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这主要反映出李白 ( )
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
B.认为秦的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
C.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
D.认为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与该记载有关的是( )
A.修筑直道
B.征服越族地区
C.平西南夷
D.修筑长城
3.(2022湖北武汉二模)秦权、秦量分别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B.颁布律令维护长治久安
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
4.秦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的税收收入与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5.下图是四川省彭州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迎谒图》。画面右侧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向右奔走,是出行者的前驱。左侧三人是迎谒者,中者衣冠整饬,持笏躬身迎候,另外两名椎髻者,持笏跪拜。据此可以研究汉代 ( )
A.礼乐制度的实施范围
B.儒学教育的普及情况
C.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
D.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
6.西汉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用。该建议的高明之处在于( )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有利于削弱宰相权力
C.彻底瓦解了地方势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坐牛车;至汉武帝初年,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移居中原地区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8.(2022辽宁沈阳三模)汉朝主管马厩、马苑的官僚“太仆”位列九卿之中,政府明确鼓励私人养马。《汉书》记载,通过关市贸易输入的马匹数量巨大,汉景帝针对马匹输出规定“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汉朝的马政措施旨在( )
A.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
B.应对边疆危机以巩固统治
C.密切内地与边疆商业往来
D.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9.(2021广东卷,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10.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意在( )
A.发展优化儒家思想体系
B.化解人事与天道的矛盾
C.借鉴道家、阴阳家的优势
D.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11.汉武帝时期,汉赋不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这说明,当时汉赋( )
A.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B.旨在宣扬儒家民本思想
C.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D.实现了各种文体的结合
12.下图中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
A.纪传体通史史书
B.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C.民间诗歌总集
D.药物学专著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摘编自高丽娟、王川《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
——摘编自高丽娟、王川《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怎样的发展趋势 其原因是什么
(2)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考点规范练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1.C 根据题干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李白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李白对秦始皇的赞叹而非不满,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绩,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D项错误。
2.A 根据题干材料“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可判断是秦朝修筑直道,故选A项;越族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B项错误;西南夷在中国西南地区,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C项错误;修筑长城是防御措施,D项错误。
3.C 根据材料“秦权、秦量分别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可知秦朝的秦权和秦量分布广,说明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力度大,措施得力,故选C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秦权、秦量属于统一度量衡的实物,排除A项;秦朝短命而亡,并未长治久安,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属于交通方面,但材料强调秦权、秦量出土范围广,排除D项。
4.B 根据题干材料“宗庙祭祀”“宫殿警卫”“专供皇室的税收收入与官府手工业”“宫门警卫”“宫廷用马”“皇族、宗族事务”,可知九卿的主要职责是服务皇室,体现了君权至上,故选B项。
5.C 根据题干材料“左侧三人是迎谒者,中者衣冠整饬,持笏躬身迎候,另外两名椎髻者,持笏跪拜”可知,同样是迎接,五人姿态有站有跪,可见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对应的礼仪不同,等级鲜明,故选C项;《迎谒图》反映的只是一个迎接的场面,无法得知礼乐制度的实施范围,排除A项;“持笏躬身迎候”“持笏跪拜”说明他们所代表的是贵族官僚,而不是普通大众,无法体现儒学教育的普及情况,排除B项;根据《迎谒图》无法判断这些人是中央官吏还是地方官吏,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排除D项。
6.D 根据题干材料“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可知该建议是“推恩令”,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有利于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推恩令”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A、B两项错误;“推恩令”不能彻底瓦解地方势力,C项错误。
7.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至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故A项正确。
8.B 根据题干材料“政府明确鼓励私人养马”“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扰汉朝,且匈奴民族为游牧民族,以骑兵见长,汉朝的马政措施旨在应对边疆危机以巩固统治, 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提及政府重视耕牛、铁犁、水利等信息,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边疆的商业往来,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D项。
9.B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中枢权力的转移。根据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到魏晋时期原属宰相的中央权力转移到了尚书台,这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说明相权转移,故选B项;相权的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与“地方权力削弱”无关,排除C项;权力转移到尚书台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除D项。
10.D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新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故选D项。
11.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赋不仅有“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汉赋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C项正确。
1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13.参考答案 (1)发展趋势: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与加强。
(2)评价:秦朝的“焚书坑儒”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的尊崇儒术措施虽也有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但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4.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的理论,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示例二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述: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进行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中央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共48张PPT)
第一单元
历 史
第2讲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备考指导
1.了解秦统一全国的概况,理解秦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政治制度创新的影响
2.了解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汉武帝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等举措,认识汉武帝开拓疆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
3.了解秦朝、两汉时期农民起义的状况,分析秦朝灭亡和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
一、背景
1.客观条件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秦国强盛
(1)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3)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过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三、巩固统治的措施
1.确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2.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3.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4.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四、秦朝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五、秦朝建立的意义
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二 秦朝的暴政
一、徭役繁重: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
二、刑法严苛: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三、焚书坑儒
1.概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焚书坑儒”。
2.影响: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四、秦二世统治残暴: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知识点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一、起义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
二、秦朝灭亡: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三、楚汉战争
1.性质: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2.结果:刘邦击败项羽。
问题释疑1.秦朝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在本质上的不同
秦朝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下的官僚政治,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奴隶制度下的贵族政治。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重要意义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影响。
(3)灵渠等古代工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知识点四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文景之治”
1.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三、西汉初年的政治统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郡县与分封并行制: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3.“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概念阐释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时期盛于西汉时期,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方面,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黄老之学在汉初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促进了“文景之治”的出现。
问题思考如何看待“文景之治”等封建社会的盛世现象
看待:(1)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2)“文景之治”时期,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出击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封建盛世是相对而言的,当时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匈奴袭扰及地主剥削农民等问题依然存在。
知识点五 西汉的强盛
一、政治措施
二、经济政策
三、思想控制
1.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四、开拓疆域
1.北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
(1)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2)经过: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3)意义: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4.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问题释疑董仲舒的新儒学受到汉武帝推崇的原因
(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需要新的学说来巩固统治。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汉武帝通过思想统一来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知识点六 东汉的兴衰
一、王莽政权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灭亡
(1)原因:王莽的改革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
(2)灭亡: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二、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三、“光武中兴”
1.背景:东汉建立后,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措施
(1)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重视儒学。
3.影响: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四、“党锢之祸”
1.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2.过程: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五、黄巾起义
1.背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的信徒发动起义,起义军被官兵各个击破,最终失败。
3.影响
(1)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2)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知识点七 两汉的文化
一、史学成就
1.《史记》
(1)内容: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
(2)地位: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文学成就
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三、科技成就
1.医学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 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材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徐天麟《西汉会要》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富商大贾等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
(2)材料二主要论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工商业政策。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说明其变化的实质。
变化:汉武帝将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等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抑商政策的特点,概括其主要目的及表现。
特点: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商业和商人的势力。
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等。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等。
归纳概括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级别较低的官吏和侍从人员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
②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
③实行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④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2)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3)思想方面:尊崇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方面: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新题验证]
(2022山东烟台三模)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朝“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朝“博士”的设置( )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成帝纪》
博士“取学通行修,博识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旧仪》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需要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适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纳了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自此以后,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题干表格“(董)仲舒通《五经》……善属文”“明于古今”“博识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体现了汉朝“博士”的学识与修养,据此可知,汉朝“博士”的设置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需要,故选D项;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不是呈现“思想多元化”局面,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遭遇挑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题干表格仅是述及汉朝“博士”的学识与修养,并没有述及汉朝“博士”的设置使得文学艺术大发展,排除C项。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 (2020山东卷,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意图:本题以西汉中期前后山东东部地区鱼盐等商业活动的变化为依托,一是考查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二是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析:题干材料对比了西汉中期前后山东东部地区的商业发展,结论是西汉中期后商业活动步入低谷。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特别是西汉中期实行了盐铁官营的政策,强化了经济控制,民间商人活动受到制约,故B项正确;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定会导致山东东部地区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故A项错误;丝路贸易的开通有利于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故C项错误;儒家义利观是指先义后利,并非反对发展商业,故D项错误。
答案:B
[典题实战]
1.(2022山东卷,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C
本题考查秦汉相马术的发展与军事的关系。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发展,但小农经济使用铁犁牛耕,材料强调的是“相马”之术,故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都无法得出秦汉时期相马术的发展是为了商业交往,故B项错误;在中国古代,马是重要的军事装备,且秦汉北部边疆受少数民族威胁,战事较多,防御边疆需要大量马匹,故C项正确;相马术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2.(2022广东卷,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D
本题考查汉代地方管理。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由中央任命的国相掌握,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由中央任命,且东汉末年割据的军阀主要是州牧,排除B项;“封国大权操于国相”是地方现象,外戚干政属于中央出现的现象,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3.(2022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 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A
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农本思想。根据材料“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可知汉武帝通过选官制度、币制改革、抑制商人、盐铁专卖制度等增加财政收入,却单单不增加农业赋税,这说明汉武帝重视农业和农民,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A项正确;汉武帝不是汉初的皇帝,此举并不是为了服务于汉初的战事,排除B项;汉武帝在农业之外征收了大量赋税,不能体现藏富于民,排除C项;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危机,排除D项。
4.(2021山东卷,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C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职官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所以其出发点应该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之一是精简行政机构,除此之外还有缩减职官俸禄和职权范围,所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其出发点,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职官俸禄都是由王国支付的,与中央财政无关,排除B项;题干表格体现的是对王国职官的调整,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而不是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
5.(2021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B
本题考查汉初君权的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迎立刘恒为帝的原因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项。刘恒不是嫡长子,排除A项;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