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十五单元
历 史
第41讲 医疗与公共卫生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3.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备考指导
1.了解古代疫病流行及防治的主要史实以及中国古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作用;了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意义
2.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主要内容,认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历史上的疫病
1.概念: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疫情
(1)天花: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鼠疫: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3.危害: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1)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暴发严重的鼠疫,造成包括雅典将军伯里克利在内的一半以上军民的死亡,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3)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 死亡。
(4)17世纪暴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5)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死亡人口在2000 万人以上。
4.防疫
(1)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
①古罗马非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的防疫措施: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2)建立救治机构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3)近代医学的进步,有效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
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二、中医药的成就
1.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晚期,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沸散”及“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唐朝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4.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接受。
5.数量巨大的中药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其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的发展
(1)成就: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表现
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②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③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西医传入中国
(1)过程
①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②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③西医院校也建立起来。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2)影响
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体系构成: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2.表现
(1)西方国家
①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②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①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工作。
②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③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中国的卫生事业基本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古代疫病防治及中医学的发展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的防疫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的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迅速,形势惨重。
——摘编自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
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中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等相互联系,组成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此外,中医还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提醒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摘编自李麟《中医文化常识》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政府防疫措施的重点以及应对疫情的态度。
(2)材料二反映了中医的医疗原则,体现了防重于治的辩证观、才德兼备的职业观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等。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特点:政府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防疫重点主要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观点。
观点: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防重于治的辩证观;关爱生命和健康的人本观(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才德兼备的职业观;求真务实精神。
归纳概括中医的发展历程
(1)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2)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制了健身方法“五禽戏”。
(4)唐朝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和自己的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被人尊称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5)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6)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新题验证]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B
根据题干材料“‘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医者医德的重要性,故选B项。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材料 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摘编自鳟鱼《我的欢乐日》
[研读分析]
材料概述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以自愿为主的特点。
[探究运用]
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社会原因。
特点:颁布了《济贫法》,并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实行个人自愿原则,缺乏政府通盘考虑的保障制度(如养老金制度)。社会原因:自由市场意识浓厚,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主张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认为经济危机往往通过市场能自行解决。
归纳概括近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临床医学的建立与发展:法国大革命以后,医院从既照料病人,又收容乞丐、孤儿、老弱者等社会不幸者的慈善机构,逐渐转变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中心。法国通过立法,建立起新型的以医院为核心的医学教育体系和医院服务体系,从而逐步形成了以病理解剖为基础、以物理诊断为特征的医院临床医学。
(2)预防医学的建立与发展:18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骤增,随之而来的是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的恶化、流行病的蔓延等一系列问题,各国政府开始把兴办公共设施、建设城市供水排水系统、改善街道住宅、注重劳动卫生和实行防疫措施等提上议事日程,推动了现代预防医学的建立。
(3)公共卫生学的建立与发展:18世纪,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学成为预防医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关注学校卫生问题,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并对一些病症进行预防和诊治。
(4)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发展:为贫穷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早期大部分由教会负责。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医疗卫生保健制度逐渐建立,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新题验证]
“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政策。”这说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遏制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D.展示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根据题干材料“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2016天津卷,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 实践效果怎样
意图:本题以明清时期中医理论的发展为依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论来源”是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根据题干材料“创立了温病学说”回答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根据题干材料“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可知实践效果是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参考答案: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典题实战]
(2020海南卷,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
时间 名称 备注
1979年 《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管理的文件。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
1981年 《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 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
《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 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
时间 名称 备注
1984年 《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 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
1988年 《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 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权利关系
——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
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举措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
措施: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双轨制。
特点:仿效国企改革(或政府主导,立法保障,内容详尽、广泛,注重民生,逐渐完善)。
背景: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②简政放权,按经济活动规律办事等举措出台;③公立医院存在需要改革的问题。考点规范练41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选择题
1.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2.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等。下列关于明朝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效果不显著
B.重点是灾后赈济救助
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
D.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3.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古巴比伦王国、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中医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C.西药阿司匹林源于中医
D.中医药需要现代科学验证
4.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朝“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的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5.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留下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如果我能严格遵守上面誓言,请求神祇让我的生命与医术得到无上光荣。”这说明当时( )
A.神灵崇拜盛行
B.医生职业要求较高
C.宗教意识觉醒
D.人文精神影响医学
6.(2022山东青岛模拟)1910年东北暴发鼠疫,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仅用四个月就扑灭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这反映了( )
A.当时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B.防治疫病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普及
C.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重视防疫工作
D.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
7.(2022山东淄博模拟)14世纪中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大流行,有位作家描述道:“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了,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在这种情况下,享乐主义开始抬头。”这场大瘟疫 ( )
A.摧毁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B.推动理性主义思潮兴起
C.使民众获得了人身自由
D.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8.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专科医生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服务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医疗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产物——乡村医生,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据此推知( )
A.乡村医生为当时农村医疗解燃眉之急
B.医疗问题是当时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C.乡村医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D.当时我国农村医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10.1965年,某项科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该科技成果是( )
A.断肢再植手术 B.针刺麻醉
C.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D.试管婴儿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至20世纪初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格致微妙,尽为实用……则尤中土医工所未逮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撼荡,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以来未有之奇变也”。
——摘编自计沙《未来医学思维》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项目 概况
医学 著作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等
中医 学堂 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 研究 1904年中国医学研究会成立;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1931年中央国医馆成立,规定“以采用科学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医药 改良 仿效西法,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据丘祥兴《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的
理论与实践》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以来未有之奇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传统医学的应对措施。
考点规范练41 医疗与公共卫生
1.C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疫病发生的次数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当时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完全开发,相对而言疫病发生频率较低;北方经济繁荣,人口密度大,疫病发生的次数较多,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B 题干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朝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派发小额救济钱物等”表明明朝政府应对疫病以灾后赈济为主,故B项正确;明朝应对疫病的措施取得一定成效,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理学主张,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人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排除D项。
3.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医只是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说明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故选B项;根据题干材料“古巴比伦王国、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可知,中医并不是长期领先欧洲医学,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的是欧洲科学家,与中医无关,C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而不是中医药需要现代科学验证,D项错误。
4.C 题干材料表明医学理论的进步是“传染病流行”的社会现实推动的,故选C项;A、B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未超出汉朝‘伤寒论’的范围”不符,故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5.D 根据誓言中“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可知希波克拉底注重医学为人服务,认识到人的价值,说明当时人文精神影响医学,故选D项;题干材料的侧重点是人而不是神,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对医生的职业要求较高,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文精神,而不是宗教意识,排除C项。
6.D 题干信息反映了由于清政府采用科学的防疫方法并设立各种机构救治染疫者,仅用四个月就扑灭了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说明政府治理能力较强,所以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故选D项;题干信息仅提到针对1910年东北爆发的鼠疫清政府采取的临时性救治措施,不能据此得出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排除A项;题干信息只提到清政府任用伍连德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疫病防治,并未提到科学理念的普及,排除B项;中国很早就有政府对防疫工作重视的记载,不能说从清朝末年才开始重视防疫工作,排除C项。
7.D 根据题干材料“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可知这场大瘟疫冲击了神父和执法官员的权威,也就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故选D项;题干材料主要述及大瘟疫对教会的冲击,并没有述及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并且“摧毁”一词的表达过于夸大,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的“享乐主义开始抬头”与“理性主义”内容不一致,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述及大瘟疫对教会的冲击,并没有述及对“人身自由”的影响,并且“使民众获得了人身自由”这一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8.A 本题结合时空观念考查英国医疗资源社会化大生产趋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医疗资源显著增多,社会对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医务人员要维持生存,也须面对更广的群体,故A项符合题意。
9.A 根据题干材料“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可知乡村医生在当时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对于解决农村医疗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均错误,排除。
10.C 由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65年”“人工合成蛋白质”,可以判断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故选C项。
11.参考答案 (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的科技文化对传统的“中学”形成冲击;外国传教士将西方医学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西医学并存的局面,传统医学面临严峻挑战。
(2)应对措施:近代以来,传统医学提出中西汇通的思想并著书立说;中医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的优点;开办中医学堂,培养中医人才;创办学会并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改造传统医药理论和方法;仿效西医药物方法改良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