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兼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兼爱》是新入选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一篇文言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认知墨子浅显通俗的文风,接受写作中追求丰富多样的美学风格,从文章中涵养自身精神品质,增强对自身思辨的锻炼。
2. 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增强古文学习能力。
3. 辩证看待墨家思想的发展与消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思维发展与品质: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理解各派论证方法,领悟其精妙之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了解先秦诸子各家思想文化,探索其对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增强古文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
辩证看待墨家思想的发展与消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为什么墨家从“显学”变为“隐学”“绝学”
(1)墨家的言语方式——过于功利
《墨子》大多以日常生活为说理语境,言语直白,程式化明显,形式单一,虽然通俗易懂,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层层追问,形成严密的逻辑论证,但在书面表达上显得过于繁琐。有学者指出:“过于通俗性缺失的是历史的底蕴和厚重感,以及在时间流传的长度张力上显得弹性不足,越来越远离高雅和审美而被人离弃。”
(2)墨家的思想缺陷——空想停滞
墨家在逐一反驳儒家不足的同时,自身理论却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过于注重实践使墨家失去了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理论矛盾的必要时间,“非攻”的军事斗争又失去了大量的人才储备。等待墨家的只能是消亡的命运。墨学在发展中逐渐失去了思想的独立性与包容性。针对儒家的偏差而提出的纠正措施,由于时代的限制及空想性而缺乏可行性。当儒家思想通过孟子等人的不断完善,自身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弥补后,墨家失去了攻击的对象,墨家后期理论创新也就停滞。
(3)统治阶级的选择——儒家思想
在秦汉相交时期,墨家其实已经日渐衰弱,而墨子的影响也日渐减少。墨家思想的精神时时在思想层面瓦解着血缘宗法制度,威胁着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这是已经实现全国一统的皇权所无法容忍的,墨家组织的被铲除也就成为必然。墨家对底层知识分子的呼吁,其实是与其国家的政治思想相悖的。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使墨家更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同时也使儒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学士们纷纷学习的热潮。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后,在发展中不断吸引来自墨、道、法乃至后来的佛教思想,在传承过程中,思想体系不断扩大,思想内容逐渐精细化,理论体系中的内在矛盾逐渐消除。
【课后小结】
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混乱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在本文中提出了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的观点,即兼爱,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亲疏远近,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这样天下才能和谐,富足。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墨子的“兼爱”思想,因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所以自战国起直至持续时间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一直未被统治者接纳。那么,现在我们重读《墨子》,其“兼爱”思想是否有现实意义?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亮点:把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典型的事例恰当地运用于教学中。
不足:学生与学生的差异较大。一些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基础不好,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
教学建议: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应考虑更多的可能影响教学的因素,逐步优化教学环境,创造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