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8讲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8讲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07:14

文档简介

考点规范练38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选择题
1.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崛起,秦汉时期国内外贸易取得发展,隋唐时期柜坊与飞钱出现,宋元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营业时间突破限制、纸币产生,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2.(2022山东青岛模拟)《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后期的饮茶之风时说:“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这说明当时(  )
A.茶叶长途贩运发展艰难
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D.全国范围贸易网络形成
3.(2022山东淄博模拟)下面为北宋赋税结构统计表,它反映了北宋(  )
时间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 2408 1568 60∶40
天禧末年(1021) 2641 3874 40∶60
熙宁十年(1077) 2021 5117 28∶72
——据唐博《跟着唐博学历史:唐宋转型》整理
A.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废除
C.工商业有了较快发展
D.海外贸易成为财政支柱
4.(2022山东菏泽模拟)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这一体系下(  )
A.对外以平等交往为主
B.朝贡贸易成为双方贸易的唯一手段
C.和平交往是主要方式
D.朝贡贸易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5.(2022山东聊城模拟)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6.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商业贸易活动中获利。19世纪,英、法政府颁行“股份公司法”,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这表明(  )
A.近代早期欧洲企业以股份制为主
B.股份制企业私有制属性逐步改变
C.政府立法推动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D.生产力推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
7.下图是中国股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光绪七年(1881)开平矿务局股分(份)票。这张股票说明了(  )
A.开平矿务局已转变为私营企业
B.开平矿务局是民用股份制企业
C.清政府开始仿行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已经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8.(2022山东菏泽模拟)下面为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元
1978年 3678.7 1621.4 355.04
1988年 15 180.4 5814.0 3821.79
1998年 85 195.5 34 133.9 26 849.68
2008年 319 244.6 131 724.0 179 921.47
2018年 919 281.1 301 089.3 305 008.13
A.工业生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增长
C.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D.我国已实现国际国内市场的协调发展
9.20世纪40年代某国际会议通过的决议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美国军事优势地位
B.援助并发展西欧的经济
C.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筹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10.“协助成员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以上材料(  )
A.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目的
B.揭示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
C.指出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的必要性
D.说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明朝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 (单位:%)。
时间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368—1398年 78 12 10
1398—1402年 31.8 50 2
1402—1424年 82.5 1 16.5
1424—1425年 66.7 0 33.3
1425—1435年 22.5 2.5 75
1435—1449年 0 64.8 35.2
1450—1456年 0 90 10
1457—1464年 0 93.9 6.1
1464—1487年 0 100 0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
性格的时代》等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
考点规范练38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C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的历史阶段商业发展有不同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阶段特征明显,故选C项。A、B、D三项题干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B 根据材料“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可知产自江淮地区的茶叶,通过舟车转运到北方以至京城,不少城市就有茶店煎茶售卖,形成饮茶之风,这说明唐代后期南北方之间区域经济联系加强,故选B项。
3.C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北宋时期,农业税收入呈下降趋势,而非农业税收入增长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故选C项;农业税收入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北宋时期农业生产的削弱,北宋时期的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题干表格没有述及“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体系下历代中原王朝多牺牲经济利益,以“厚往薄来”的方式维持朝贡体系的稳定,属于和平交往的方式,故选C项。
5.B 根据材料“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可知移民密切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故选B项。
6.D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一些国家通过组建股份公司进行生产,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革,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不符,排除;股份制企业的私有制属性没有改变,排除B项;垄断组织大量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7.B 开平矿务局是采用官督商办方式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其发行股票的目的是筹集资金,发行的股票是各个股东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因此B项正确。
8.B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98年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增长,故选B项。
9.D 题干材料与美国确立军事优势地位无关,排除A项;援助并发展西欧经济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会议,该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秩序,而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其客观效果,故选D项,排除C项。
10.D 根据题干材料“协助成员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可知该组织具有调整成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职能,应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选D项。
11.参考答案 总体趋势:纸币虽一度作为重要交易媒介,但很快趋于消失;谷物和绢布虽作为交易媒介长期存在,但到15世纪后半期也趋于消失;白银逐渐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交易媒介。
解释:可以从以下任一角度出发对总体趋势作出历史解释。
①从纸币是货币符号,滥发纸币容易使其信誉降低,导致通货膨胀的角度作答。
②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谷物和绢布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提升的需求的角度作答。
③从白银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的角度作答。
④从中国政府推行赋税改革的角度作答。(共63张PPT)
第十五单元
历 史
第38讲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课标要求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2.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3.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备考指导
1.掌握古代世界不同区域、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贸活动的史实,认识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掌握古代世界不同区域、古代中国不同时期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发展概况,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3.掌握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和近代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4.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表现及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金融发展的变化,理解国际贸易、金融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发展
(1)中国
①先秦时期:商朝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②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③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④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2)世界
(3)东西方贸易
①路线: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物品: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管理: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
④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3.影响
(1)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通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概况
①中国: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世界: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2)作用
①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1)世界
①两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2)中国
①先秦:《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②唐朝: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③宋朝: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④明清: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到了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1)世界
①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2)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知识点二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1.初步形成
(1)背景: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2)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掠夺。
②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扩大
(1)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
(2)条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
(3)途径: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们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3.最终形成
(1)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财富。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标志: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3.商品品种的增多
(1)原因: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2)表现
①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②来自东方的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香料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
③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殖民者掳掠黑人奴隶的场所,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
④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4.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1)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①形成:17世纪,英国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荷兰,并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②表现: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
(2)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新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知识点三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
(1)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①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②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
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2.社会主义国家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①1922年苏联成立,并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②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使得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随后的改革也陷入困境。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3.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奠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2)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3)开创道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2)成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3)存在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5.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1)特点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②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中国采取的措施
①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发展: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
(2)意义: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表现: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2)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布雷顿森林体系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1)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2)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3)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3.金融危机:现代国际金融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4.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早期国家的特征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三个高潮期。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很多史料记述了日用品的大宗交易情况,所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有家居用品、鞍辔弓箭、书画古玩、土产香药等。第三次高潮出现在明清两朝,两个朝代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都成为促进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希腊人经商的范围东及中亚,北抵今南俄草原,南达北非,西到大西洋,规模相当惊人。希腊参与商业活动的人,包括贵族、平民乃至奴隶等各种人,而不仅仅是外邦人或奴隶。希罗多德说,在希腊的每一个城邦内部都有一个市场,人们在那里从事商业买卖活动。一些城邦为了便于贸易的发展,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官员检查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度量衡是否准确等。
——摘编自晏绍祥《古典作家笔下的古代希腊商业》
材料三 自秦之后,中国进入了稳定的贱金属(铜)本位的商品货币制度时代。从秦至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价值须与重量成正比,持有货币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而到了唐朝,表示钱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之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的钱币,这说明货币的“政府信用性”或财政性日渐突出。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出现了一波又一波高峰,白银在货币流通中的地位上升,但特别的是,中国在银本位尚未确立的情况下,就开始建立了纸币制度。明清时期,由于受海外贸易顺差扩张的影响,白银流通量剧增,这使得政府无力继续排斥贵金属的流通,白银货币化趋势明显。
——摘编自薛畅《“由铜到纸”的内在逻辑
——论中国古代半信用半商品的财政货币制度的演化》
[研读分析]
(1)材料一是以总分方式展开的,第一句话是总说,后面是分说,分别阐释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三个高潮期及其发展特点。
(2)材料二可以分为四层,分别从希腊人的经商范围、商业从业人员、商业场所和城邦政策等方面描述了古代希腊商业发展的状况。
(3)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体系的演变特征:从商品货币制度时代到“政府信用性”货币时代再到纸币制度时代,最后进入白银货币化时代。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三个高潮期的特点。
特点:第一次,私商成为主体,商业都会众多。第二次,生活必需品占据主导;交易数量大;交易品种多;商品结构变化大。第三次,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南方出现许多专门化的商业市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商业发展的特点。
特点:经商范围广、规模大;参与商业活动的阶层众多;商业交易有固定的场所;城邦重视对商业贸易的管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
特点:货币制度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延续性;信用性的纸币制度具有早产性。
归纳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了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等)活跃。
(6)商业信贷发展:中国古代《周礼》中就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到了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7)商业契约发展: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新题验证]
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  )
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C
根据题干材料“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货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也无法判断海外贸易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没有发生明显的社会转型,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否稳定,排除D项。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资本输出、掠夺性的国际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摘编自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
材料二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摘编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促进与捍卫世界贸易多数领域的自由化方面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关税的不断削减,使世界贸易在20世纪50—60年代保持年均大约8%的增长率,超过了同期世界生产的增长。从法律角度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国际贸易法历史上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多边协定,它用法律形式提供了一整套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其确立的众多原则被世界贸易组织所继承与发展。
——摘编自余敏友《论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研读分析]
(1)材料一从商品交换、殖民掠夺、交通通信技术条件等方面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世界商品贸易的交流与发展情况。
(3)材料三是总分结构。第一层是总括,概括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第二层和第三层从世界贸易、贸易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等角度阐释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历史意义。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途径:国际贸易、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特点,并分析此特点形成的历史条件。
特点:以欧洲为中心;欧洲掠夺海外原材料的同时,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
历史条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殖民扩张及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并分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作用:削减关税和减少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奠定基础;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增长。
关系: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
归纳概括1.多角度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残酷剥削和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在全球的传播,突破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关系
(1)继承性
①产生原因:世界贸易的新发展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内在缺陷是世界贸易组织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基本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原则如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都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的。
③基本目标: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把推动贸易自由化作为目标。
(2)差异性
①地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临时的多边贸易协定,而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
②约束力:《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成员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而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协议对成员具有强制约束力。
③执行力:《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争端解决没有规定时间表,而世界贸易组织对争端解决程序规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因而使其执行力和效率大大提高。
[新题验证]
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一航线的开辟(  )
A.使印度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B.提高了亚洲的经济地位
C.源于中国对外来商品的需求 D.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D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东亚、东南亚卷入世界市场,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这一时期亚洲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排除B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意味着外来商品在当时的中国尚未有巨大市场,排除C项。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2020天津卷,9)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意图: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为依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进行工业化建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所以我国“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建设不断推进,故A项正确;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B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城乡差别显著缩小是我国经济建设推进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
[典题实战]
1.(2021浙江1月选考,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A
题干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说明北宋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故选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草市”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只是提及汴京相国寺的庙会盛况,不涉及商人的地位如何,排除D项。
2.(2021湖南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年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1910年 85 162.4
1913年 100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年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历程: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对其进行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增加贸易壁垒。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
原因: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推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