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36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公元前1700年,古代西亚的苏美尔人创作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业历书《农人农历》,以农夫教子的口吻,讲述了一年的农事进程。它可能讲述了农夫( )
A.种植大麦、小麦并获得丰收
B.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C.掌握了种植葡萄和橄榄的技术
D.利用骆马耕种土地
2.(2022江苏徐州模拟)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
3.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下列对这段材料的分析合理的是 ( )
A.原始农业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神农氏是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4.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5.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作物。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菠萝、可可、烟草等作物和金鸡纳皮等重要药材。材料表明,欧洲人的早期海外扩张(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促进了洲际物种大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
6.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新发现的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自然科学家主导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7. 16世纪以来,西班牙禁止拉丁美洲殖民地种植本国所出产的橄榄、葡萄和桑树等,强迫种植西班牙和欧洲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棉花、可可、蓝靛、烟草等产品。其目的是 ( )
A.为本国工业品开辟市场
B.压制殖民地的独立思潮
C.变殖民地为其经济附庸
D.维护全球商业中心地位
8.工业革命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这造就了现代农牧业,主要表现为普遍使用科学育种,使用化肥、各种农药、塑料地膜大棚,进行土壤改良,实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科技含量提高是关键要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为发展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9.1933年,苏联规定集体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付给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这一制度( )
A.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B.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
C.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
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0.199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对“人的安全”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界定,人的安全可以说是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能够避免诸如来自饥饿、疾病、心理压抑等的长期性威胁;二是保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于突如其来的伤害性的灾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的安全”逐渐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据此分析,下列选项中说法合理的是( )
A.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国家转移到人类自身
B.国际社会已将人的安全上升到首要位置
C.多极化趋势下国际政治研究议题发生根本性改变
D.新形势下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
11.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据此,可知汉朝( )
A.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
B.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C.注重对动物的保护
D.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
12.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白皮书全面总结了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重点阐述了1996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办法,介绍了中国粮食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原则立场,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粮食问题的政策主张。1996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方针是( )
A.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B.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
C.统筹消除饥饿的共同资源
D.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西进运动”将芝加哥周边的“大西部”开垦为田地。雨量丰沛时,这片区域的作物产量惊人。但要将丰收的物产运到东海岸或海外的城市消费者手上,要靠铁路网和运河将位于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更西边地区的零散农田连接起来,这问题才解决……麦考密克将他所发明的收割机引进芝加哥,并在1847年在该地开设工厂。他的公司进一步改良该收割机,谷物产量跟着收割机销售量一起提高……于是,美国的自耕农花钱购买这省力机器降低生产成本,为美国东部和欧洲的饥饿人口提供便宜的粮食。
——摘编自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 中国东北地区由于大豆及大豆制品在国际市场上走俏,大豆种植面积急剧扩大。1910年大豆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0%。1927—1929年,南部大豆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3.2%,北部占34.5%。中东铁路沿线西起萨尔图,东至牡丹江,南至宽城子,北达松花江支流旺河,几乎遍地都是大豆,已经很少见到高粱。东北传统农作物供自己食用的主粮高粱和玉蜀黍,种植面积从1910年占总种植面积的60%减少到1930年的45%。
——摘编自李占才《铁路对近代中国
农业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大西部”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中期美国“大西部”相比,20世纪前期我国东北农业的特点,并简析东北农业生产发生变化产生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水果等;汉朝,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米麦等插(掺)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
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农业种植养殖、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中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成立食品卫生标准技术分委员会,并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考点规范练36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地区是大麦和小麦的原产地,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居民,C项指的是古希腊居民,D项指的是南美印第安人,故排除B、C、D三项。
2.D 根据材料“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可知当时有了储存稻谷的设施,反映了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D项正确。材料与水稻栽培技术是否成熟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排除B项;浙江地区有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不代表浙江水稻产量最高,排除C项。
3.C 题干的意思是:古代,人们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生活的年代,人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们劳作。题干材料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项“真实”说法欠妥,排除。
4.B 题干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反映了当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抑商观念发生改变,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排除D项。
5.C 题干材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海外扩张促进了洲际物种的交流,故选C项;题干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洲际贸易范围的扩大,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反映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的问题,D项错误。
6.B 根据题干材料“16世纪50年代开始”“数千种新发现的物种”,可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洲际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自然科学家对物种交流有影响,但不是主导了物种交流,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和商业革命,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对欧洲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7.C 16世纪以来,西班牙强迫拉丁美洲殖民地种植西班牙和欧洲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棉花、可可、蓝靛、烟草等产品,其目的是把拉丁美洲变成西班牙的原料产地,将殖民地变为其经济附庸,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西班牙要把拉丁美洲变成其原料产地,而不是商品市场,排除A项;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西班牙没有成为全球商业中心,排除D项。
8.A 现代农牧业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先进科技、先进管理方式等的应用,A项正确;可持续发展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排除B项;C项中“完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包括化肥、农药等的应用,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能保障食品安全,D项错误。
9.A 苏联采用“义务交售制”,能够保证国家控制部分粮食,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保障,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义务交售制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排除B项;义务交售制是苏联维护粮食安全的措施,其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排除C项;实行义务交售制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
10.D 题干材料“能够避免诸如来自饥饿、疾病、心理压抑等的长期性威胁”“免于突如其来的伤害性的灾难”,表明新形势下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故选D项;从“人的安全”的定义可知非传统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关注点发生转移,排除A项;“首要位置”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根本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1.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汉朝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说明汉朝加强食品安全管理,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体现食品交易活动频繁,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脯肉,不能看出交易品种十分丰富,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食品安全的问题,并非注重对动物的保护,排除C项。
12.D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故选D项。
13.参考答案 (1)原因:开展西进运动,政府鼓励西部开发;“大西部”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西部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农业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
(2)特点: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以个体小农分散经营为主,机械化水平低;农产品市场受列强控制。影响:积极方面,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密切了中外经济联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消极方面,东北农业资源遭受掠夺,难以摆脱落后状况,无法独立发展。
14.参考答案 (1)特点:将食品安全上升到人伦天理;统治者高度重视;以法律强制力严格规范;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目的:规范市场秩序,稳固统治。
(2)意义: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利于规范和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共53张PPT)
第十五单元
历 史
第36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课标要求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4.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备考指导
1.知道远古时期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和意义;了解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情况,了解不同谷类生产及农牧业分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的双向交流及其历史影响,知道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4.了解人类在现代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取得的进步,理解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缘由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远古时期的生产和生活
(1)生活来源: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
(2)生产工具: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3)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4)女性地位: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大约1万年前的生产和生活
(1)概况
(2)农业出现的意义: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女社会地位: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氏族内部分化: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知识点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2.小麦和水稻传入美洲的过程
3.禽畜在美洲的传播
(1)表现: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对美洲
①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
③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
①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知识点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农业机械化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推动;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
(2)建成: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3)表现: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农业自动化: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3.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新突破
(1)成就: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作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4.养殖场和牧场
(1)成就: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2)规模:出现大型养鸡场、大型肉牛场、奶牛场等。
5.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
(1)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仓储备技术
2.冷冻食品产业
(1)技术: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2)产业:冷冻食品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
(3)管理: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消除饥饿
(1)背景: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2)举措
①国际社会: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②中国: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3)成就: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2.食品安全
(1)原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2)治理
①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
材料一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三田制已是西欧中古时期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一。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田制、三田制休耕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材料二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饲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饲养牲畜主要是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食用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一)
——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研读分析]
(1)材料一首先阐明了古代西方普遍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土地耕作制度;其次说明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古代中国自战国秦汉时代便开始推行轮作制和复种制的土地耕作制度。
(2)材料二从牛耕、纺织、饮食的角度分析了东西方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不同的原因,并阐明了东西方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了饮食文化的不同。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土地耕作制度;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不同:古代西方人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人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归纳概括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和牛等家畜。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古代中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形成了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护。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主要粮食作物是大麦和小麦。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古希腊城邦中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4)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5)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村社可以收回两年不耕作的土地。
[新题验证]
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指出,古代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
A
在东方的农耕文明中,牛是重要的农用畜力,所以不可能出现多吃牛肉的现象;西方国家畜牧业比较发达,所以食用牛肉较多,归根结底,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饮食文化的差异,故选A项;是否食用牛肉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关系,故B项排除;饮食文化本身属于生活习俗的一个方面,C项是表面现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饮食文化的差异本身就是历史传统不同的一个表现,因此D项是表面现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 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甘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甘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霪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研读分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美洲作物的传入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但也反映出美洲作物在我国的广泛种植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探究运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归纳概括1.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1)新航路开辟前
①范围: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虽然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但是跨洲交流较少。
②过程:交流过程缓慢,时间跨度长,虽然也有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但单向交流特征明显。
(2)新航路开辟后
①范围: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特别是新旧大陆之间交流明显。
②过程: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欧亚作物和禽畜传入美洲。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频繁、规模大,双向交流特征突出;欧洲殖民者和欧洲移民在食物物种交流中起着中介作用。
2.美洲作物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世界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
②政府因素:美洲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引进,有利于解决由于人口膨胀引起的粮食短缺问题,因此政府积极推广高产农作物的种植。
③经济因素: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
④社会需求: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还适应了人们对营养等方面的需要;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也适应了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需求。
(2)影响
①生产活动:玉米、甘薯等作物大规模种植,拓展了土地利用的时间与空间(荒山、滩涂等),提高了农业集约经营的水平,增加了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量。
②人口问题: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长,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③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增加了食物营养和饮食情趣。
④商业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⑤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如土地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出现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新题验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而其他地区的物种,如小麦、牛、羊等也传入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洲际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
C.加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
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加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选C项。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2020山东卷,19(改编)〕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意图:本题以英国咖啡馆的变迁为依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解析:第(1)问,要明确答题思路:一是先写出对话主题,而且主题必须紧扣17世纪英国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如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殖民贸易、商业战争等)。二是对话的内容必须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要明确,对话的过程要完整,逻辑要清晰。第(2)问,首先要审准题意,一是明确咖啡馆发生变化的时间:主要在18—19世纪;二是明确咖啡馆发生变化的表现:即消费人群的分化和饮茶生活的日渐普及;三是注意用“经济史”的相关史实说明,可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联系、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等角度分别作答。其中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应从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拓展导致茶叶输入量大增,进而导致饮茶从新鲜事物变成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来说明;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联系,可从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咖啡馆由开放、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的角度来说明。
参考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
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
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2)说明: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典题实战]
(2018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
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成为备荒物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