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8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棉纺织业在明朝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明朝政府对经济的重视
D.明朝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明清时期苏州农村有许多规模大、影响深的庙会,如立春行春会、赛猛将军(驱蝗神)会、东岳生日会、城隍解粮会等。这些庙会活动是( )
A.农耕文明的生动再现
B.雇佣关系在农村的反映
C.江南市镇兴起的标志
D.政府推崇儒家思想的产物
3.(2022湖北武汉二模)明朝时期的江南地区,一批以技艺起家、通过文化消费逐利并渗透到上层社会中的儒匠产生,他们成为沟通士商交往的桥梁,如设计天安门城楼的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科举取士制度走向衰落
C.封建统治秩序受到冲击
D.经世致用观念逐渐兴起
4.(2022湖北武汉三模)从明朝天顺四年(1460)开始,朝廷不断下令额外增造丝织品,这远远超出官营丝织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织染局不得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措( )
A.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
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
C.刺激了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其专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 000台。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 )
A.超过官营手工业
B.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C.专业化特征明显
D.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6.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朝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让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7.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 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官商勾结,贿赂成风
B.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
C.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D.封建官府促进商业发展
8.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
A.走向成熟的轨迹
B.天下私有的本质
C.因循反复的特点
D.集权体制的根源
9.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对此年画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
A.“三教合流”影响了民俗
B.西汉初年已初见端倪
C.极大程度上扼杀了人性
D.受明清时期儒学变革的影响
10.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差异,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11.(2022山东烟台三模)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逐步普及,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 )
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
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
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
12.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 )
A.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亦称市集、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朝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洛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包头纱之用”。在17 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
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重点
探讨江南地区的城镇发展》
材料二 朱棣重视阁臣个人素质,阁臣的进退完全取决于明成祖朱棣对他们能力的认同。他后来设立了制敕房、诰敕房等机构,完善内阁制度。明宣宗时,以票拟批答的方式处理政务,加强了内阁的权力。但由于权力制衡的需要,明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
——摘编自田维佳《明代内阁的发展
演变与皇权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朝内阁的发展状况。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明朝后期社会变迁的新态势。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1909)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统计概表
(单位:学堂/个;学生/人)
类别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宣统元年(1909)
各省 专门 学堂 74 84 104
学生 12639 16590 18639
实业 学堂 137 189 254
学生 8693 13616 16649
师范 学堂 541 581 415
学生 36091 33072 28572
普通 学堂 35045 41590 51877
学生 949320 1214964 1561674
合计 学堂 35797 42444 52650
学生 1013571 1284965 1626720
京师 学堂 206 252 261
学生 11417 15774 12921
全国 学堂 36003 42696 52911
学生 1024988 1300739 1639641
——摘编自张海荣《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
与“学部三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末社会有哪些重要的史料价值。
考点规范练8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A 根据题干材料“雇佣劳动”“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可知这是新的经营方式出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A 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地区有很多以祈求丰收、驱虫避灾等为主题的庙会,说明这些庙会活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再现,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地区的庙会情况,未涉及市镇情况,排除C项;题干材料只是客观陈述明清时期苏州农村的多样庙会,没有体现政府推崇儒家思想,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如设计天安门的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可知明朝对能工巧匠的重用反映出经世致用观念逐渐兴起,故选D项;明朝仍然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实行科举取士,排除B项;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秩序开始受到冲击,排除C项。
4.D 明朝中后期,各地织染局在官营丝织作坊不能完成朝廷增造丝织品任务时,通过中间包揽人,向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措扩大了市场,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A项,排除;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各地织染局向本地的民间机户“加工定货”,并不能刺激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排除C项。
5.C 题干材料仅涉及苏州民间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其专业者不啻万家”说明苏州丝织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B、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6.D 根据题干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王学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这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反对封建伦理纲常,排除A项;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属于欧洲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排除C项。
7.C 根据题干材料“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的言论主要是针对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8.B 根据题干材料“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可知黄宗羲认为古代政治制度都是满足统治者私心,不是以国家、百姓利益为主,故选B 项;题干材料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不能体现出传统政治走向成熟的轨迹,排除A项;题干材料列举了秦、汉、宋的不同制度,体现不出因循反复的特点,排除C项;题干材料“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体现的是传统政治制度维护君主私利,而不是揭示集权体制的根源,排除D项。
9.A 题干材料中的观世音、关羽和赵公明分别代表佛教、儒家和道教,三人在年画中出现在一个画面上说明受到了“三教合流”的影响,故选A项;“三教合流”是隋唐时期开始出现的,排除B项;C项与题干年画无关,排除;明清之际变革儒学、思想活跃的局面并没有影响到社会大众生活,排除D项。
10.B 1644年的欧洲已经诞生了近代科技,而中国科技仍然属于传统科技,故A项错误;明朝末年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的同时还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东学西传并未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故C项错误;当时传入中国的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不是西方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11.A 根据题干材料“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族长需要政府委任”,可知明清时期政府对地方家族有较强的控制力,这反映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增强,故选A项;根据题干材料“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逐步普及”,可知家族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增强,反映出宗法社会的强化,而不是“消解”,排除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重塑儒家伦理道德,排除C项;题干材料述及了“礼(朱熹《家礼》)”,但是并没有述及“法”,排除D项。
12.C
13.参考答案 (1)特点:处于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
(2)发展状况:内阁制度趋向完善;内阁权力扩大,但受司礼监牵制。新态势: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4.参考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来自清末学部的统计 作为官方的统计资料,对研究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材料 内容 各省专门、实业、普通三类新式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师范类学堂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在减少 可用于研究清末各省新式学堂教育发展的状况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材料对清末的学堂和学生数量进行统计,可用于研究清末地方教育和京师教育的发展结构,清政府新政的推行成效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趋势的变化,也可用来研究当时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
1907—1909年京师学堂数增加,1909年学生数减少 可用于研究清末北京教育的发展状况
全国学堂和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可用于研究清末教育的发展结构和状况,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共37张PPT)
第四单元
历 史
第8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备考指导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认识其影响及局限性
2.概述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了解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掌握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主要成就,认识明清时期西方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农业的发展
1.新农作物品种的输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多种经营的发展: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二、手工业的进步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三、商业的繁荣
1.商品经济的繁荣: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人群体的形成: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3.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四、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
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王守仁。
2.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3.思想主张: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4.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概念阐释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的主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理学走向人间,没读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这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
二、李贽的思想
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三、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2)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还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知识点三 小说与戏曲
一、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二、表现
1.小说
2.戏曲
问题释疑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的原因
(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文化作品进一步通俗化,这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3)小说体裁,在经历了唐朝传奇、宋元话本这一发展历程后,到明清时期已经成熟。
(4)印刷术的进步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知识点四 科技
一、科技著作
二、西学东渐
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
3.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4.贡献
(1)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1 明清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买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分类”。
——摘编自伍袁萃《林居漫录》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进行多种经营;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
(2)材料二表明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的新气象。
新气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归纳概括1.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物种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加;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影响: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专业化农业区出现,促进了地方市场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城市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
(3)商品流通活跃,经济联系加强,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之间商品交流空前繁荣,联系加强。
(4)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经济政策上转向闭关自守。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进程。
[新题验证]
芜湖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A
根据题干材料“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知在布匹生产加工环节,松江以纺织成品为主,芜湖以浆染为主,体现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故A项正确。
[材料解读]
能力依托点2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材料一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之不得所者哉 ……夫栽培倾复,天必因材,而况于人乎 强弱众寡,其材定矣。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
——[明]李贽《道古录》
材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清]顾炎武《日知录》
[研读分析]
(1)材料一中“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强调了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强者弱之归”“众者寡之附”表明李贽把“强凌弱,众并寡”看作是天理,承认自由竞争。
(2)材料二中“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
(3)材料三中“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君主“独治”。
[探究运用]
(1)根据材料一,说明李贽如何看待“人性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之间的关系”。
关系:提倡个性自由发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 李贽认为这种自由竞争是天道之常,肯定自由竞争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思想的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共治”,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归纳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新题验证]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这种奢侈型工商业“皆不切于民用”;而“兴民利、厚财源”的新型工商业,常使“千万财用流转无穷”。这一思想( )
A.对重农抑商政策完全否定
B.对所有的工商业一概反对
C.符合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
题干材料中黄宗羲对“奢侈型工商业”持反对态度,而对“新型工商业”则持支持和肯定的态度,因为它是“兴民利、厚财源”的,发展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商业,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材料中黄宗羲对“奢侈型工商业”是反对的,因此并没有完全否定抑商政策,也没有提到重农的信息,排除A项;黄宗羲对“新型工商业”是鼓励和支持的,所以“一概反对”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黄宗羲对“新型工商业”是鼓励和支持的,这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是相背离的,排除C项。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剖析]
【例题】 (2019课标全国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意图:本题以明朝中后期区域贸易的发展为依托,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山东东昌府这一棉花产区与江南棉布生产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其反映的是农业种植和手工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地区经济优势及发展水平的差异,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涉及的运河运输在隋朝时就已经出现,不属于交通方式的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的调整与改变,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
[典题实战]
1.(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D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后期江南地区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富豪往往喜好兴建园林,这是江南地区市镇工商业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的传统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并没有被颠覆,排除A项;世俗化审美趣味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不是在明朝初现,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22广东卷,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A
本题考查清代广州对外贸易。清代广州出口国内其他地区所产瓷器,同时广州本地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体现出广州当时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及这些瓷器产自民窑还是官窑,无法确定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业作坊,故排除B项;聘请欧洲画师是为了迎合欧洲市场的需求,不能说明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故排除C项;题干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且“明显削弱”与清代前期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3.(2021山东卷,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D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画本和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这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需要,所以这是书籍出版业商品化程度加深的体现,故选D项;题干材料只提到了画本这一知识传播的载体,并没有与其他载体相比较,无法得出画本是主要载体的结论,排除A项;明中叶之后,以理学和心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仅提到了画本的流行,这是市民阶层的需要,没有提到社会审美旨趣的阶层分化,排除C项。
4.(2021广东卷,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根据材料“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这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项;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推进社会流动,排除B项;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项;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的限定,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