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魔法师的弟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童话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教科书试用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神奇的童话”中的一首欣赏曲目。是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笛卡斯创作于1897年。乐曲以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为题材。《魔法师的弟子》全曲分为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分。序奏部速度较慢,9/8拍。由小提琴和单簧管先后奏出两个动机,描写了魔法师轻声咕哝,诵念咒语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由谐谑曲组成的主体部分,诙谐、跳跃的主题,生动的描绘了扫帚拎水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魔法师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态。在这一部分里,拎水的主题不断的展开、升华,气氛越来越热烈,使人仿佛看到没有学会解除魔法咒语的弟子在滔滔不绝的流水面前,手足无措的慌张神情。 结束部分由铜管奏出的号角性的音调,表示魔法师回来了。于是,乐曲又恢复到平静。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趋向成熟,他们的感知理解水平更加丰富,对抽象事物思考也会增加,但在想象力上或许有所减弱。它们在表达上与小学中低段有很大的差别,他们更希望在小范围内讨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该在语言上有所改变,能够一种成人或对话的直接提问。这些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对于课外的、不常接触的音乐也很排斥。为了让学生能一步一步的学习、了解、补充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文化内涵,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和精彩着内容选段,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中学习。
3.课时学习目标 1.欣赏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哼唱并记住“扫帚拎水”的主题,并根据这段主题旋律创编表演,知道节奏、速度、力度与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 2.通过聆听对比等方法体验、分析、理解音乐形象,整体感受音乐情绪。 3.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感受感受与体验音乐的魅力,在音乐欣赏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积极的生活态度。
4.课堂评价任务 1.记忆主题旋律。检验目标1 评价标准:音准节奏准确、能说出节奏、速度、力度与情绪变化的关系。 2.聆听乐曲。检验目标2、3 评价标准:听出乐曲的段落,说出各个段落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5.本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任务教师活动 1.请同学们感受视频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2.今天我们就用音乐来讲述一个魔法师的故事。学生活动 念咒语、施魔法 他是一位魔法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知教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任务1简介作曲者和作品故事情节。 2.欣赏序奏,在这段乐曲中你能听出哪些乐器,营造了怎样的音乐氛围? 3请生用beng音演唱“扫帚拎水”的音乐主题 4.欣赏主题音乐部分,感受这段主题的主奏乐器? 5.他每次出现时速度、力度、节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6.欣赏结尾,感受主奏乐器和他表现的音乐形象 7.简介交响诗 8.介绍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 9.完整欣赏米老鼠版的《魔法师的弟子》并谈体会 10创编表演扫帚拎水音乐主题 11.评价 12.你能感受到什么道理?1.体验、感受 2.小提琴和单簧管先后奏出,表现了魔法师轻声嘀咕、诵念咒语的神秘氛围。 3.先随琴演唱,再清唱熟悉主题旋律 4.每次听到扫帚拎水主题时可抬手轻打节奏体会旋律并听出大管,体会其音色特点。 5.体会音乐要素的变化 6.欣赏体会铜管乐器奏出的紧张的氛围和老魔法师的归来。 7.初识交响诗 8.回顾他们在音乐作品中表现的音乐形象 9.完整欣赏体验 10.展示表现 11.评价表演 12.自由畅谈交代背景为后面欣赏感受音乐形象和想象音乐场景做铺垫。 熟悉体验主题旋律,使后面的欣赏更清晰。 培养学生感悟鉴赏能力 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作品的情绪、音乐形象的推动。 巩固、深化,让学生带着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来完整欣赏。 学生通过听动画来自由体验学习音乐 沟通合作和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环节三:拓展延伸…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任务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欣赏这部作品 搜集相关演奏乐器的材料。课后自主深入体验乐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6.板书设计 魔 法 师 的 (交响诗 迪卡斯) 序曲 魔法师施法 小提琴 单簧管 谐谑曲 命令扫帚拎水 大管 出现危机 ,扫帚复活 小号 长号 圆号 结尾 魔法师回来了 大镲
7.作业设计 和同伴讲讲交响诗的故事。
8.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