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一)化学试题(含答案)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425.3K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人教版(2019) | ||
科目 | 化学 | ||
更新时间 | 2023-10-17 10:45:40 |
C.图3中,表示反应速率v正>v逆的是点3
D.图4中,若m+n=p,则a曲线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在某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X(g)和1 mol Y(g)发生反应:2X(g)+Y(g) 3Z(g) ΔH,反应过程中持续升高温度,测得混合体系中X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M点时Y的转化率最大
B. 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平衡后充入Z,达到新平衡时Z的体积分数增大
D. W、M两点Y的正反应速率相等
14.有一反应:2A+B2C,其中A、B、C均为气体,下图中的曲线是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曲线,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B的转化率,图中有 a、b、c三点,如图所示,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c点:v(正)
D.b点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
15. 在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P(g)和Q(g),发生反应P(g)+2Q(g) 3R(g)+4S(s) ΔH。所得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组号 温度/℃ 起始量/mol 平衡量/mol
n(P) n(Q) n(R) n(S)
① 500 0.10 0.80 0.24 0.32
② 500 0.20 1.60 x x
③ 700 0.10 0.30 0.18 024
该反应的ΔH > 0
B. 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
C. ②中x的值可以算出
D. 700℃,若P、Q、R、S的物质的量均为0.2mol,则平衡正移
第II卷
16.(11分)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一种工业合成氨的简易流程图如下:
(1)分离氨应用了氨 ______ 的性质。
(2)步骤Ⅱ中制氢气原理如下:
、
、
利用反应将进一步转化,可提高产量。反应化学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表:
该反应为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某温度下,体系中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_。
(3)下图左表示、条件下,合成氨反应原料气投料比与平衡时体积分数的关系。根据图中点数据计算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科研小组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合成氨反应,向容器中充入和,不同温度下平衡混合物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与总压强的关系如图。
、、由大到小的排序为___________。
在、条件下,点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11分) 丙酮蒸气热裂解可生产乙烯酮, ,现对该热裂解反应进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表格中的键能数据,计算 __________;
化学键 C=C
键能
该反应在_________填“低温”或“高温”或“任意温度”条件下可自发进行。
在恒容绝热密闭容器中,充入丙酮蒸气,不能判断下列到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
A.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
B.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C.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E.和的浓度比保持不变
丙酮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变化如图所示:
图中表示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
、两点化学平衡常数 __________填“”、“”或“”;
恒容下,既可提高反应速率,又可提高丙酮平衡转化率的一条合理措施是__________。
在容积可变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充入丙酮蒸气维持恒压。
经过时间,丙酮分解。用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压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丙酮 __________;
该条件平衡时丙酮分解率为,则_____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18.(11分) 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的变化,请用学到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制作有降温、保鲜和镇痛的冷敷袋可以利用 ______填“放热”或“吸热”的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即热盒饭”可利用下面 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释放的热量加热食物.
A.生石灰和水 B.浓硫酸和水 C.钠和水
是优质液体燃料,在、下,充分燃烧并恢复到原状态,会释放的热量.请写出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4)同学们用溶液和硫酸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I.配制溶液
若实验中大约要使用溶液,至少需要称量固体 __________。
配制硫酸溶液的实验方案中出现图标 和 ,前者提示实验中会用到温度较高的设备,后者要求实验者_______(填防护措施)。
II. 取溶液和硫酸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_;
假设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为了计算中和热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平均值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__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液态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上述实验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溶液的温度
19.(11分)已知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为可逆反应,小组同学对该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1)甲同学首先进行了实验1。
实验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 取2 mL 1 mol·L-1 KI溶液, 滴加0.1 mol·L-1 FeCl3溶液3滴(1滴约为0.05 mL,下同)。 ⅰ. 溶液呈棕黄色。
ⅱ. 向其中滴加2滴0.1 mol·L-1 KSCN溶液。 ⅱ. 溶液不显红色。
① 写出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 加入KSCN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 甲同学认为溶液不显红色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c(Fe3+)太低,改进方案,进行实验2。
实验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 取2 mL 0.1 mol·L-1 KI溶液, 滴加0.1 mol·L-1 FeCl3溶液3滴。 ⅰ. 溶液呈棕黄色。
ⅱ. 向其中滴加2滴0.1 mol·L-1 KSCN溶液。 ⅱ. 溶液显红色。
ⅲ. 继续加入2 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 ⅲ. 液体分层,上层红色消失,变为棕黄色,下层呈紫红色。
本实验改用0.1 mol·L-1 KI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实验2中加入CCl4后上层溶液红色消失的原因_______。
(2)甲同学认为“用CCl4萃取后上层溶液仍为棕黄色”的原因是I2未被充分萃取,但乙同学查阅资料得到信息:I2、I3-在水中均呈棕黄色,两者有如下关系:I2+I-I3-。于是提出假设:萃取后的溶液呈棕黄色的主要原因是存在I3-。
① 为验证假设,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实验3。
实验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 取1 mL实验2中棕黄色的上层清液,再加入2 mL CCl4, 振荡、静置。 ⅰ. 液体分层,上层呈黄色,下层呈紫红色。
ⅱ. 取1 mL饱和碘水,加入2 mL CCl4, 振荡、静置。 ⅱ. 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实验3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甲同学依据乙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选用实验2中的试剂,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了更加严谨的实验,证明了平衡I2+I- I3-的存在。
请你补充完整他设计的实验步骤:将实验2中下层紫红色溶液平均分成两份,分装于两支试管中,向试管1中加入1 mL水,振荡、静置;向试管2中加入1 mL 0.1 mol·L-1 KI溶液,振荡、静置。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试管1中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试管2 。
20.(11分)年是元素周期表诞生周年,元素周期表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该物质与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元素和可形成两种常见分子,写出分子量较大的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_。
已知A、B、C几种纯净物至少含元素中一种共同的元素,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部分条件和产物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3)若A为金属单质,C为浅黄色粉末,Y为液态氧化物(常温常压),则C→D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若A是酸性氧化物,向空气中大量排放A,会加剧温室效应的形成,强碱X的焰色呈黄色,则B的化学式为 。
(5)若A为黄绿色气体,X为金属单质,B为X在A中燃烧生成的棕褐色烟,为探究C中阳离子具有还原性,设计如下方案:
取适量的C固体溶于水,将溶液分成甲、乙、丙三份,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操作 现象
甲 加入镁粉 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无色
乙 依次滴加KSCN溶液、新制氯水 开始不变色,后变红色
丙 先滴加KSCN溶液,后滴加酸化的双氧水 开始不变色,后变红色
丙实验中溶液里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