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4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4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04:58

文档简介

考点规范练34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别发行了一种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币”,形状为圆形龙纹币、方形马纹币、椭圆形龟纹币,分别等值于在市面上流通的三千、五百、三百铜钱,面值远远高于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朝廷这种做法 (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使中央垄断了铸币权
D.保障了商品市场稳定
2.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  )
A.交通迅速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3.明朝历代重视黄册的编制。通过研究南京“明代黄册展馆”里的黄册样本,可以了解明朝户籍管理情况。清初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清朝(  )
A.经济发展迟滞
B.政府重农抑商
C.地方管理松弛
D.赋税制度变革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役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役制度的弊端在于(  )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单一税种,没有差等
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5.(2022山东聊城模拟)下表为世界大事年表(部分),此表可以用来说明(  )
时间 事件
1816年 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1944年 美、英等44个国家召开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华盛顿成立
2016年 10月1日 人民币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
A.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B.和平发展的潮流
C.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D.国际秩序的重塑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逃避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摘编自张学博《从宪制看
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申报》《东方杂志》等媒体刊登了一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摘编自龚汝富等《辛亥革命前后税制
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综上所述,谈谈从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中得到的启示。
考点规范练34 货币与赋税制度
1.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银锡合铸的“白金币”“面值远远高于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这是通过变相的通货膨胀掠夺财富,但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A项;“中央政府特别发行了一种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无法体现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题干材料“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反映了地方也有铸币权,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
2.C 题干材料中从“金融元素”到“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变化反映的是信用体系的变化,且由题干材料“商业发达城市”“交子”“会子”等,可知是在商业领域,因而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故选C项;“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交通迅速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并未完成,排除B项;唐宋时期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而且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政府政策的产物,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清初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可知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变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故选D项;清初和乾隆时期,经济发展繁荣,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根据时间信息“乾隆年间”,可知这一时期的地方管理较为严格,排除C项。
4.B 根据题干材料“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可知古代赋役制度的弊端在于赋役沉重,人民困苦,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进行赋役制度改革,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赋税种类多样,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故排除。
5.A 从英国实行的金本位制到美国牵头组建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一,说明的是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也反映了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与和平发展的潮流无关,排除B项;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排除C项;目前是在旧的国际秩序上的延伸和发展,并未直接重塑国际秩序,排除D项。
6.参考答案 (1)基本特征: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2)背景: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
(3)启示: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共45张PPT)
第十四单元
历 史
第34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3.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备考指导
1.了解中国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把握中国货币演变的发展趋势。了解近现代金本位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原因
2.了解秦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并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把握我国关税制度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其意义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古代货币的演进
2.近现代货币的演进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形成: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2)特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3)作用: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4)瓦解及影响
①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②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③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
(2)形成:为了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特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
①积极: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②消极: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5)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知识点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
(1)田赋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②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人头税
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②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③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3)徭役
①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②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
2.隋唐时期
(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3)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3.宋朝
(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3)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4.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5.明清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①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②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3)清朝
①内容: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
②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
概念阐释关税主权
关税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一个国家完整的关税主权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权力: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2.个人所得税制度
(1)起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
(2)演变
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②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④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⑤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中国货币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即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迁到北平,各地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合法货币。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分析了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分析了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法定货币的政治条件。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出现交子的原因。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币成为全国唯一法定货币的政治条件。
政治条件: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中国人民银行成立;1949年初,三大战役基本结束,北平解放,解放区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底,全国基本解放,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的法定货币。
归纳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海贝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人们开始用仿制贝,如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慢慢退出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制向规范形制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秦统一全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钱,从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的做法,既造成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政局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增加。由于铸钱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铸造铁钱。由于铁钱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由纸币宝钞向白银流通的演变
元朝时,政府在全国推行纸币。明初沿用元朝货币发行制度,大量发行大明宝钞。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正德年间被废止。明朝中后期,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1935年的法币改革将白银收为国有。
[新题验证]
唐朝武德四年(621)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唐朝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用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增强
D.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C
“通宝”的含义是通行的宝货,其名称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货币作用的认识加强,也反映了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增强,故选C项;秦始皇统一货币,中国古代货币逐渐走向统一规范,排除A项;“通宝”钱制主要以年号命名,突出了其政治功能,排除B项;铜钱的大量使用标志着我国金属铸币制度走向成熟,排除D项。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中国近现代关税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进口税率为16%,出口税率为4%,比同时期实行自由税率的法国的税率低。清《粤海关志》记载:鸦片战争前,皇帝对外国商船不仅废除了前朝的一些税种,甚至在一些时期实行贡船免税政策。
——摘编自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材料二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辛亥革命后,列强担心在华利益受损,将海关税入暂时委托由英国人担任的总税务司存入汇丰、德华、道胜三个外国银行保管处理,以此保护“债权国”利益。
——摘编自薛平等《从“协定关税”到
“国定税则”——关税自主运动成功的原因及其估价》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 716万元提高到34 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达34.14%。
——摘编自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
[研读分析]
(1)材料一说明了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关制度的概况及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近代海关自主权丧失的过程。
(3)材料三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及收回关税主权的情况。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关制度的特点。
特点:实行低税、减税、免税政策;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海关自主权丧失的过程。
过程:从丧失关税税率自主权到丧失关税管理权再到丧失关税收支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
原因:国家完成名义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统治;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的需要;改革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驱动。
归纳概括中国关税自主权的逐渐丧失与收回
(1)中国关税自主权的逐渐丧失
(2)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①先进人士的提倡:马建忠主张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之后,郑观应、张謇、孙中山等人纷纷主张收回关税自主权和海关行政管理权。
②民众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关税自主运动等均强烈要求收回关税自主权。
③各界政府的努力: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在“改订新约”运动的努力下,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美国、日本等国签署了关税方面的条约,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新题验证]
据统计,1930—1936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在1926—1936年的十年间增长达三倍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C.“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与题干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1930—1936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政府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在收回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D项错误。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2020课标全国Ⅲ,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意图:本题以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解析:从商周时期的贝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再到汉朝的五铢钱,其形制的变化使商品交易更加方便,这是适应商品交易需要的产物,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的货币经历了从天然贝币到铜铸币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和汉朝的五铢钱以铜铸为主,故A项错误;题干图片无法体现贝币、布币和五铢钱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关系,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
答案:B
[典题实战]
1.(2021湖南卷,7)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  )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类别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铁 113 441(担) 264 503 1 185 411(担) 2 467 590
锡 33 502(担) 582 146 97 008(担) 2 046 897
火柴 79 263(箩) 71 384 6 615 327(箩) 1 638 931
煤 113 430(吨) 992 649 486 295(吨) 3 221 343
糖 186 176(担) 754 609 1 823 890(担) 9 507 153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海关逐渐被列强控制,海关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表中进口数量和货值的变化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故选D项。仅根据部分进口商品数额的变化无法说明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排除A项;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此后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排除B、C两项。
2.(2019课标全国Ⅱ,27)研究表明,明朝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朝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朝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C
题干材料对比了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说明清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商品经济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均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旨是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与白银普遍流通无关,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