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8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8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09:58:25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九单元
历 史
第18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备考指导
1.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认识其基本特征;认识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认识其进步性
2.了解拜占庭与俄罗斯两个封建帝国的发展概况,认识其在中古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各国如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的发展概况,知道日本的大化改新及幕府政治和朝鲜的发展情况,认识中国的制度、文化等对日本、朝鲜的影响
4.了解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的概况,认识其历史意义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君封臣制度
2.庄园与农奴制度
(1)含义: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2)经营方式: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3)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农奴和自由农民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的加强
(1)背景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表现
①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兰西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③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2.封建城市的发展
(1)原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概况
①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②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
③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基督教会
(1)经济上: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政治上: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社会上: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问题释疑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1)经济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
(2)政治上,城市居民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力量,城市居民与国王结盟,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3)文化上,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1)概况:东罗马帝国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2)发展
①拜占庭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衰落
①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②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③1453 年,拜占庭帝国灭亡。
2.俄罗斯帝国
知识点二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阿拉伯帝国
1.帝国的建立
(1)伊斯兰教的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帝国的建立: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的政治
(1)哈里发:为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3.帝国的经济
(1)工商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2)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帝国的文化
(1)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沟通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1)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
(2)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1)政治: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3)外贸: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
(1)笈多帝国
①概况: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②宗教: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
2.东亚
(1)日本
①中央集权制建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
中央集权国家。
②庄园制与武士: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③幕府政治: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2)朝鲜
知识点三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古代非洲文明
1.班图文明
(1)农业: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
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2)畜牧业和冶铁技术: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3)生产技术的扩展: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3.东非
(1)原因: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2)概况: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4.西非国家的兴起
(1)马里: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2)桑海
①崛起与强盛: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②表现: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③衰落:16世纪末,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5.津巴布韦兴起
(1)建立: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2)表现: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1.玛雅文明
(1)繁荣
①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②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③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城市建筑精美。
④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2)衰落:15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
2.阿兹特克文明
(1)概况: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 余万。
(2)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3)经济: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4)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有淡水供应,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
3.印加文明
(1)概况: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
(2)统治状况
①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③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④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⑤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问题释疑玛雅文明的兴衰过程
(1)公元前1000年以后,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个古文明。
(2)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之前,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地区,玛雅人就创造了自己的文明。
(3)公元前10—公元3世纪的前古典期,玛雅文明尚处在形成之中。3—9世纪古典期的玛雅文明,昌盛数百年后,戛然而止。
(4)10—16世纪,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的繁盛期,也有数百年,玛雅文明后来被西班牙侵略者摧毁。
(5)玛雅文明的兴衰、失落与重新发现,表明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历史进程的规律性。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中古时期的欧洲与亚洲
材料一 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要好得多。这样,当农业改良发生的时候,农奴自己可以指望从中至少稍许获益。更重要的是,虽然理论上领主有权随意摊派赋税,实际上义务趋向于保持固定。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1英里≈1.61千米)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研读分析]
(1)材料一从两个方面指出了农奴与奴隶的区别。首先,农奴虽然仍受领主控制,但“至少稍许获益”;其次,农奴很少完全听凭他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2)材料二以第一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内容反映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交通发达,对外交往规模大;第二层次的内容反映了巴格达商业繁荣。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区别,并说明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区别: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被看成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农奴是深受领主剥削和压迫的农业生产者,有少量财产。生产关系的变化: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领主和农奴是封建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作用: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了重要作用。
归纳概括1.欧洲的封建庄园
2.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
(1)多元的社会结构: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
(2)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领主不能强加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承担效忠领主等义务。
(3)相对独立的庄园: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领主拥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
(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5)宗教的禁欲主义与世俗的贵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扬对神与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的生活。贵族宣扬以忠诚为核心的骑士精神。
3.阿拉伯人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中的作用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就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重新认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
(2)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艺术、科学、思想和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题验证]
马渭源在《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中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  )
A.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D.封建领主对封臣具有绝对控制性
C
由材料可以看出,领主与封臣的特定权限只能基于效忠与服从的契约关系,这种义务是由一种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责任与荣誉的法典所规定的,故选C项,排除D项。A项错在“绝对的专制性”,B项材料无从体现,均排除。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 15世纪兴盛起来的桑海帝国是西非古代国家的集大成者,而穆罕默德·杜尔则是这个帝国最强盛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系列改革留给了后人许多遗产。首先是改革军制。杜尔取消了“全民皆兵”制度,实行了军队的职业化、精简化,并吸收被征服民族入伍,完善步兵、骑兵、水兵的设置。接着,杜尔经过十年征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统治领域囊括了西非最富庶的平原地区,超过了马里帝国的全盛时期。穆罕默德·杜尔设立了直属皇帝的各部大臣,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杜尔任命他的亲信担任。他重视兴修水利,开凿了尼日尔河上游的运河,开发矿藏,统一帝国的度量衡,保护
商路的畅通和商旅的安全。在他的时代,桑海帝国的经济也达到全盛。他确立伊斯兰教为国教,厚待伊斯兰学者和商人。在他的时代,桑海帝国的文化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文化的中心。
——摘编自崔健主编《西方帝王简说》
材料二 玛雅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了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研读分析]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桑海帝国统治者穆罕默德·杜尔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认识桑海帝国强盛的原因。
(2)材料二主要涉及玛雅文明,反映了玛雅人在天文历法、文字和建筑方面的成就。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桑海帝国国王穆罕默德·杜尔的主要改革措施。
措施:军事方面,用职业化军队取代“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役制,吸收被征服民族入伍,完善兵种设置;政治方面,掌握官吏任免权,实行行省制度;经济方面,兴修水利,开发矿藏,统一度量衡,保护商业贸易;文化方面,确立伊斯兰教为国教,厚待学者。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建立了独特的历法体系;发明独特的文字;建筑技术高超。
归纳概括古代非洲(北非、东非)与美洲的文明特点与原因
[新题验证]
19世纪90年代,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是在挖出四只用皂石雕刻的大鸟后他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在他的眼中,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本特的观点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
B.外来文明对古津巴布韦文化产生了影响
C.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D.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影响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C
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本特对古津巴布韦的认识,起初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后来在挖出用皂石雕刻的大鸟后又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地中海文明,是外来文化创造的,这些认识明显存在着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故C项正确;A、B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对作者有影响,但并非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D项错误。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 (2014广东卷,19)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意图:本题以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为依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解析:《社会契约论》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可知王权法没有丧失法律效力,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可知皇帝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这说明古罗马法律的地位很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典题实战]
(2022山东卷,10)下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改组御前会议,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B
本题考查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的统治。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国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吸收忠于国王的市民和教士等参加御前会议,并且通过联姻控制大封建主的领土,这些做法使国王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从而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故B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故错误;建立民族国家强调摆脱教会对国家事务的控制,材料并未体现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考点规范练18 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
一、选择题
1.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某个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某节日他们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中古时期欧洲庄园的农奴(  )
A.只在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2.13世纪的很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它们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铸币、军事防卫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权力。以上内容表明西欧中古时期的城市是(  )
A.工商业者的集散地
B.教皇控制的领地
C.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D.领主控制的庄园
3.“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庄园大体上是(  )
A.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一个比较工业化的经济实体
4.(2022湖北武汉二模)“自然状态中所有财产都是无主物,因为无必要设立所有权。后来人类的恶德和贪婪的增长导致自然状态终结,从此设立了所有权。”基于此,法学家赫尔摩格尼进一步认为,统治权的奠定、所有权的区分、地界的设置、房屋的建立等,是万民法引入的。该法学家认为万民法(  )
A.注重维护财产所有权
B.适应了商业贸易发展的要求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体现了自然法基本精神
5.1556年,伊凡四世颁布兵役法,规定所有的世俗贵族,每拥有150俄亩土地,就必须提供一名骑兵为沙皇服役。对伊凡四世此举说法正确的是(  )
A.削弱了军事力量
B.增强了贵族势力
C.加强了自身的统治
D.缓和了社会矛盾
6.(2022辽宁大连二模)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对于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 (  )
A.保存了古希腊哲学
B.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
C.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
7.为了反抗封建官吏的层层盘剥,加上班田制的破坏和水利工程难以维持,农民或虚报户籍,或逃匿他乡,或将土地献纳给豪门势家,自己成为他们的庄民。各地豪族也乘机兼并土地,隐匿外来农户耕种,建立庄园。这说明日本庄园的建立主要是由于(  )
A.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地方豪强的扩张
8.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为了征税和征兵,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印加帝国采取这些措施(  )
A.目的在于满足军事征服的需要
B.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
C.削弱了帝国的统治
D.颇具极权主义色彩
9.将非洲与其他大洲对比考察可知,封闭的环境使其文明发展缓慢。从非洲内部进行考察,地处非洲东北、红海沿岸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比较快,而其他地区始终处于原始状态,即使曾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南非的大津巴布韦,后来也不知所终。材料的主旨是(  )
A.大津巴布韦落后于阿克苏姆文明
B.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
C.非洲大陆一直都落后于其他地区
D.封闭的环境更有利于文明的传承
10.阿兹特克历法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该历法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历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历所组成;两套历法搭配使用,产生一个52年的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二、非选择题
11.拜占庭帝国由古代罗马帝国分裂而成,它延续千年,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道: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经由君士坦丁堡往来于欧亚大陆各地区的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香料和宝石、埃及的莎草纸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银、熟铁产品、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拜占庭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摘编自文扬、向前《青少年科普百科
全书:文明探索》
材料二 落后、保守的查士丁尼(约482—565)一心想将恢复帝国的梦想变为现实。因此,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还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典。查士丁尼宣称:“我们将重建过去的一切,尽管其价值现已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要重视罗马人的名誉,确保过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
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拜占庭帝国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繁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开始。然而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而汇聚、互动。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各种迹象充分表明,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
——摘编自景君学《后现代与当代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的“粗野”状态在政治和宗教领域的表现。
(2)近年来,史学界对西欧中世纪有了新的诠释,认为“黑暗的时代”里也有一些光明,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考点规范练18 中古时期的欧洲、
亚洲、非洲与美洲
1.B 根据题干材料“在某节日他们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可知中古时期欧洲庄园的农奴要向庄园主缴纳母羊、羊羔等实物地租。另外,他们还要牺牲自己的时间服劳役,缴纳劳役地租,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剥夺全部人身自由”说法错误,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充满仇恨,排除D项。
2.C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自由城市里市民获得了较多的权利,这说明随着西欧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并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自治权,中古时期的城市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故C项正确。
3.C 题干材料“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反映了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故选C项。
4.A 根据材料“统治权的奠定、所有权的区分、地界的设置、房屋的建立等,是万民法引入的”,可知万民法强调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注重维护私有财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与商业贸易发展无关,排除B项;万民法出现时罗马已经进入帝国时代,排除C项;材料与自然法的基本精神无关,排除D项。
5.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颁布兵役法的目的是限制贵族的势力,加强自身的统治,壮大军事力量,故C项说法正确。
6.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黑格尔认为,阿拉伯人将“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传播到了西方,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源泉”,他强调的是阿拉伯人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阿拉伯人“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使得古希腊哲学得以保留,但是这仅是题干材料的一部分,并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主旨,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没有述及阿拉伯人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排除B项;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排除C项。
7.C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日本原来的土地制度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庄民”和“庄园”产生,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的瓦解与庄园的建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错误;地方豪强的扩张是庄园形成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8.D 由印加帝国所采取的统治措施来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极权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9.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由于环境封闭,非洲文明发展缓慢;大津巴布韦由于交流较少,不知所终;而环境相对开放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较快;由此可以推断出文化交流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故B项正确。
10.C 根据题干材料“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
11.参考答案 (1)表现:商业兴旺,手工业发达。因素: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原因:长年的对外军事扩张,严重消耗了拜占庭帝国的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内部矛盾;封闭保守的心态;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12.参考答案 (1)政治:西欧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力较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宗教:基督教会成为最大的封建主集团;教会干涉各国内政(或干预世俗事务),基督教会用神学禁锢人的思想。
(2)城市复兴(或市民阶层的形成);商品经济发展; 等级君主制形成;中央集权和王权日益加强;大学兴起。(答出四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