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第十六单元
历 史
第47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图示构建]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备考指导
1.了解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史实,分析它们对人类文化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2.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认识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方法;理解《世界遗产公约》通过的价值或意义
3.了解世界各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官学的发展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2)私学的发展
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3)作用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古代西方教育: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3.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
(1)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2)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3)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4)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4.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北京大学
①建立: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改名: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③发展: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其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2)清华大学
①建立: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②发展: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
(1)概况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②国家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④“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⑤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⑥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⑦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2)意义: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1.最早的书籍
(1)世界: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盛行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
2.造纸术与印刷术
3.印刷书的历史意义
(1)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2)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图书馆的成长
1.世界图书馆
(1)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收藏有约25 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该图书馆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2)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3)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2.中国图书馆
(1)古代藏书
①官家藏书: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明清两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2)近现代图书馆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②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世界的博物馆
(1)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近代博物馆
①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起来。
2.中国的博物馆
(1)最早出现
①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2)近代发展
①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②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
④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一级藏品8000余件。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②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③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
④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3.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
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知识点二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世界各国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1)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2)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2.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1)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2)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3)中国立法保护文物古迹
二、《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
(1)背景: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2)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3)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4)内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5)发展
①表现: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②意义: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2.中国与《世界遗产公约》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文明遗迹: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这里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3.中国
(1)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3)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372项。
(4)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早期国家的特征
材料一 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立岳麓书院。南宋张栻主教期间,在其所著的《岳麓书院记》中强调,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是“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书院经常举办讲会,主讲教师欢迎别人质疑问难,师生相互切磋交流,外地士子也可来听。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1194年,朱熹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1507年,王守仁来岳麓讲学。乾隆时期山长(校长)王文清制订学规18条,其中10条讲如何做人,8条讲如何做学问,压轴的一条即为“疑误定要力争”。书院景色优美,处处体现着于山水自然之间体悟“斯文”之道的智慧。
——摘编自宋明昌《“八大书院”是传统文化的名片》
材料二 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绌阅展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
——[明]胡应麟《经籍会通》
[研读分析]
(1)材料一阐述了岳麓书院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反映了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办学方式、学规院规的制订等。
(2)材料二反映了印刷书籍演变的阶段历程和原因。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岳麓书院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用:有利于学术争鸣;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为后世的学校教育提供借鉴。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古代书籍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过程:从竹简到手抄卷轴,而后发展为印刷书册。
原因:竹简沉重,手抄简便;卷轴不便翻阅、收集和整理;印刷书册易于成书,成本较低,便于收藏保存。
归纳概括1.书院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②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③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④师生关系融洽。
(2)意义
①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范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弥补了官学的不足。
②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 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在办学管理领域书院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2.印刷术及印刷书的影响
(1)印刷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促使中国文化、科技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②促进了中国先进思想的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2)印刷术对欧洲思想和社会的影响:①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②有利于欧洲民族文学的建立和发展。③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兴国家。④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印刷书的发明,改变了人类文化和信息的传播方式,在人类文化传承、信息传播史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题验证]
罗仲辉在《印刷史话》中指出,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等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行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翻刻印刷”指的是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呈现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C
根据题干材料“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行之前争相编印”,可知印刷行业呈现商业化、市场化倾向,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印刷方式,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其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行之前争相编印”表明书坊不由朝廷控制,排除D项。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文化遗产的保存
材料一 第四条 本公约缔约国均承认,保证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材料二 2002年,故宫开始实施一项庞大的维修计划,所有的修复技术都要严格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研读分析]
(1)材料一表明有关国家为保护文化遗产要担当起国家的责任,要为保护文化遗产竭尽所能。
(2)材料二表明为了保护历史遗产,北京市政府在维修故宫时采用传统工艺,为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将高压电线的铺设改在了地下。
[探究运用]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各缔约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有关国家必须为此“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在必要时即本国力不能及之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世界遗产的保护应以本国为主,国际援助为辅。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两个实例分别侧重体现了哪一保护原则。
原则:故宫的修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这侧重体现了真实性;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这保护了颐和园周围环境的完整性。
归纳概括1.《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主要内容
①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利用国际援助和进行国际合作。
②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和经费的援助。
(2)意义
①号召世界各国协力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为世界遗产的认定和保护确定了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
③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1)真实性: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
(2)完整性
①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
②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总之,就是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作任何的改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反对滥加假古董,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
[新题验证]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后人。因此,我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应( )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D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对于世界文化遗产要适度开发,充分保护,不要进行报复性修复,故D项正确;全力开发推向市场显然不符合适度开发原则,故A项错误;世界文化遗产也不能封闭保存,这样就失去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故B项错误;充分利用说法错误,应该是适度利用,故 C 项错误。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 (2020浙江7月选考,4)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意图:本题以布达拉宫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二是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解析:碉楼建筑是藏族建筑的特色,藻井、斗拱形式则是汉族建筑的特点,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D
[典题实战]
(2020江苏卷,24)1989年希腊的奥林匹亚遗址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在古代奥林匹亚曾召开奥林匹克竞技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宙斯神崇拜是希腊地区的重要信仰。古希腊人为纪念宙斯在奥林匹亚建造了规模巨大的神庙。该神庙很早就被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神庙内原有宙斯神像,是希腊古典时期著名雕刻家菲迪亚斯的作品,骨架为木质,外覆黄金和象牙。该雕像于公元475年毁于大火。在现存宙斯神庙遗址的东、西山墙有精美的浮雕。在东山墙所有浮雕都是静止的,力量呈现平衡;在西山墙冲突的力量已经爆发,好似正经历一场肉搏战。古希腊人在这里举行祭祀宙斯的庆典,同时举行盛大的体育竞技会(古奥运会)。这一竞技活动是古希腊各城邦之间广泛交流的盛会,虽未能将各邦国统一成
一个大希腊,但具有凝聚全体希腊人的作用。目前在奥林匹亚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留下的一些运动设施,有运动场、训练场和摔跤学校等。
——摘编自傅朝卿《西洋建筑发展史话》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奥林匹亚遗址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理由:奥林匹亚是古希腊宗教崇拜的中心;在古代世界有重要地位;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艺术水平高;古今奥运会有传承关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奥运会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
影响:现代奥运会是在恢复古奥运会的基础上兴起;现代奥运会在奥林匹亚遗址采集火种;展示综合性运动会的竞技样式;体现各国参与的合作精神;倡导奥林匹克运动的和平理念。考点规范练47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佛山模拟)西汉文翁在任蜀守期间,建立蜀郡学宫,为郡学子弟免除徭役,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郡县官吏。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朝廷诏令天下郡国全部仿照蜀郡建立官学,中国地方官学制度就此确立。这表明( )
A.蜀郡教育模式受到中央重视
B.蜀文化成为地方文化的楷模
C.中央政府的思想控制逐步强化
D.蜀文化对全国各地影响深远
2.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官办译书局,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为例,所翻译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占80%,社会科学类书籍仅占20%。翻译著作的差异性表明( )
A.“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芽
B.洋务运动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
C.摆脱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侧重学习西方的实用性技术
3.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B.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C.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D.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4.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据此可知,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如此”的原因是( )
A.造纸术的革新 B.印刷术的发展
C.手抄人数的增多 D.科举取士的需要
5.在亚述巴尼拔王的藏书室里,堆满了刻有亚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大约有25 000块,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下列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该藏书室是古文明遗址中规模最宏大的图书馆
B.亚述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
C.当时世界上已经出现泥活字印刷技术
D.泥版文书的出现推动了印刷书的出现
6.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污染和破坏了自然环境,也破坏和毁灭了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 )
A.保护自然环境
B.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
C.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D.保护世界遗产,联合国责任重大
7.(2022山东邹城模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下表,这一做法( )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
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
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C.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8.从午门到神武门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轴线上,采取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照使用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的等级安排建筑的体量和空间。这表明明清故宫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B.强调宏伟高大,气势磅礴
C.强调皇权至上的威仪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气势
D.强调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9.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他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上述材料说明( )
A.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
D.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2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将建设博物馆的大任交到申克尔的肩上。
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国家文化意愿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博物馆1825年开始施工,1830年落成,是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被称为“皇家博物馆”。因收藏猛增,“皇家博物馆”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家博物馆”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科学艺术之圣所”。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该馆1855年完工,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
——摘编自何晓昕、罗隽《时光之魅》等
(1)根据材料,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对普鲁士建立和发展博物馆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考点规范练47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A 汉武帝诏令全国仿效蜀郡建立官学,说明蜀郡教育模式受到中央重视,故A项符合题意;汉朝时期蜀郡并未得到充分开发,文化水平远低于中原地区,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学制度的确立,无法得出中央政府的思想控制逐步强化,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蜀郡的教育模式被各地学习,而不是蜀文化,D项不符合题意。
2.D 根据题干材料“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为例,所翻译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占80%”,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侧重学习西方的实用性科技,故选D项。
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批新兴工业的产生,而这些新兴工业无论是从管理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需要大量掌握工科知识的人才,从而推动了大学教育方向的转变,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4.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书籍逐渐“多且易致”,故B项正确,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造纸术和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D两项。
5.A 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图书馆,收藏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该图书馆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故选A项。
6.B 题干材料表明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背景之一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遗迹的破坏,可见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是既要保护自然环境,也要保护历史文化,故选 B项。
7.B 题干表格中的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记忆遗产都是我国具有民族性的特有文化成果,所以这些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故选B项;文化成果不存在领先与落后问题,不同的文化都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成果,排除A项;文化遗产的存在本身具有客观性,不需要证明和提升,排除C项;我国多项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结果,与政府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8.C 明清时期是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建筑物必须服从皇权至上这个主题,故选C项;A、B、D三项都是特征之一,但都不是最突出的特征,故排除。
9.D 题干材料说明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所保护的遗产具有普世性(人类共同性、全球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运用全球其他领域的资源,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在参与全球化问题的治理,这体现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从理念到操作都具有全球性,故 D 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0.参考答案 (1)特点:地理位置重要,周围分别是代表君权、军威和神权的建筑;由皇帝主持修建;建筑体现浓厚的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和元素;皇家藏品面向大众展出;馆藏物品丰富。
(2)评析:启蒙运动在欧洲扩展,自由和平等思想得到传播,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成为大势所趋,“皇家博物馆”的建立顺应了这一趋势;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新博物馆的建成,推动了艺术和科学的进一步传播;在德意志统一前后,建设“国家画廊”以保存本民族文化,有利于提升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有助于巩固德意志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