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破碎。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分区。据此完成1~2题。
1.划分图示区域的主要地理要素是( )
A.降水 B.植被
C.地貌 D.热量
2.图示区域( )
A.具有一定的面积
B.具有明确的边界
C.各区域形状规则
D.区域间过渡不明显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B.积温的多少
C.年降水量的多少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4.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
C.区域之间无差异性
D.区域之间无任何联系
读福建省方言分布图,完成5~6题。
5.方言的形成体现的区域特性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6.福建省方言种类繁多,彼此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福建省文化发达,语言发展较快,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②福建省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交往 ③福建省经济比较发达,需要多种语言交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下图是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为题材所创作的画卷,据此完成7~8题。
7.画中美景最可能出现在( )
A.东北平原
B.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宁夏平原
8.有关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B.该区域的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C.该区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豆和玉米
D.该区域的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到三熟
9.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干湿状况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省级行政区年降水量由 向 递减,我们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四个干湿地区按照区域性质属于 区域。
(2)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为 、 、 。这体现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 。
(3)C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荒漠广布。这体现了区域的 特性。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2山东潍坊高二期末)1958年,崇明岛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永隆沙、兴隆沙两岛属江苏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永隆沙、兴隆沙两岛与崇明岛合为一体,其后崇明岛(下图)分属江苏省和上海市管辖。崇明岛形成至今,虽然“身体”在不断“长大”,但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据此完成10~11题。
10.造成崇明岛行政隶属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联合开发 ②泥沙淤积 ③长江三角洲一体化 ④行政区划的调整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崇明岛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受长江阻隔,交通运输不便
B.岛屿面积小,开发价值小
C.以渔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D.地势低平,洪涝灾害多发
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饮食文化,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下图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景观一致
C.无具体自然标志
D.圈内地理差异显著
13.国界外的虚线表示( )
A.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
B.现实中无该圈饮食文化地域
C.形成与该圈不同的饮食文化
D.饮食文化传播受行政区的限制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界线所划分的区域属于( )
A.自然区域 B.行政区域
C.经济区域 D.军事区域
15.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物,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完成16~18题。
16.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17.该地可能位于( )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18.图2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的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19.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合作学习小组的研究案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研究课题
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
研究思路
阶段Ⅰ:通过读图,认识不同尺度的区域,确定研究区域。
阶段Ⅱ:收集图文资料,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特征。
阶段Ⅲ:研究该区域的优势、不足,扬长避短,发展优势经济。
研究结论
阶段Ⅱ研究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万古荒原,油气蕴藏。
阶段Ⅲ研究成果:……
(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请在图中阴影区域选择适当位置填写该研究区域的名称,并写出它属于什么区域。
(2)请你推断该地理合作学习小组得出阶段Ⅱ研究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
(3)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阶段Ⅲ研究成果。
参考答案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1~2.1.C 2.A 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图示区域划分为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沟谷平原区、风沙区、高原沟壑区,根据内部区域的名称判断,划分图示区域的主要地理要素是地貌。第2题,图示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具有一定的面积;图示区域为自然区,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过渡性,因此一般不具有明确的边界,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图示区域中各区域形状不规则;图示区域各地貌区域间地貌变化具有过渡性,没有明显的边界,因此过渡性明显。
3~4.3.A 4.B 第3题,图示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积温的多少是划分温度带的指标;干湿地区的划分是由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的;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不是划分干湿地区的指标。第4题,自然区界线一般具有过渡性,行政区的界线一般是明确的;区域是一个整体,内部具有整体性;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这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5~6.5.B 6.A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福建省方言种类多样,有闽南区、闽北区等多种方言类型,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第6题,福建省多丘陵、山地,人口的区域流动相对困难,各地区之间相对独立,语言接触较少,于是形成了许多方言可以相对独立发展的环境;福建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①②正确。
7~8.7.C 8.D 第7题,“小桥流水人家”反映了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景观,结合选项分析,画中美景最可能出现在长江三角洲。第8题,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棉花和油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到三熟。
9.解析 第(1)题,该省级行政区由东向西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干湿地区是按照自然地理要素划分的,属于自然区域。第(2)题,A处距海洋近,降水多,为温带森林;B处降水少,为温带草原;C处地处内陆,距海洋远,降水最少,为荒漠草原。这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第(3)题,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性。
答案 (1)东 西 自然
(2)森林 草原 荒漠草原 差异性
(3)整体性
10~11.10.B 11.A 第10题,由材料信息“1958年,崇明岛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永隆沙、兴隆沙两岛属江苏省”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永隆沙、兴隆沙两岛与崇明岛合为一体,其后崇明岛(下图)分属江苏省和上海市管辖”可知,由于河口流速减缓,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在此堆积,使崇明岛面积不断增大,加之行政区划的调整,造成崇明岛行政隶属变化,②④正确,B正确;崇明岛行政隶属变化与联合开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关系不大,①③错误。第1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崇明岛“身体”不断“长大”是因为河口流速减缓,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在此堆积,但由于受长江阻隔,交通运输不便,导致崇明岛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A正确。
12~13.12.C 13.A 第12题,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是依据不同地方人的口味划分,有划分指标依据;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圈,与自然景观不一致;划分指标属于人文因素,无具体自然标志;圈内地理差异不明显。C正确。第13题,国界外的虚线表示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该文化圈不仅分布在国内,A正确;现实中相邻国家有该圈饮食文化地域,形成与该圈相同的饮食文化,B、C错误;饮食文化传播不受政区的限制,D错误。
14~15.14.B 15.D 第14题,图例表明,图中界线为县级界,图中界线所划分的区域应属于行政区域。第15题,图中县级界的两侧河流向两边分流,应为分水岭,在地形上应为山脊或山脉;县级界为行政区界线,行政区界线一般是明确的。
16~18.16.A 17.A 18.B 第16题,地坑院是当地居民根据地理环境建造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但不是当地环境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坑院修建的原因;这种建筑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第17题,由该民居特点可知,该地可能位于黄土高原。第18题,结合上题可知,当地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中,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
19.解析 第(1)题,由阶段Ⅱ研究成果可知该区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省级行政区。第(2)题,由阶段Ⅱ研究成果可知,必须使用的地图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第(3)题,阶段Ⅲ研究成果应该是该区域地理条件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发展优势经济。
答案 (1)填图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属于省级行政区。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
(3)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条件好,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油气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基地;淡水资源短缺,荒漠化严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荒漠化。第一章测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太行山脉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和河南4省(市),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千米。“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脉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现今“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昔日的军事关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据此完成1~3题。
1.太行山脉作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 )
①具有明确性特征 ②具有过渡性特征 ③大体与我国冬季0 ℃等温线分布一致 ④属于自然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太行八陉”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说明区域的边界( )
A.先以屏障功能为主,后向联系功能转变
B.先以联系功能为主,后向屏障功能转变
C.只具有屏障功能,阻抑区域相互渗透
D.只具有联系功能,促进区域相互联系
3.“太行八陉”的变迁可以促进山脉东西两侧( )
A.自然地理特征趋于相似
B.风俗习惯日益接近
C.农业地域类型趋于相同
D.人口密度日益接近
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大陆的自然区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它们分别为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温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下图为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图。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七个一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指标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候
C.行政区划 D.地质
5.图示一级自然区对应正确的是( )
A.②—Ⅰ B.③—Ⅴ C.③—Ⅵ D.⑤—Ⅲ
6.在④地区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 ( )
A.地震 B.冻土
C.泥石流 D.地面塌陷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体育文化,在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运动普及率及体育竞技水平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南方人适宜技巧性项目,北方人适宜速度力量型项目,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心肺功能强,适宜田径项目。下图为我国不同体育文化区划分图,下表为我国历届奥运会游泳等项目金牌分布表(1984—2004年)。读图表,完成7~8题。
我国历届奥运会游泳等项目金牌分布表(1984—2004年)
项目 游泳 跳水 举重 体操 田径
①地区 5枚 18枚 1枚 9枚 1枚
②地区 1枚 2枚 5枚 2枚 4枚
总计 6枚 20枚 6枚 11枚 5枚
7.关于表中①②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为环渤海体育区
B.①地区为东南沿海体育区
C.②地区为长江中游体育区
D.②地区为西南云贵高原体育区
8.关于图中各体育文化区优势项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东南沿海体育区在游泳、跳水、体操等项目上占优势 ②西南云贵高原体育区在中长跑等运动项目上占优势 ③东北体育区在武术、滑雪、溜冰等项目上占优势 ④西北体育区在摔跤、射箭、骑马等项目上占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我国某区域1976年与2021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区域的区域要素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
A.农业人口比重
B.农业产值比重
C.农产品商品率
D.耕地面积
10.下列区域要素中,与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关联性较低的是( )
A.地形
B.气候
C.城镇化进程
D.生态修复
读甲、乙两区域联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连续性
12.造成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两区域的人口分布差异
D.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差异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是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典型代表,下图为我国创业板公司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区域中,创业板公司数量最少的是( )
A.辽中南地区 B.京津唐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14.与华北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创业板公司数量更多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丰富 B.人才充足
C.市场广阔 D.交通便利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某年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15~16题。
15.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16.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二、综合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会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核五圈四带”空间发展格局。
(1)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4分)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试分析其原因。(4分)
(3)在“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中任选其一,说明其发展方向。(4分)
1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①②两区域地理位置和等高线分布。①区域东南侧全年干热,沙漠广布,但沙漠边缘有喜温湿的棕榈分布;西北部花木繁茂,风景如画。②区域范围内景观差异则不明显。
(1)比较①②两区域地理位置的异同。(4分)
(2)分析①②两区域内部地理景观差异程度不同的原因。(6分)
(3)说明①区域沙漠边缘有喜温湿的棕榈分布的原因。(4分)
19.(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1为中南半岛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图1中乙、丙两地的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图1
图2
(1)简述甲地区稠密的河网所发挥的主要作用。(4分)
(2)比较乙、丙两地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3)图示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 (5分)
20.(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中国四大茶区分布。
材料二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我国茶产业面临下列困境:从生产环节看,我国茶叶平均亩产55.8千克,约为印度的40%;从加工环节看,我国精深加工的茶叶比例仅占6%,50%以上的出口茶产品都是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偏低;从销售和品牌建设看,90%以上的茶企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全国百强茶企销售额仅占全国茶叶销售总额的12%,而英国的茶品牌每年有230亿人民币的产值,相当于我国整个茶产业(7万余家茶厂)全年产值的76%。(数据为2017年统计数据)
(1)印度茶叶的单产高于我国,请从自然方面分析其原因。(3分)
(2)指出与西南茶区相比,江南茶区发展茶叶生产的条件。(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发展茶产业可向英国借鉴的经验。(4分)
参考答案
第一章测评
1~3.1.D 2.A 3.B 第1题,区域具有一定的边界,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而自然区域的边界是过渡性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自然区域。所以①错误,②正确。1月0℃等温线与秦岭—淮河线基本一致,③错误。自然区域是自然形成的,④正确。第2题,据材料可知,“太行八陉”原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现今“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说明“太行八陉”由原来的屏障功能,变成后来的联系功能,故选A。第3题,自然地理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是在长期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不会因公路、铁路的出现而改变,A错误;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太行山脉东西两侧人们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交流越来越多,因此风俗习惯会日益接近,B正确;农业地域类型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C错误;人口会由经济欠发达的太行山脉西部流向东部,D错误。
4~6.4.B 5.C 6.B 第4题,据材料可知,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此自然区划分的主要指标不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区划,A、C排除;据材料中一级自然区的名称可判断,主要是根据各自然区的气候条件来划分的,B正确、D错误。第5题,据图可知,②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应与Ⅲ对应,A错误;③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应与Ⅵ对应,B错误、C正确;⑤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应与Ⅴ对应,D错误。第6题,据图可知,④对应Ⅰ,即北部多年冻土区,因此修建公路时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冻土。
7~8.7.B 8.C 第7题,读表可知,表中①地区获得金牌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跳水和体操这类技巧性项目中,应为南方地区,②地区的优势项目主要为举重和田径项目,应在我国北方地区和高原地区。第8题,由材料可知,东南沿海体育区的人们适宜技巧性项目,在游泳、跳水、体操等项目上占优势;西南云贵高原体育区的人们长期生活在高原上,心肺功能好,在中长跑等运动项目上占优势;西北体育区力量型人才多,在摔跤、射箭、骑马等项目上占优势。①②④正确。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冰雪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适宜发展滑雪、溜冰等项目,但是在武术项目上优势不大,③错误。
9~10.9.C 10.B 第9题,据图可知,该区域1976—2021年城镇化进程较快,农业类型由单一种植业转变为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农业产值比重下降,耕地面积减少,但农产品商品率提高。第10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2021年在荒山发展了畜牧业和林果业,这是从地形的角度因地制宜的结果,同时有利于生态修复。另外,城镇化进程也会使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11~12.11.C 12.A 第11题,由图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技术和产品等,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区域之间具有开放性。第12题,一般情况下,地理环境越优越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两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差异影响。
13~14.13.A 14.B 第13题,据图可知,四个选项中,创业板公司数量最少的区域是辽中南地区。第14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才集聚,人才较华北地区更充足。与华北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矿产缺乏;市场优势不明显;两地交通都很便利,差异不大。
15~16.15.C 16.A 第15题,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稻谷生产区,但图中显示目前该地区稻谷供需结余为负值,即供给小于需求;“已不再”表明原来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但现在已不是,而黄河下游一直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图中显示长江中游区和淮河下游区一直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第16题,黑龙江省稻谷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地广人稀;与黑龙江省相比,安徽省人口密集,农业劳动力丰富;黑龙江省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复种指数低;安徽省主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沛,淡水资源较黑龙江省丰富。
17.解析 第(1)题,城市群具有活力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交通、科技、城市群的支撑力及政策等方面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数量多,发展快,城市群的支撑力强;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好,科技发达;海陆空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利。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常规能源短缺;该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矿产资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第(3)题,区域的发展方向要立足于其优势资源的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明,即考虑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沿海发展带优势是海洋资源。依托海岸线,加强海港建设,促进江海联运;遏制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沿江发展带的优势是长江航运和流域内的资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港口建设,促进(南京以下河段)江海联运;推进合肥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答案 (1)城市群的支撑力强;政策支持;科技发达,海陆空交通便利。
(2)矿产资源、常规能源短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矿产资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
(3)沿海发展带:依托海岸线,加强海港建设,促进江海联运;遏制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
〔或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港口建设,促进(南京以下河段)江海联运;推进合肥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18.解析 第(1)题,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来分析。从图中可看出,两区域都位于北半球,属于亚热带,且两区域都临海。不同的是①位于大陆西岸,②位于大陆东岸。第(2)题,从图中看,①区域内有一高大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由材料“①区域东南侧全年干热,沙漠广布”可推测山脉东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炎热干燥,形成沙漠;由材料“西北部花木繁茂,风景如画”可推测,西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山脉阻挡了沙漠的扩展和西风的深入。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②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形高差小,且距海近,气候差异小,地理景观差异小。第(3)题,结合图中的纬线可看出,该地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①区域内有一高大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高山冰雪融水,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因此有喜温湿的棕榈分布。
答案 (1)同:都位于北半球,属于亚热带,临海。异:①位于大陆西岸,②位于大陆东岸。
(2)①区域内有一高大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山脉东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炎热干燥,形成沙漠;西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山地阻挡了沙漠的扩展和西风的深入。
②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形高差小;距海近,气候差异小,故地理景观差异小。(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3)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19.解析 第(1)题,甲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稠密的河网可起到分洪作用,以减轻洪水灾害;河网稠密有利于旱季灌溉;甲地区河网稠密,水运便利;甲地区河网稠密,有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第(2)题,根据图2可知,丙地降水量大于乙地。读图1,丙地位于沿海的山地迎风坡,来自海洋的西南湿润气流遇山地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乙地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第(3)题,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沿海平原交通便利,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和水稻种植业;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采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在山区可以发展林业;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出口加工业;利用热带风光、民族风情等发展旅游业。
答案 (1)该地区夏季降水量大,稠密的河网可起到分洪的作用,以减轻洪水灾害;旱季灌溉;水运便利;有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
(2)丙地降水量大于乙地。丙地位于沿海的山地迎风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山地的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乙地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
(3)沿海平原交通便利,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和水稻种植业;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采矿及矿产品加工业;山区发展林业;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出口加工业;利用热带风光、民族风情等发展旅游业。
20.解析 第(1)题,与我国相比,印度的纬度低,茶树的气候生长期长,因而单产高。第(2)题,与西南茶区相比,江南茶区发展茶叶生产的有利条件体现在技术、市场、交通方面;不利条件体现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生态环境方面。第(3)题,我国发展茶产业可向英国借鉴的经验主要从增强品牌意识、提高茶叶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 (1)印度茶区的纬度低于我国,热量条件更好,茶树的气候生长期更长。
(2)有利条件:技术发达,生产水平高;经济发达,市场广阔;交通发达,运输便利。不利条件:土地成本较高;劳动力成本较高;生态环境不如西南茶区。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增强品牌意识;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茶叶品质;开拓高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1~2题。
1.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界线的是( )
A.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 ℃等温线
C.太行山脉
D.大兴安岭
2.造成甲、乙两图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市场
结合长江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中下游逐月流量变化曲线图,完成3~4题。
3.下列描述能正确反映长江中下游气候及水文特征的是( )
A.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两个汛期
B.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夏汛冬枯
C.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流量夏秋多、冬春少
D.高寒气候;冬季断流
4.受流域自然背景的影响,长江的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是( )
A.上游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发展种植业
B.中游疏通河道,大力发展航运
C.下游兴建大坝,防洪、发电
D.采取梯级开发,实现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读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分布图,完成5~6题。
5.据图可知,山东省主体功能区的分布情况是 ( )
A.有三种主体功能区类型
B.山东半岛都是优化开发区域
C.鲁西南地区没有禁止开发区域
D.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6.下列主体功能区中不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的是 ( )
A.东部沿海农产品主产区
B.鲁西南农产品主产区
C.鲁中南山地生态经济区
D.胶东半岛的烟台和青岛
读我国甲、乙两个三角洲略图,完成7~8题。
7.从自然条件看,两地的差异是( )
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比乙矿产丰富
C.甲海洋比乙海洋广阔
D.甲比乙热量条件差
8.利用各自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两地都发展了 ( )
A.钢铁工业和造船业
B.甘蔗种植业
C.淡水养殖业
D.造纸业和化工工业
9.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杭州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所在地区图。
甲
乙
材料二 我国杭州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资料统计表。
城市 年均温/℃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均降水量/mm
杭州 16.2 28.6 3.8 1435
布宜诺斯艾利斯 16.6 23.3 10.8 970
(1)根据材料,比较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的不同点,并分析原因。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发展的有利气候条件。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源、土壤 B.劳动力、技术
C.气候、地形 D.市场、交通
11.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
A.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力高
C.水热资源丰富 D.人均耕地面积大
12.下列地区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
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
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于10月18日至20日在江苏省南通市举办。此次旅游节把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集中展示,让公众对长江沿线的自然风景资源、生态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唤起人们对长江大保护的关注。结合下图,完成13~14题。
13.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长江经济带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 )
A.长江巨大的内河航运
B.长江丰富廉价的水能
C.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D.长江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
14.生态安全关系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
①水土流失 ②洪涝灾害 ③凌汛 ④水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由于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呈现不同的特点。读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关于甲国与乙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相似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岛国
B.都无热带气候
C.气候比较湿润
D.都多火山、地震
16.下列关于甲国与乙国经济发展差异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国工业起步早,乙国工业起步晚
B.甲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乙国农业以渔业为主
C.甲国工业为“资源型”布局,乙国工业为“临海型”布局
D.甲国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乙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4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及部分主体功能区示意图。
(1)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经济带内有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功能区。试判断图中四个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2)说明设置甲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意义。
(3)评价长江“黄金水道”在实现交通更顺畅中的重要价值。
参考答案
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1~2.1.D 2.B 第1题,甲图反映的是东北地区的种植业景观,乙图反映的是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景观,这两种农业景观大致以大兴安岭为界线。第2题,东北地区的种植业处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处在半干旱地区,形成两者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的差异,因此造成甲、乙两图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气候。
3~4.3.C 4.D 第3题,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河流只有夏汛,冬季不会断流,故选C。第4题,长江上游地区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以开发水能资源为重点;中游地区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下游地区在整治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长江水能资源丰富,要采取梯级开发,对整个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故选D。
5~6.5.D 6.D 第5题,山东省有四种主体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呈点状分布在其他主体功能区内,不单独占据大面积的空间,A错;山东半岛部分地区是优化开发区域,B错;禁止开发区域呈点状分布于省内其他主体功能区中,鲁西南地区也有禁止开发区域,C错;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较大,占全省的一半以上,D对。故选D。第6题,限制开发区域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胶东半岛的青岛是城市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主要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烟台也主要属于优化开发区域。故选D。
7~8.7.D 8.C 第7题,从自然条件看,由于两地纬度不同,热量条件不同,图乙所示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因此热量条件较好。第8题,两地所在地区地势低平,降水多,因此都发展了淡水养殖业。
9.答案 (1)杭州最冷月均温比布宜诺斯艾利斯低,最热月均温比布宜诺斯艾利斯高,气温年较差大;杭州年均降水量比布宜诺斯艾利斯多。
原因:杭州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冬季受西北季风带来的冷空气影响强,气温更低;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湿润气流影响大,气温更高,降水更丰富。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季风影响小,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少;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甲:水稻种植业。有利气候条件:水热条件充足,雨热同期。
乙:大牧场放牧业。有利气候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10~12.10.C 11.C 12.A 第10题,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最大,因此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地形。第11题,与①区相比,③区纬度低,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第12题,②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较多,故应进行盐碱地改良,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③区(长江中游平原)冬季气温较高,不必发展大棚农业;④区(华南地区)应保护热带森林,发展特色林果业和旅游业;⑥区(西部地区)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超载,破坏生态环境。
13~14.13.A 14.C 第13题,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长,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被称为“黄金水道”。因此,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长江经济带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长江巨大的内河航运。故选A。第14题,长江各河段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水污染等。故选C。
15~16.15.D 16.B 第15题,读图可知,甲国为英国,乙国为日本。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火山、地震少;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第16题,英国气候条件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发达;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17.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禁止开发区域;乙位于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为限制开发区域;丙位于长沙及附近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丁为沪宁杭地区,为优化开发区域。第(2)题,甲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第(3)题,长江由于流域面积广,通航条件好,被称为“黄金水道”。其重要价值主要从长江水运的优点、长江水运需求量大、长江水运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系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甲为禁止开发区域;乙为限制开发区域;丙为重点开发区域;丁为优化开发区域。
(2)甲主体功能区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重要的水源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3)长江航线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长江流域资源丰富,农业发达,长江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运输需求量大;长江的众多支流也能通航,长江干支流航线能沟通内地和沿海。第一章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1~2题。
1.关于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B.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
C.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
2.从a到d( )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
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高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
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的农牧界线( )
A.相当于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
B.各自是一条明确的界线
C.与古长城位置关系密切
D.生态环境好,自然灾害少
4.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干
B.牧区养殖规模扩大
C.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
D.西北地区人口减少
读我国四大自然分区图,完成5~6题。
5.图中的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6.导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输出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不同
B.人口数量不同
C.文化习惯不同
D.经济水平不同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完成7~9题。
7.该流域新垦区( )
A.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8.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
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
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
9.从区域尺度来看,该区域属于( )
A.大尺度区域 B.中尺度区域
C.小尺度区域 D.以上都不对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图示区域地名中“河”“墚”“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11.图示甲、乙两地的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读图,完成12~13题。
12.①②两区域共同的自然特征是( )
A.南部均为平原地区
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C.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
D.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
13.下列有关①②两区域的人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自然增长率都较高
B.两区域南部均以电子工业为主
C.②区域北部为重要的粮棉产区
D.①区域城市群形成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区域内丰富的铁矿资源
甲、乙、丙、丁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14~16题。
14.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重
15.对甲所在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16.图中乙所在区域在区域开发中的功能定位是 ( )
A.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B.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D.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
读我国某流域部分河段图,完成17~18题。
17.该流域图示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
B.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导致降水时间变长
C.中下游地区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泄洪
D.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18.该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应为( )
A.实行梯级开发,实现全流域通航
B.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C.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河谷农业
D.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据此完成19~21题。
19.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0.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21.进入21世纪后,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下图为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图中数码代表的生态功能区所属的省级行政区( )
A.①位于青、藏之间
B.②跨陕、甘、宁、晋地区
C.③主体位于川、渝地区
D.④跨粤、桂、黔地区
23.国家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D.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这里是红色摇篮,这里是绿色家园,这里是古色厚土”“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等都是描写江西的诗歌。下图为江西省主体功能区示意图,将全省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镇化地区。结合图文材料,完成24~25题。
24.鄱阳湖在冬季成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流速慢,风速小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5.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镇化地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Ⅱ、Ⅲ、Ⅰ
C.Ⅲ、Ⅱ、Ⅰ D.Ⅰ、Ⅲ、Ⅱ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4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该总体方案。
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将着力构建产业、科技、贸易、人文、环保等多领域开放合作格局,着力创新中外合作体制机制,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管理服务更协调更高效的国际合作示范区,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
材料二 东北地区图。
(1)材料中呈现出的区域的含义是什么 “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体现了区域的什么特性
(2)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27.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甲、乙两图分别是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
甲
乙
(1)写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写出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点。
(3)比较两个三角洲的农业生产。
项 目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小麦
油料作物
耕地类型 水田
28.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我国流传深远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其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恰当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材料二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和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简析其原因。
(2)“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参见图中照片),简析沪宁杭地区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3)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现象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4)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该时段江浙古城衰落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综合训练
1~2.1.C 2.D 第1题,根据区域基本特征,图中各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内部特征不完全一致;各区域之间有差异性,各区域的分布范围大小不同;各区域是根据气候这个单一指标划分的;图示各区域是自然区域,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是清晰明确的。第2题,从a到d纬度越来越低,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从a到d纬度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为了更好地散热,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大,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现代楼房高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从a到d现代楼房高度并不一定越来越高。
3~4.3.C 4.C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的农牧界线并不是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农牧界线并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古长城修建时属于军事防御工程,目的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因此古长城以北为畜牧业,以南为种植业,大致与农牧界线一致;农牧界线的变动说明界线附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第4题,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界线附近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压力加大,农耕区向牧区扩展;气候并没有明显变干;农牧界线不断向西北方向演变,牧区养殖规模可能会缩小;随着社会发展,西北地区人口增多。
5~6.5.C 6.D 读图可知,南方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产品等流向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流向南方地区,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开放性。南北方经济水平不同,导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输出不同。
7~9.7.C 8.D 9.C 第7题,图示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该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C正确。读图可知,该流域新垦区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不一致,A错误;区域内部农业生产都靠近河流,B错误;该流域新垦区与非农垦区不是相互独立的,D错误。第8题,读图可知,行政中心呈点状分布,新垦区呈面状分布。第9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为新疆的一个新垦区,因此应为小尺度区域,C正确。
10~11.10.A 11.D 第10题,从材料可知,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河”体现了水文要素;“墚”是黄土高原地貌“塬、墚、峁”之一,体现了地貌要素;“柳”体现了植被要素,A正确。第11题,材料显示,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甲、乙两地的地名中“河”“沟”“湾”出现的比例高,说明两地在特定时期河流众多;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分布有众多的河流,但是乙地河流稀少,说明和特定时期相比,乙地现在河流变少,自然环境变化较大,故D正确。风俗习惯、土地利用结构、人口迁徙等因素对当地河流的数量影响较小,故A、B、C错误。
12~13.12.B 13.C 第12题,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断,①区域主要为德国,②区域主要为我国湖南省。①区域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北部为平原,南部为山地,②区域北部为平原,南部为丘陵、山地;②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①区域铁矿资源贫乏;两区域降水丰富,河网稠密,水源充足。第13题,①区域(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①区域城市群处于鲁尔区,该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基础上;②区域(湖南省)北部为洞庭湖平原,是重要的粮棉产区,其南部电子工业不发达。
14~16.14.A 15.A 16.B 第14题,甲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位于长江三角洲,处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长城沿线以北地区降水少,水土流失较轻,荒漠化严重。第15题,甲所在区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第16题,乙位于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我国的优化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17~18.17.A 18.D 第17题,根据经纬度和水系形态可推断该流域为长江流域,图示河段主要位于长江中游,该地区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使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多发,A正确;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但不会导致降水时间变长,B错误;C、D为自然原因,与题干要求不符。第18题,长江流域落差大,可实行梯级开发,但不可能实现全流域通航,A错误;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的是电力,B错误;该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发展季风水田农业,C错误;长江沿岸景点较多,可以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D正确。
19~21.19.C 20.D 21.D 第19题,读图可知,洪泽湖以东地区缺少相应的自然河道,也无对应的自然标志,B错误、C正确。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A错误;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质,两侧地理差异不明显,D错误。第20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将江苏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第21题,由于苏南和苏北以长江为界,以前的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苏南和苏北的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22~23.22.B 23.C 第2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甘、青之间;②跨陕、甘、宁、晋地区;③主体位于鄂;④跨云、桂、黔地区。第23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般是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一般是易发生土地荒漠化地区(或风沙较多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吸烟除尘、净化空气一般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图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广泛,从湿润区到干旱区均有分布,因此其建设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24~25.24.A 25.A 第24题,鄱阳湖在冬季成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原因是冬季湖滩面积大、水浅,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捕食的环境,A正确。第25题,两图对照分析,图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分布在河流上游山区,保持水土,对应Ⅰ。农产品主产区应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湖泊沿岸平原,对应Ⅱ。城镇化地区位置应和城市位置大致相同,对应Ⅲ。A正确。
26.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如东北地区的范围、位置、大致形状及界线等。“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及开放性。第(2)题,可从区域范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 (1)具有一定的形状、地域范围和界线,并有明确的区域特征。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及开放性。
(2)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
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27.解析 第(1)题,从流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第(2)题,两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第(3)题,黄河三角洲的耕地类型是旱地,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长江三角洲的耕地类型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主要为油菜。
答案 (1)黄河: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相同点:两区域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不同点: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物的生长期较长,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的暖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地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3)
项 目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水稻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耕地类型 旱地
28.解析 第(1)题,可从自然因素(环境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和社会经济因素(少数民族众多,生产与生活方式多样)两方面分析。第(2)题,可从地形地势、交通、用水等方面分析。第(3)题,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过去形成的原因主要从过去东北地区蔬菜不能越冬生长、新鲜蔬菜不易储存等方面分析。现在少见的原因可从种植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第(4)题,从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
(2)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人们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3)过去形成的原因: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露天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过去新鲜蔬菜不易储存,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现在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4)交通运输条件发生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因泥沙淤积,通航能力下降;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