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05:39

文档简介

考点规范练33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
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  )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2.(2022山东潍坊模拟)下表是两汉时期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  )
时间 文献记录 出处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四年(110)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献帝初平元年(190)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A.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3.下面是宋朝对广州市舶使的奖励统计表(部分)。
有贡献的广州市舶使 奖励及殊荣
杨克让 诏升殿慰劳,面赐金紫
萧汝谐 被荐升台谏
华中师、陈颖 列名县志和府志
这体现出宋朝(  )
A.加大了国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B.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
C.尽力营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
D.拓展了市舶使的升迁途径
4.(2022广东广州模拟)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  )
A.促进了民族交流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C.扩大了管辖范围
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
5.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这表明我国(  )
A.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机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
C.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依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是当时的基本政治制度
6.有同学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以下表格,对该表格中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时间 内容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5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 1954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55— 196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成立
A.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B.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着重点转移
C.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6年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巨额经济援助,其中很多项目都是无偿的;1978年后中国政府逐步减少了无偿援助的规模,更多地采用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合作援助的对外援助方式。这一变化(  )
A.主要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形势恶化
B.有利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
C.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发生变化
D.导致中国外交环境开始恶化
8.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外交(  )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9.(2022山东聊城模拟)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但到了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一现象(  )
A.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B.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统治
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10.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特使、常驻公使、代办四级外交代表制度。此后,该制度逐渐为许多国家所认同。可见(  )
A.维也纳会议杜绝了国际争端
B.近代外交日益规范化
C.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亚洲均势
D.近代外交日益等级化
1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的条约形成:《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年)、《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1967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8年)、《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1972年)等。这些协定的出台表明(  )
A.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动
B.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已停止
C.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局势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二、非选择题
12.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主要涉及 地区 主要表现
第一阶段:形成 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 由欧洲到北美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
第二阶段:发展和扩散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逐渐波及世界 民族国家的涌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第三阶段:在全球的确立 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90年代 亚、非、拉地区和欧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第四阶段:陷入困境和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 民族主义受到冲击;地区间民族矛盾突出
——摘编自[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等
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隆会议的酝酿和召开,适应了中国内政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迫切需要,获知印尼、印度、缅甸等国有意发起亚非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利用适当的外交渠道支持和促成此事。外交部于1955年1月完成了《参加亚非会议初步工作计划草案》,提出参加会议的几项任务。4月5日,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外交部提交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该方案对于中国代表团亚非会议中的各项问题制定了预案。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代表团在正式议程之外,抓住一切时机在会场之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例如周恩来利用晚餐等时机和尼赫鲁、吴努、范文同等人会面,举行长时间的会谈。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从陌生和误解走向友好合作。
——摘编自陈长伟、牛大勇《中国开创亚非
外交新局面的成功范例——万隆会议再探讨》
材料二 在大洋彼岸,尼克松自毛泽东发动“乒乓攻势”以来,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外交的宏大气魄,所以一直在密切地注视中国的一举一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生怕错过每一个“回球”的机会。
——摘编自宫力《“尼克松冲击”与
中日邦交正常化》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为背景。站在新的立足点,中国开始以一种发展的、全球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外交观念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来自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更受到政治和经济改革实际需要的推动。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
——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的地位,并概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主要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回球”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视角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
考点规范练33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D 根据题干材料“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认为他们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体现出中华民族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两汉于西北地区设置“关市”,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交流,可知“关市”的设置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C 根据题干材料中宋朝政府对有贡献的广州市舶使进行奖励,而市舶使专管海上对外贸易,对相关官员进行奖励,有利于外贸的发展,C项正确;宋朝放松了对市场的监管力度,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市舶司管理职能的补充与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未列举之前市舶使的具体升迁途径,无法体现出“拓展”,排除D项。
4.B 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置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且进行驻军、屯田、征收赋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明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B项。
5.B 题干材料表明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由此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6.A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故A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C、D两项,排除。
7.B 减少无偿援助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合作援助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形势并未恶化,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基本方针始终是独立自主,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交环境不断改善,援助方式变化不会导致中国与受援国关系恶化,排除D项。
8.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秉承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开展经贸往来,有利于深化多边外交,故选B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世界大国,排除A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到了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可知欧洲通行文字由拉丁文到各个国家民族语言的出现,这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现象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且材料仅涉及法国、英国等,无法体现欧洲整体的四分五裂,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排除D项。
10.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这体现了近代外交的规范化,故选B项;“杜绝”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力图维系的是欧洲均势,不是亚洲均势,排除C项;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
11.C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的条约形成”表明,军备竞赛回归理性,以国际法的形式防止核战争爆发,维护世界和平,故选C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苏对峙时期,排除A项;当时美苏军备竞赛依然在进行,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美苏争霸中的劣势方,排除D项。
12.参考答案 示例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世俗权力得到加强;宗教改革使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启蒙运动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把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付诸实践。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促进各国国内经济联系加强,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升;德国、意大利统一,民族国家日益增多;列强侵略激发亚、非、拉地区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民族问题被掩盖;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浪潮高涨,诞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世界殖民体系被摧毁;欧洲为维护独立与发展,走上一体化道路,欧洲共同体形成。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民族主义呈现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国家间依赖性加强,民族界限和概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原先被压抑的民族问题爆发,民族主义有了新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接触空前频繁,相互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凸显,强化了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任选两个阶段,言之有理即可)
13.参考答案 (1)地位: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主要成功经验:捕捉机遇,未雨绸缪(预先周密策划);求同存异;会外交往。
(2)尼克松派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
(3)变化:从革命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角。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共56张PPT)
第十四单元
历 史
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时二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以及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2.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3.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备考指导
1.归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现形式及意义
2.梳理当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结合国内外形势,理解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成因;体会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3.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的发展,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认识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秦汉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1)通道: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2)中国与大秦: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3)中国与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3.隋唐时期
(1)隋朝
①管理: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海路交流: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2)唐朝
①中国与大食国:两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②中国与日本: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4.宋元时期
(1)宋朝
①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②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③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④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2)元朝
①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②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后来留下了著名的
《马可·波罗行纪》。
5.明清时期
(1)特点
①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②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2)表现
①中俄: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②中英: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问题释疑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新特点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此时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出现西学东渐。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
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
(2)内容: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③“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
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②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2)成就
①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③世纪之交,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④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⑤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⑥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
⑦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⑧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⑨中国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背景
①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②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2)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成就
①建立与不同国家的合作关系
②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a.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③中国方案
a.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b.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知识点二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
(1)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表现
①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民族国家的产生
(1)背景
①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2)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原因
(1)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过程
(1)《战争与和平法》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3)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3.意义
(1)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
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2)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
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表现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以后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由于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2)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
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 “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③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2.影响: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晚6时,中苏两国政府最高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等文件。条约、协定的签订,宣告1945年旧的中苏条约的废除,苏联也将在1952年归还其在中国东北所取得的特权,并承诺在经济与军事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柳绩《从同盟互助到分裂
对抗的中苏关系(1945—1960)》
材料二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
材料三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接见外宾时的讲话(1984年5月)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反映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探究运用]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 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外交方针
外交方针:“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2)材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变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立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原因: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挑战;长期敌视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
(3)材料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并指出其影响。
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认识: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外交政策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归纳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变化及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中美关系仍然处于敌对紧张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美国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结盟政策。原因: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经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题验证]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交往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国(  )
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全方位地开展了多边外交活动
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 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
B
题干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地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参与度及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国际地位提高,体现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故A项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开始逐步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故D项错误。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一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阶段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十六七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法国革命时代和拿破仑时期,民族主义得到发展。不得不动员国民军——法国革命时期建立了由渴望为祖国而战、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国民军队。法国革命要求所有的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并建立了公立小学,教授法语并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研读分析]
(1)材料一说明了近代西欧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阶段及原因、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民族主义在法国革命时代和拿破仑时期的发展。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原因:宗教改革建立民族教会;专制王权加强,削弱地方贵族割据势力;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要求统一市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开辟后,对外扩张带来巨大利益。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民族主义在法国革命中是如何发展的。
发展:建立国民军队;统一语言;通过小学教育宣传爱国主义;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归纳概括欧洲民族国家意识萌生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①城市的发展:欧洲自治城市的发展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城市中的暴乱。
②商业贸易的发展:为了保护跨国贸易的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社会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同时还必须负责处理商业纠纷。随着这种权力的加强,近代国家观念逐渐清晰。
③罗马教廷的衰落和神职人员威信的丧失:罗马教廷内部纷争不断,德国四分五裂。罗马教廷迫使教士向世俗民众索取更多的财产,此举导致了世俗民众对罗马教廷和神职人员的怀疑。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以民族为单位的政治体强化其治理功能,与之相伴的是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2)表现
①挑战教皇权力,维护民族利益。
②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
③排除教会干扰,维护国王权威。
④民族语言出现,民族观念下移。
[新题验证]
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这对近代欧洲的重要影响是(  )
A.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
C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30年宗教战争后签订的,是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斗争的结果,但都属于基督教,故A项错误;欧洲没有确立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故B项错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尊重德意志大小邦国的主权地位,欧洲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没有根除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故D项错误。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2019海南卷,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意图:本题以中苏关系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选 D项;题干材料主要涉及学习技术而不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 B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技术问题应区别于政治而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C项。
答案:D
[典题实战]
1.(2021浙江1月选考,13)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巴黎和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A
根据题干材料“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故选A项;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战胜国的一次分赃会议,排除B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议题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主要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问题,排除D项。
2.〔2021浙江6月选考,15(改编)〕2005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选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  )
①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 
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 
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 
④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并非中非会议,故①错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中国与非洲新兴独立国家掀起了建交高潮,故②正确;不结盟运动诞生于1961年,中国并未参加不结盟运动,故③错误;20世纪70年代,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3.(2020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共43张PPT)
第十四单元
历 史
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时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与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2.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备考指导
1.梳理秦汉至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概括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归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及意义
2.梳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意义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
(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
(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公元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问题释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呈现出的现象与作用
现象:民族交融加强。作用: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民族关系
(1)隋朝
①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②加强了对岭南各族的治理,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③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隋朝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2)唐朝
①民族交往
②边疆治理: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宋朝
①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
②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
(1)民族政策: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边疆治理
①西藏: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②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朝
(1)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2)边疆治理
3.清朝
(1)管理机构:理藩院。
(2)边疆治理
知识点二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
(2)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
2.过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5)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过程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2)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中国古代的主要民族政策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 上(康熙帝)曰:“朕阅经史……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蒙古族)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之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 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蒋良骐《东华录》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康熙帝采取的民族政策。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做法: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评价: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
民族政策:以和平安抚的政策为主,以武力征讨为辅。
意义: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我国近代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概括中国古代的主要民族政策
[新题验证]
在管理边疆民族的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管理边疆民族的政策(  )
A.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一体化 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C.巩固了清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
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康熙帝到乾隆帝,对边疆地区主要采取民族怀柔政策,这有利于巩固清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C项正确。清朝内地与边疆地区并没有实现一体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没有体现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在清朝一直存在,并没有消除,故D项错误。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957年)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目的。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归纳概括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含义、特点及评价
(1)原因
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②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③近代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
④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特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4)评价
①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②有利于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新题验证]
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指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理因素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C
根据题干材料“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可知周恩来意在说明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建立民族共和国的历史渊源,故C项正确,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理因素,故B项排除;题干材料强调了中国不能建立民族共和国的历史渊源,而不是强调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不成熟,故D项排除。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2020浙江7月选考,8)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 000多平方千米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选项中哪些功能(  )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意图:本题以康熙帝划定围场猎苑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划定的围场为木兰围场,木兰围场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的地带,夏季气候凉爽,具备避暑功能,①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作为围场猎苑”,可知该围场还具有练兵和围猎的功能,②③正确;木兰围场地理位置重要,北控蒙古,南拱京畿,是清朝贵族处理民族关系的场所,因此具有处理民族事务的功能,④正确。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涵盖不全,排除。
答案:D
[典题实战]
(2018课标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历史功绩: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