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0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0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06:58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十五单元
历 史
第40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备考指导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古代交通特别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特点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近代交通工具发展及对海洋的探索,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了解现代交通发展的成就,认识现代交通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陆路交通
2.水路交通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古代中国的探索
2.古代世界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近代全球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
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②欧洲人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③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2)新运河
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铁路时代
(1)欧美的铁路交通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②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
(2)中国的铁路交通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③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
2.轮船运输
(1)欧美国家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2)中国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汽车出现: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1.加强了各地的沟通: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2.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2)郑州: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3)美国: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4)英国: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3.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1)中国的邮驿历史超过3000年,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
(2)唐朝:最盛时有水驿260个,陆驿近1300个,主要邮路7条,从事驿务的人员2万多名。
(3)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4)清朝: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创办的
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其业务范围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办理汇兑等。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知识点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 陆海交通的发展
1.汽车工业
(1)美国: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
(2)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高速公路
(1)原因: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了。
(2)含义:高速公路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四车道以上的公路。
(3)发展概况
①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②中国: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1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铁路
(1)世界:1964年,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
(2)中国
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到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③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4.20世纪的航运
(1)发展原因
①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2)英法海底隧道: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
(3)中国的造船业
①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融入市场。
②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二、航空的发展
1.世界航空的发展
(1)飞机的出现: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2)首条航线:1914年,美国开通了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
(3)国际航班: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4)技术进步: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由布质和木质转变成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
2.中国航空的发展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开通中苏国际航线3条,国内航线2条。
(2)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818架,定期航线5521条,其中国际航线953条,定期航班国际通航65个国家167个城市。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1)人流加快:如今,高铁、飞机的速度已分别超过350千米每小时和900千米每小时。
(2)物流业发展: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
(3)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地球村”。
2.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城市区的人口与资源,沿着交通路线的轴线向四周辐射扩展,从而形成了分工明显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教育区和休闲区等,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3.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促使人们在每天近似时段集中乘坐公共交通,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古代和近代世界交通的发展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朝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
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研读分析]
(1)材料一从目的、形式和特点等方面叙述了秦朝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之处。
(2)材料二反映了1870—1900年世界铁路网发展的不平衡性。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秦帝国交通体系的建设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建设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的需要。
归纳概括古代和近代世界交通的发展
(1)古代的交通建设和交通工具:一是道路建设,主要是陆路和水路建设,如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和隋朝开凿大运河;二是桥梁建设,道路建设离不开桥梁修建,桥梁在道路建设中十分重要;三是交通工具,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指陆路的车和水路的船,在机器动力出现以前,主要是借助人力、畜力和风力,如牛车、马车、骆驼、帆船等。
(2)近代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使全球交通联系和人员往来变成现实;工业革命为交通工具的革新解决了机械动力问题,火车、轮船、汽车等逐渐流行,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新题验证]
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通向各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选C项;秦朝建立后,已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交通道路修建的影响,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现代世界交通的发展
材料一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激增,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支持和鼓励,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但整体销售规模较低。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政策缺乏及时性,标准体系仍需完善;核心技术仍需攻关,质优产品依旧缺乏;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缺失,配套设施建设缓慢;技术资源缺乏整合,产业链互动模式尚未形成。
——摘编自陈瑞青、白辰《中国新能源
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天航空科学迅速崛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业呈现了相互推动的模式。工业发展改变了交通运输的工具,交通运输便利了工业市场的拓展。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研读分析]
(1)材料一第一句话反映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第二句话阐明了政府的支持态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现状;第三句话总结了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回答了“整体销售规模较低”的原因。
(2)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技发展与交通方式转变的关系。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特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但整体销售规模较低。增长较快的原因:随着现有汽车保有量激增,能源压力与环境污染严重。整体销售规模较低原因: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仍需攻关;价格偏高;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尚不健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工具发生的变化,并概括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变化:宽体客机发展并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各国空中航线密集,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快捷时代;汽车、飞机、列车等的发展趋向环保、智能化;发展高速公路、高铁成为趋势;现代交通体现网络化、综合化。特点:工业革命与交通运输发展相互推动。作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拓展创造了条件。
归纳概括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展的原因和四大趋势
(1)原因
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
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以达到高质量服务、高运输效率和低运输成本的目标要求。
③减少大气污染,治理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的需要。
(2)四大趋势
①提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克服介质阻力,不断提高速度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如我国发展高速列车,研制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等。
②增加载重。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共同构成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体。现在的载重汽车不但从结构上和性能上进行了改进,船舶也趋向大型化和专业化。
③环保化。铁路电气化是成熟的环保运输技术;高速铁路是生态洁净的现代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走向洁净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汽车运输环保化是国际上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采取电力或其他绿色能源作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
④智能化。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信息化,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就是智能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电子技术开始向智能化、微型化、集控化方向发展;现代智能铁路系统、水路运输智能化和航空运输系统智能化也正在逐步发展。
[新题验证]
互联网催生了一些打车软件,这些打车软件把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提高了车辆的使用率。这反映了(  )
A.交通工具的明显改善 B.互联网技术超过前代
C.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 D.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D
根据题干材料“这些打车软件把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提高了车辆的使用率”,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故选D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车辆使用率的提高,而不是交通工具的改善,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互联网技术相互比较的内容,不能体现超过前代,故排除B项;“普遍应用”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2020浙江1月选考,20(改编)〕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48千米)——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  )
A.帆船  B.蒸汽机车 C.飞机  D.汽车
意图:本题以19世纪的新式交通工具为依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30年英国女演员搭乘的新式交通工具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二是“十分平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交通工具应当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蒸汽机车,故选B项;帆船不属于新式交通工具,飞机发明于1903年,汽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
[典题实战]
1.(2021浙江6月选考,10)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D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交通工具是汽车,以内燃机为动力,故选D项;汽车由德国人最早发明,排除A项;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的广泛应用共同组成中国交通事业的现代化,汽车只是其中一种交通工具,且在当时没有广泛应用,排除C项。
2.(2020江苏卷,24)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纸杂志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
原因: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京滨铁路对日本的影响。
影响:推动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文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考点规范练40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枣庄模拟)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版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500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的车模型,距今都在5000年左右。这一发现(  )
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
B.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早已出现了轮车
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
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2.(2022广东佛山模拟)下面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表,由下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运河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大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3.清朝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至乐平县柏井驿,五十里至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 (  )
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
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到较高水平
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
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
4.历史上知名的“大帆船贸易”开始于明朝隆庆年间,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美洲白银从墨西哥出发,穿越太平洋,运到马尼拉,在那里与来自中国的商人交换货物。“大帆船贸易”(  )
A.是中国与美洲直接贸易的开始
B.使中国与西方建立了贸易关系
C.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D.扩大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5.新航路开辟后,亚非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但是需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为此人们修建了亚非和欧洲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米迪运河
D.隋朝大运河
6.李庆余、周桂银在《美国现代化道路》中指出,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这是因为(  )
A.汽车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乡村的繁荣
C.汽车时代加速了城市人口的饱和
D.汽车时代致使城市环境污染加重
7.1908年上海出现了第一辆有轨电车,它只有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以随时上下。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  )
A.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B.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
D.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
8.“上海公共租界街市之繁盛,以南京路之江西路转角处为最,自晨七时至晚七时,各车往来,不绝于道,约计其次数,则电车四百五十次,摩托车九百次,马车一千次,腕车一万八千次,羊角车一千次,有过之,无不及也。”材料表明,上海城市交通(  )
A.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率先引进了近代交通工具
D.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
9.京沪高速铁路途经中国的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两端连接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域,沿线以平原为主,局部为低山丘陵区。京沪高速铁路的修建给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域带来的影响是(  )
A.提高了铁路的自主创新能力
B.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C.铁路运输结构优化和完善
D.促进两大经济圈之间的交流
10.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二、非选择题
11.物流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存在传统的物流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传》记载,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汉创立了漕运,秦始皇攻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隋唐时期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宋朝,陕西粮食由惠民河转汴河入京,江淮一带的粮食由淮水转汴水入京,山东粮食由五丈河入京。元朝初年,设京畿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明朝通过运河和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到海河,再至京师。明朝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清朝漕运管理职责分明,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
——摘编自姜大立等《军民融合物流》等
材料二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传统的物流方式已不能满足商品与物资的流通。轮船招商局的设立开中国股份制公司的先河,打破了外国资本主义轮船运输势力对中国的垄断,是中国传统物流向近代物流转变的里程碑事件。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工商经济管理的专门机构——商部,1906年又专门成立了邮传部,统管全国航运、铁路、道路、邮政等事业。清末以来,形成了由破产农民与手工业者为主体的近代劳动力市场,为物流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
(1840—1949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物流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12.(2022山西吕梁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自由车,1790年由法国伯爵西夫拉克发明。1839年和1853年,英国人麦克尔和德国人费歇分别发明了自行车踏板,后来又有了一些发明,至1889年,苏格兰人杰罗巴发明了充气空心轮胎,形成了当今自行车的样式。鸦片战争后,自行车传入中国。据1868年11月17日的《上海新报》报道,当时上海街头已出现了自行车,不过仅有几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蹬踏而行,“转动如飞”。随着自行车的流行,19世纪末,自行车修理业务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行当。销售自行车已成为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商店的重要业务。20世纪初,自行车专卖店在许多大城市出现,自行车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交通工具,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行车业发展迅速。1928年,南京市有自行车590辆,1936年增至8944辆。1948年,上海市有自行车23万辆。
——摘编自闵杰《中国自行车的早期历史》
材料二 1949年,中国自行车年产量只有1.5万辆左右,1956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6.7辆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行业形成了整车和零部件齐备、配套完整的生产体系,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1998年,中国自行车出口1761万辆,首超国内销量;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的自行车保有量已达到4亿辆,高居全球榜首。与此同时,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自行车的年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已累计出口超过10亿辆,进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人们便捷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入21世纪,自行车行业已逐渐步入成熟期,用户增长速度逐渐变缓,行业格局趋向稳定。
——摘编自钟雁明《中国自行车
如何“富起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行车行业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行车行业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并归纳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点规范练40 交通与社会变迁
1.B 乌鲁克文化泥版上的象形文字和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的车模型属于考古资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证明两河流域文明出现了轮车,B项正确。
2.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宋代,与隋朝大运河开凿时间不符,A项错误;B项不是隋朝和元朝开凿运河的原因,排除;从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到元朝弃洛阳直取大都连至杭州,体现出两朝政治中心的变化,故C项正确;运河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而不是农耕文明的对外发展,D项错误。
3.C 题干材料没有表明政府修建驿路(官路)的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服务性行业的水平,故B项错误;清朝驿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弛,故D项错误。
4.D 由题干材料时间,可知“大帆船贸易”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大洲的相对孤立状态已被打破,世界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中国商人通过“大帆船贸易”,扩大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国与美洲的直接贸易,排除A项;中国早就同西方国家存在贸易关系,排除B项;C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5.A 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从亚非到欧洲的最近水上通道,故A项正确;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运距离,故B项错误;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故C项错误;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故D项错误。
6.A 在汽车制造业,流水作业法的采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汽车产量增加,使更多的人可以拥有汽车,这使得城市中的人离开城市去郊区居住,进而推动了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因此A项正确。
7.A 有轨电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A项正确;B项中“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落后于西方,C项错误;1908年处于清朝晚期,并未实现政治上的自由平等,D项错误。
8.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近代上海交通呈现出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D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9.D A、C两项是对铁路技术和铁路运输的影响,故排除;B项是对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的影响,排除;结合所学知识,京沪高速铁路的修建促进了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域的交流,故D项正确。
10.B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铁路的启用,推动时间标准化,即全国的时刻表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再依照自然条件变化而进行,而是有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反映出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制约,故选B项。
11.参考答案 (1)基本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以粮食和军事物资运输为主;政府主导,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管理呈现专业化倾向;水陆并用。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为后世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历史背景:传统物流弊端显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列强入侵,近代物流思想和管理制度传入;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思潮推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2.参考答案 (1)特点:受西方影响;地域发展不平衡;自行车价格高昂,普及率低。
影响: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
(2)发展: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出现众多品牌企业;逐步建立了完整的生产体系;逐渐居全世界产销榜首;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主要因素:改革开放的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及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