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十五单元
历 史
第39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备考指导
1.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理解古人类居住环境出现差异性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通过学习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含义: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3.村落遗址
(1)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4.村落的功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集镇的出现
1.过程
(1)集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的镇
(1)产生: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发展
①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这种集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三、城市的产生
1.概况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2)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中国古代城市
(1)构成: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概况
①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3.西方古代城市
(1)典型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3)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4)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总体特点: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两河流域的民居
(1)环境: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材料: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3)结构:基本上每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3.古埃及的民居
(1)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人们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
(2)结构:有些房屋会留些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四周围有柱廊。
4.中国古代民居
5.古希腊罗马民居
(1)布局: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古罗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更多房间和列柱庭院。
(2)特色: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3)演变: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4世纪时,民居大部分是复合式公寓。这种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
6.美洲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经常迁徙。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演进
1.演进过程
(1)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城市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2)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3)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世界的城市化
(1)英国: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50.14%。城市化成为衡量
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中国的城市化
(1)鸦片战争后,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建筑技术的革新
(1)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市民生活更便捷
(1)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2)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发达国家城市的基础设施
(1)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②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 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3)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1)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①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②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西方发达国家
(1)环境问题: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林立的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贫富矛盾: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3)交通拥堵:随着城市的发展,私人汽车的普及,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2.发展中国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
(2)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古代城市的产生与特点
材料一 由汉朝至清朝,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宋朝之后,负责集镇管理的机构和为商贸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城市永远是个“市场聚落”:它拥有一个市场,构成聚落的经济中心……城市要发展成一个城市共同体,聚落至少得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而且还得具有下列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庭和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及与此相关的;(5)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这点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
——摘编自[德]马克斯·韦伯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研读分析]
(1)材料一主要从城市功能变化、城市阶层、城市管理三个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材料二从西方人的视角出发,指出了城市的基本特征:市场、法治和自治等。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特点: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城市集中人员、教育等优质资源;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和民生领域;宋朝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斯·韦伯是如何概括城市形成及城市特点的。
概括:马克斯·韦伯认为城市是个“市场聚落”,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市场聚落”,不能称其为城市。他认为城市共同体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标准并提出了五条标准。
归纳概括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罗马城市建设特征
项目 古代中国 古希腊、古罗马
规划思想 突出儒家的“中庸”思想、伦理秩序、“天人感应”观念;体现阴阳八卦等观念;强调有序 强调秩序、组织和理性至上的原则;追求抽象的对称、协调、主从关系;着重整合
项目 古代中国 古希腊、古罗马
城市建设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充分体现等级秩序 古希腊的城市街道、建筑与广场规整划一,严格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古罗马城市建设重视道路、桥梁、城墙及广场、凯旋门、陵墓等,突出军事和运输功能;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世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北宋时期,城市中的坊市分区制度走向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坊巷制 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也有一些方格网状城市
[新题验证]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商业发展无障碍 B.商人地位高
C.主要具有商业功能 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在体制内发展”的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性、军事性很强,与题干材料“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相符,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不符,故错误。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在工业化地区,农村的发展和城市增长相关联。农业生产力受益于机械化和城市中开发的创新技术。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因此他们可以到城镇中不断发展的制造业部门工作。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去养活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城市中制造的农业用具、农业机械和化肥等加快了这一进程,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种城市化是一个累积的因果关系。
——摘编自[美]诺克斯、麦卡锡
《城市化——城市地理学导论》
材料二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姐妹,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特别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使新兴工业城市迅速兴起,故有“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的说法。英国早期城市化进程完全是依据自由化市场力量实现的;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对外贸易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进行。城市发展一方面使工业与人口布局在宏观上集中于几个有限地区;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则开始趋向分散,不断向郊区发展。
——摘编自陆伟芳《近代英国城市群落与城市发展定位》
[研读分析]
(1)材料一是以总分总的方式展开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总述,前后照应;中间三句具体阐释了城市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以第二个句号为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英国城市化的动因;第二部分阐释了英国城市化的特点。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城市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城市化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大量劳动力和粮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早期城市化的特点。
特点:形成具有自发性;过程具有迅速性;外贸推动作用明显;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郊区化趋势明显。
归纳概括世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
(1)工业革命之前,城市化发展缓慢。
(2)工业革命期间:初步城市化阶段
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人口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又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19世纪中期,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3)工业革命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快速城市化阶段
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叶后,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这一时期是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城市郊区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西方国家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以后开始离心分散,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出现了住宅郊区化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发展,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使人们能远离城市中心区,为城市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创造了条件。
[新题验证]
“由于工厂系统取代了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取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
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 D.指出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同步发展
A
题干材料“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取得粮食而得到供养”“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2018海南卷,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意图:本题以南宋初年杭州餐饮业的发展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吸取有效信息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杭州餐饮业得到发展,这是当时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宋高宗召见鱼羹店的店主,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宋高宗召见鱼羹店的店主,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以得出餐饮业得到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典题实战]
〔2019浙江4月选考,33(改编)〕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时代的面貌和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村镇,院落,市楼,桥梁,庙宇,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任公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摘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
遗产》、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演说辞》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
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
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②梁启超认为晋商具备了“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一段话简要评价晋商活动的作用。
选择阐述①,演变:起源于西汉长安,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来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名称:市。
选择阐述②,依据:晋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票号。评价:造就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山西经济进步;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考点规范练39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济南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开封型”与“苏杭型”。在前者,工商业者是贵族、地主的附庸,没有成为独立的斗争力量,城市的封建性超过了商品性;后者与之不同,虽然也是封建地主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下列在明清属于“苏杭型”的一组城市为( )
A.南京、泉州 B.临清镇、盛泽镇
C.洛阳、曲阜 D.北京、景德镇
2.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 )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3.(2022山东聊城模拟)与长安不同,洛阳城内的皇城和宫城都不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而皇城则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洛水贯都”是洛阳城设计的点睛之笔,洛河承担了经济轴线的功能,成为洛阳城与隋唐大运河之间的纽带,使洛阳充分发挥了交通优势。这说明隋唐时期洛阳的城市布局( )
A.突出宫城中心、皇室至上的思想
B.因地制宜,重视对地形地势的应用
C.体现沿街为市、沿巷作居的特点
D.强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
4.下图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在设计上讲究住宅布局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影响四合院设计理念的是( )
A.建筑材料
B.适应生活习惯的需要
C.儒家思想观念
D.自然地理条件
5.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B.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的解体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制定了“一五”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这些成就的取得( )
A.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B.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C.使我国城市化完成
D.使我国成为工业化国家
7.(2022山东聊城模拟)中世纪晚期,英国“进步的制造商经常——尽管并不总是——远离城市,在农村无限制地发展他们的产业,同时将总部设在一些小市场城镇或村庄。那些地方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经常是以一种偶然的形式,不受约束地在庄园领主而不是自治市的庇护下发展”。“进步的制造商”“在农村无限制地发展他们的产业”,主要是因为农村( )
A.商品经济繁荣
B.行会制度健全
C.制造产业发达
D.环境相对宽松
8.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956年英国颁布《大气清洁法》,1963年颁布《水资源法》,197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材料主要表明英国( )
A.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并行
B.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
C.环境治理依靠法治力量
D.人民环保意识增强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萧何治(建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
——班固《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 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 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三 四合院是对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作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作后罩房,多为女佣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摘编自尹百策《人间巧艺夺天工:
发明创造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萧何营建“壮丽”建筑的目的。
(2)材料二中对房屋建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 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考点规范练39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B 根据材料“‘苏杭型’……虽然也是封建地主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并结合所学知识,临清镇和盛泽镇都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可知选B项;南京不符合当时工商业经济的特征,排除A项;洛阳、曲阜不符合当时工商业经济的特征,排除C项;北京不符合当时工商业经济的特征,排除D项。
2.D 根据题干材料“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继而这些地方……成长为集镇”可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D项中包含了A、B、C三项,表述更为全面,故正确。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有涉及,与集镇都有关系,但是都比较片面,皆排除。
3.B 根据材料“‘洛水贯都’是洛阳城设计的点睛之笔,洛河承担了经济轴线的功能,成为洛阳城与隋唐大运河之间的纽带”,可知洛阳充分利用了洛水的优势,重视地形地势的应用,故选B项。
4.C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这影响了我国民居的建筑布局。故选C项。
5.A 根据题干材料“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洋务经济、民族工业兴起,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又带动了城市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B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工厂建成投产,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提高了我国城市化水平。故选B项。
7.D 根据材料“进步的制造商经常——尽管并不总是——远离城市”“那些地方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不受约束地在庄园领主而不是自治市的庇护下发展”,可知农村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宽松些,故选D项;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村仍实行庄园经济,仍以自然经济为主,排除A项;欧洲行会,是指欧洲封建社会城市中的行会组织,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为保障本行业的利益而建立的,行会不在农村,排除B项;农村“制造产业发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8.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面对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这说明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议会的立法力量起了重要作用,故选C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环境治理依靠立法,而不是说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并行,故排除A项;经济发展、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D两项。
9.参考答案 (1)目的:显示皇权的至尊和强大;让后世无法超越;为政治统治服务,维护专制统治。
(2)规定:房屋的名称、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思想:儒家“礼”的思想。
(3)特点:封闭;对称;长幼、尊卑有序。内在联系:院落的封闭性深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居住者借助围墙与外界隔绝,增加安全感,是专制制度压迫下心理安全的需要;院落中的居住格局深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体现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