权,是古代印度的精神统治者;刹帝利作为军事贵族,是第二种姓,他们是古代印度的世俗统治者,国王大多出于这个阶层;其余雅利安自由民称为吠舍,是第三种姓,从事农、商、手工业;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第四种姓,称首陀罗,其中一些人是奴隶,职责是为上等种姓服务。很明显,第一、二种姓是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是被统治阶级。
——摘编自苏智恒《世界上下五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规定说明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和印度种姓制度的共同历史价值。
考点规范练17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
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美尔人对宗教的依赖性强,其根源在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故选C项;早期文明的教化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排除A项;神灵崇拜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B项;文字的传播与神灵崇拜没有关系,排除D项。
2.C 根据题干材料“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尼罗河的河水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古代埃及文明得以孕育、繁衍。因此,古代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故C项符合题意。
3.A 希腊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以致形成了许多城邦,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推动了希腊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注重联合下层平民同贵族进行斗争,故选A项。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是上述现象带来的结果,均排除。
4.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古代西亚地区经历了多次的王朝更替,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库提人等均统治过这一地区,因此古代西亚文明是各部族共同创造的结果。故选D项。
5.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梭伦主张“普通民众有能力运用的影响力”都交给公民,即公民掌握国家权力,并且他还主张“除了法律以外不服从任何主人”,即服从法律而不是人的权威,据此可以看出梭伦的目的在于推行民主政治,故选A项;“追求法律至上”并不能全面概括题干材料,排除B项;在寡头政治之下,权力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这与梭伦的观点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述及的是国家权力的运作,与“城邦制度”无关,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命运悲惨,他奋起抗争,却终究未能挣脱命运的枷锁”,可知俄狄浦斯勇于抗争命运的束缚,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D项;伦理观念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排除B项;材料中俄狄浦斯没有对神明进行批判,但是对神谕中的安排奋起抗争,赞美了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排除C项。
7.A 由题干材料“赐予恩典”“严惩不贷”“遵行不误”,可知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统治者,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8.A 亚历山大东征是古代文明交流方式中的暴力冲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是古代文明交流方式中的和平交往,故该历史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文明的冲突与交融,故A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不涉及与中国的关系,排除B项;C项仅符合亚历山大东征,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故D项错误。
9.C 根据题干材料“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可知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对比分析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公民权利,故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中“削弱了”说法与题干材料主旨相悖,故排除。
10.A 题干材料“真正的音标文字是由腓尼基人发明的”表明腓尼基人发明了最早的字母文字,故A项正确;腓尼基字母由22个辅音音符组成,但并不是所有字母文字都这样,B项以偏概全,错误;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C项错误;腓尼基字母是由腓尼基人发明的,D项不符合史实。
11.参考答案 (1)问题:《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带有原始的同态复仇的落后性。
(2)信息:印度的种姓制度,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各等级的权利、地位和义务有着很大差别。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3)价值:通过法律或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奴隶社会的社会秩序,都属于人类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