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5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5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08:23

文档简介

考点规范练45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国和西亚、中亚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朝政府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19世纪,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从根本上说明丝绸之路上(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3.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给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  )
A.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
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彰显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
4.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不但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而且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5.新航路开辟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被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B.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6.新航路开辟前,欧洲对外贸易主要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贩运东方的奢侈品;新航路开辟后,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一转变(  )
A.预示着工业资本的崛起
B.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C.使商人获得贸易主导权
D.推动了蒸汽动力的普及
7.(2022山东济宁模拟)《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记载:“(1889年的福州)工匠不能替他的工人谋得职业,这些工人在过去茶叶上市时,总是忙于装修茶箱和茶盒的……现在只有一半人是运茶所必要的……这些人成为目前可能发生的骚乱的根源。”这一现象(  )
A.促使传统经济模式开始解体
B.说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C.反映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下降
D.推动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8.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人奴隶大量种植,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这主要是因为(  )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9.下表为1740—1800年英国工业产值及出口额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  )
年份 英国工业产值 出口额
1740年 2420万英镑 630万英镑
1770年 3690万英镑 1120万英镑
1800年 6820万英镑 2350万英镑
A.英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
D.英国工业水平居于世界一流
10.(2022山东邹城模拟)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上层社会。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人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B.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C.英国本土茶叶种植的扩大
D.饮茶文化的引入和推广
11. 19世纪后期,英国的银行家们更关注世界范围的投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投资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1865—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这一状况(  )
A.缩减了英国的海外市场
B.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
C.削弱了英国的竞争对手
D.制约了英国的技术更新
二、非选择题
12.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泉州、番禺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批准,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中国凭借当时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一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内地为腹地,以中国澳门为中转港的明朝“海上丝银之路”。以中国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中国澳门—印度果阿—葡萄牙里斯本;中国澳门—日本长崎;中国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中国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摘编自戴建兵、王晓岚《中外货币
文化交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明朝“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相比的不同之处。“海上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朝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从茶道思想上看,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一些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北宋的开封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了相当水平的高度。
——摘编自王惠《惠言识礼》
材料二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就茶文化而言,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早在唐朝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饮茶需求。宋朝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等茶道的形成。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民族语言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摘编自《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宋朝茶文化“传承升华”的“文化元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及意义。
考点规范练45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C 根据题干材料“置使者校尉领护”,可知汉武帝在西域设专职官员,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正确。
2.C “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上商业贸易繁荣,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C 根据题干材料“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给当地的君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郑和下西洋增强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没有改变海禁政策,排除A项;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消耗了大量财富,并且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难以推动明朝经济走向繁荣,排除D项。
4.C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根据题干材料“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不但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而且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可知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中西交流主要依赖海上交通,排除B项;题干材料“俑的形象不但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不能说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D项。
5.C 根据题干材料“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被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可知贸易范围从地中海沿岸扩大到亚洲,香料数量增加,可见贸易范围和规模都有扩大,故选C项。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资本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而崛起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和“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故选B项;贸易方式的转变不能说明商人获得了贸易主导权,故排除C项;蒸汽动力的普及是在工业革命开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1889年福州茶叶工人的生存环境较恶劣,一半以上的工人难以就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经济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使得茶工面临困境,故选C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就已经开始解体,排除A项;根据茶工的困境不能判定列强的经济侵略,且此时的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B项;此时无产阶级尚处于萌芽状态,茶工的困境会对工人阶级产生打击而不能推动其力量壮大,排除D项。
8.B 根据题干材料“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大量种植……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洲际之间经济往来较多,甘蔗种植数量增多,由贵族奢侈品变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故选B项;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开始于工业革命,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经济发展会拉大贫富国家间的差距,排除D项。
9.A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随着英国工业产值的增长,其出口额也在不断增加,这说明其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故选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表格没有体现英国跟其他国家工业水平的对比,无法体现“世界一流”,排除D项。
10.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来以全球贸易为核心的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使全球商品贸易的规模逐渐扩大,从而导致茶叶在欧洲的市场供应不断增多,促进了茶叶在欧洲市场的推广,故选B项;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受到了严重的阶级剥削,工人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大幅提高,排除A项;英国茶叶主要来自对外贸易,排除C项;“此时饮茶仅局限于上层社会”说明饮茶文化在英国的存在先于茶叶的推广,排除D项。
11.D 19世纪后期,英国资金大量投往国外,银行家从中获取金融利润,这一状况没有缩减英国的海外市场,故A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故B项错误;19世纪后期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资金大量投往国外而不是用于更新本国的技术,导致英国逐渐落后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2.参考答案 (1)有利条件: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水平逐渐超越北方。
(2)不同之处: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入;中转贸易兴盛(中国澳门成为贸易的中转中心);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大循环形成。积极影响:促进了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西方文化传入,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13.参考答案 (1)元素:茶道精神的传承;市民文化的需求;宋朝理学的发展;儒、佛、道思想的相互渗透等。
(2)特点: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意义: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共41张PPT)
第十六单元
历 史
第45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课标要求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备考指导
1.了解古代商路开辟的概况及其对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影响,认识商路开辟、贸易发展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2.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形成的过程以及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概况,分析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影响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
1.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1)目的: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
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2)概况: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支线: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4.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之路,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1)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
(1)开辟: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2)繁荣:宋元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3)巅峰: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方面
(1)西传物品
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
(2)东传物品
①西汉引进大宛国的“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②隋唐时期,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③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④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朝起基本来自海路。
2.精神文化方面
(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2)祆教、 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中医药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新航路开辟后
(1)背景
①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②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2)影响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③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工业革命后
(1)背景: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结果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3.20世纪以来
(1)不利因素
①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有利因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3)结果:世界贸易突飞猛进。1950—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茶和茶文化的传播
(1)中国茶文化: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2)传播
①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②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3)结果: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2.服饰交流
(1)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2)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3)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4)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5)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技术
(1)钟表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2)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4.其他文化交流: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材料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唐朝以来,阿拉伯帝国崛起,他们占领中亚细亚以后,使丝绸之路为之阻隔。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中国沿海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从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能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到了宋朝,随着航海技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的安全性及运载量都有更大的提高,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
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研读分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以及重要意义。
[探究运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
原因:海上运输优势明显,安全性及运载量都有更大的提高;陆上丝绸之路遭到阻隔;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归纳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
(1)经济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2)文化影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传播了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3)历史影响: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具有深刻的启迪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题验证]
日本所藏中国宋朝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纱)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贸易繁荣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根据题干材料“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纱)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可知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故D项正确。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
材料一 尽管茶叶并非工业革命的诱因,但它在英国广受欢迎,成为商人逐利的猎物,“下午茶”更成为一种普遍习俗。茶叶的影响力通过英国在远东的商贸网络迅速扩散,当大英帝国的魔爪伸到包括诸如缅甸、锡兰、东非以及其他适于种茶的地区时,茶叶就变成了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与东方的贸易成就了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确立了近两个世纪以来英镑在全球经济中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摘编自[美]萨拉·罗斯《茶叶
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材料二 中国自16世纪末17世纪初起,就已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对中国茶叶的巨大需求进一步释放,国内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种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但由于没有定价权,茶叶生产的收益远不及中间商赚取的差价。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转而主要从印度进口茶叶,中国的茶叶外贸呈逐年衰减趋势。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
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茶叶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茶叶在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却变成了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探究运用]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英两国对外茶叶贸易的不同特点,并分析成因。
特点:英国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与殖民扩张结合;产销一体;长期暴利垄断。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利润低;受国际贸易影响大;逐渐衰减。
成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中国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关税自主权。
归纳概括国际贸易发展的五大历史阶段
(1)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之前的国际贸易
①贸易的主体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②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殖民掠夺。
③贸易的流向及商品:欧洲向美洲、非洲出口制成品,包括纺织品、家具、家庭用品;美洲向欧洲输出黄金、白银、烟草和甘蔗等;欧洲从亚洲进口的主要是丝织品、香料和茶叶等。
(2)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的国际贸易
①国际贸易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②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殖民地种植园生产的大宗产品,如蔗糖、咖啡等成为主要产品;棉纺织品是19世纪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机器设备在国际贸易中比重逐渐提升;农产品贸易大量增加。
③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发生了变化:英国是国际贸易的中心,到19世纪中期,美、德等国经济相继获得快速发展,开始与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展开竞争。
(3)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9世纪中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
①国际贸易总量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减缓。
②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中,矿产原料所占比重快速上升,食品和农业原料的比重下降。制成品中纺织品比重下降,金属产品的比重上升。
③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发生了变化。英国尽管在国际贸易中仍占第一的位置,但比重逐渐下降。欧洲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中心。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贸易(1914—1945年)
①贸易规模不断萎缩: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世界生产和贸易经历了衰退和萧条。
②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制成品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的贸易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初级产品中矿物产品和石油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
③国际贸易地理分布:美国地位迅速提升,欧洲地位下降。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①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②制成品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③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⑤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新题验证]
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世界贸易中的商品种类变化 B.世界贸易额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A
根据题干材料“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可知商品种类增多,商品贸易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2020课标全国Ⅱ,24(改编)〕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意图:本题以角抵艺术的影响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二是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角抵产生于巴渝地区,秦朝时期曾作为宫廷表演节目,汉武帝时期在长安举行角抵表演以愉悦群众和欢迎西域人。根据题干材料,秦朝统治者在宫中欣赏角抵表演说明角抵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汉武帝在长安举行大规模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并且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说明角抵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角抵是一种杂技艺术,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出其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汉武帝用角抵表演仅仅是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并未体现推动丝路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仅涉及角抵的类别,并未涉及其起源,故D项错误。
答案:B
[典题实战]
〔2017北京卷,41(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朝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