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12:37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二单元
历 史
第4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课标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备考指导
1.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唐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及作用。了解赋税制度的变革,认识唐朝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的情况并认识其影响
3.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响,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二、科举制
1.发展概况
2.意义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问题释疑全面认识古代的科举制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特点
(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2)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3)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概念阐释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较多。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所简化。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一、魏晋时期:租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二、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三、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4.内容
(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5.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问题释疑认识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赋税制度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是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关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如下图:
知识点四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二、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三、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四、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五、反佛教斗争
1.背景
(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2)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概况
(1)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2)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六、复兴儒学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概况: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知识点五 文学艺术
一、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
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
2.唐朝
(1)特点: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概况: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二、艺术
1.书法
2.绘画
3.石窟
问题释疑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4)科技成就突出。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六 科技
知识点七 中外文化交流
一、佛教东传
1.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西行取经
(1)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2)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3.影响: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3.影响: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三、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问题释疑唐朝对外交流出现盛况的原因
(1)政治:唐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
(2)经济:经济繁荣。
(3)文化:文化发达,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政策。
(4)交通:交通便利,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 汉朝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研读分析]
材料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表明唐朝宰相由首长制演变成委员制,第二层表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各机构分工明确,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探究运用]
根据材料回答,唐朝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起到了什么作用
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
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归纳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新题验证]
(2022山东枣庄三模)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另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一调整(  )
A.旨在提高门下省的地位
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
C.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
C
根据题干材料“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另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可知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项正确;A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这一调整与决策的科学民主无关,排除B项;当时宰相仍然有权力,排除D项。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隋唐的科举制
材料一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唐朝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
(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作者认为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其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究运用]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特点。
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分科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和出身,皆可参加。
(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直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
归纳概括1.科举制度的利弊
(1)利: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子弟进入政权,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士族
把持朝政的局面;选拔官吏从此以文化知识水平为客观依据,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2)弊: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脱离实际,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新题验证]
唐朝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官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选官方式有察举制的痕迹 B.科举考试中腐败现象较严重
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 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
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士子的自荐和官员的推荐都继承了察举制的某些运作方式,这说明当时选官方式有察举制的痕迹,故A项正确;“行卷”“公荐”都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不属于腐败现象,故B项错误;“行卷”“公荐”不属于科举考试,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是考试成绩,比较客观,故D项错误。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 (2018课标全国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意图:本题通过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析:从题干材料来看,武则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的数量,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她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加强自身的统治,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以及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并不能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典题实战]
1.(2022湖南卷,3)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A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经历了反复,到唐太宗时期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这说明该制度已经无法维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体现了世家大族的没落,A项正确;仅根据九品中正制的存废不能说明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最终被废除体现了世家大族的没落,门阀观念削弱,排除C项;唐太宗时期九品中正制再度被废除,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C
本题考查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题意,可知唐玄宗时期集中安置分封的宗室诸王,不再允许诸王坐镇地方,这就大大降低了诸王对皇权的威胁,从而凸显了专制集权,C项正确;封王不属于藩镇,排除A项;将诸王集中安置在京城明显不是强化分封体制,而且唐代不再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对诸王进行集中安置并没有破坏血缘关系,因此没有动摇宗法制度,排除D项。
3.(2022全国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B
本题考查唐代书法。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体现的是颜真卿楷书正气威严、气势雄浑等特点,故B项正确;小篆盛行于秦汉,排除A项;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是楷书、行书的共同点,但“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强调的是楷书气势雄浑,不是行书虚玄灵动的特征,排除C项;草书以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为特征,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考点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担任宰相一职的更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创立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2.(2021天津卷,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
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
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
3.(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4.(2020山东卷,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5.据统计,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 914 705户,人口为52 919 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 933 174户,人口为16 990 386人。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
B.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经济
C.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D.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
6.唐中期出现了“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7.《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产生
B.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道、佛“三教并行”成为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8.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9.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唐朝时期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讲述了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
10.(2020天津卷,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11.(2022河北秦皇岛三模)据《明皇杂录》记载,每年唐玄宗生日时,朝廷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倾杯乐》的乐曲中,舞马翩翩起舞,“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安史之乱后,舞马衔杯祝寿这种宫廷娱乐形式便销声匿迹了。1970年,舞马衔杯纹银壶在西安市何家村出土,该银壶上的舞马形象(见上图)表现的正是舞马曲终衔杯祝寿的生动情景。由此可见,该银壶 (  )
A.见证了唐朝历史的盛衰
B.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C.体现了唐朝尚武的风气
D.证实了相关史书记载的真实性
12.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说明唐朝(  )
A.对外交往活跃
B.国力强盛,居世界首位
C.版图地跨整个亚洲
D.只与亚洲国家往来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血缘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把持着各级政权,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分明的世官制。两汉时期,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很不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 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朝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至于在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人们可以看到,通过西域传来的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朝的影响是既深且远的。但是唐朝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
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等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唐朝的相关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
至隋唐的文化
1.C 根据题干材料“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看重门第和家世,故C项正确。
2.A 根据材料,可知唐武宗顺承汉、魏的制度,命令关系到礼法的事情,主管司署需向尚书省申报,尚书省再下达给礼部的官员讨论,以寻求治理的办法,故选A项;材料强调顺承前制,没有体现改制创新,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央决策,与“削弱藩镇”无关,排除C项;皇帝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丧失”说法错误,排除D项。
3.A 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由于西晋的占田制和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的规定,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这就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政府通过授田增加了自耕农数量。所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备君主顾问”“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朝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选D项;根据材料“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朝翰林学士参与朝政决策,并非“逐渐控制了决策权”,排除A项;宋朝重文轻武,文官地位日益提高,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总称,与材料“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不符,排除C项。
5.A 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数减少,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政府的在籍户口因战乱和割据而大幅减少,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以增加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
6.B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此,在杨炎的主持下,政府推行两税法,故选B项;租庸调制是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唐朝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已很难再维持下去,排除A项;募役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也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
7.C “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是道教思想的体现,“忠心不二”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斗战胜佛”是佛教思想的体现,这反映了“三教并行”的思潮,故C项正确。
8.C 题干材料中的石窟属于佛教建筑,石窟的修造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无关,排除D项。
9.D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父母恩重经》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渐趋本土化,没有体现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0.C 根据材料可知“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而《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记载了这一现象,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排除A项;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据《明皇杂录》记载……舞马翩翩起舞……舞马衔杯纹银壶在西安市何家村出土,该银壶上的舞马形象”,可知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符合史学研究的二重证据法,该银壶证实了相关史书记载的真实性,故选D项;该银壶反映的是舞马活动,无法说明其见证了唐朝的盛衰,排除A项;该银壶反映的是舞马活动,与北方游牧民族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舞马衔杯祝寿这种宫廷娱乐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舞马是一种娱乐活动,不能说明唐朝尚武,排除C项。
12.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唐朝与亚洲、非洲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故A项正确。
13.参考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官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荐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
(2)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分科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积极意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
14.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唐朝文明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儒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中亚、西亚、南亚的文明成果,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结合的产物;歌舞剧《霓裳羽衣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民众的生活。
示例二
论题:唐朝文明是保守的。
阐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税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唐朝的兼收并蓄,是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差异中求统一,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主要是服务于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