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11:25:37

文档简介

+,2022级高二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问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数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
语文试题
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水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
注意事项:
,下出条陆出
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尖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思赐。“开”,就是开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务力、最高的智装,必要时包会有最大的栖社。
家图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一一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种的内核。这一精种在范仲淹的名文《岳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阳秘记》里得到衫显。在同一个时期,张截侣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平”,而曾让张我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截、范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中大,
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同了。中华民族遥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图梦砥砺奇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材料一: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制舍不了的道德前托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
材料三:心。其
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桑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追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
家族观念基于血燎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
伦理尖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图天下是中华传玩文化的道德诊释的中心,它使中目
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
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图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新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剩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图、观天下,就是用一
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健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痛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
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
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起相待,爱散相与。这要求对家庭
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廷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
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拔此呼应。·,址
内蓝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机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克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
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秘定与协调。儒家家图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
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枸,移
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国的把当精
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
种。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此悉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离氏强的
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现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精种,也是国家认同感和黄任意识的来源。
的伦理自觉。
、女骨(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节选白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学一)(3分)·
材料二: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
中华氏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
害起来,相互依存。一道
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责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
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图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
生无值观中的伦理自觉,下女个浅使里图声立于禁
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购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一“天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
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
贴空想,不可践行。解静缺天◆公系量不“,来头装#世少色味
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
宋代大儒张栽则授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
我们的当务之急。得境
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善
1/8
2/82022级高二学年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
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原文“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
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原文是“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
故选B。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知,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未谈及“太平”。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故选A。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
故选D。
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4段。第1、2段是一层,重点阐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分析可知,本文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并且引用“《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和举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第3段是第二层,结合“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由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B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说法有误。郭祥骗人是为了摆脱无休止的报告宣传,是淡泊名利的表现,不是品质不良;少先队员也没有批评的意思。
7.A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说法有误,没有肖像、心理描写。
8.【答案】
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通过郭祥与陆希荣的正反对比,使情节富于变化,自然生成了一场给孩子们的别致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报告。
②凸显了人物形象。小说从多个方面将郭与陆这两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对比,凸显了郭祥的无私奉献精神与陆希荣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③强化了文章主旨。小说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特别是郭陆二人的直接交锋,表现了作者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摈弃一切私利、积极为集体和祖国着想的革命英雄的赞美,对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批判,从而强化了文章主旨。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答案】
①无私奉献的思想美:郭祥心中只有党的事业、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英勇作战,哪怕失去了一条腿也毫不抱怨。
②淡泊名利的思想美:郭祥还觉着自己连长都当不好,不想着升官发财,当了战斗英雄也不愿意多作报告宣传自己,也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③直率敢言的性格美:郭祥爱憎分明,为人直率,敢于批判陆希荣,直言不讳。(答出①②任一点得2分,答出③得2分)
10.BEG【解析】译文: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
11.D【解析】病,形容词,疲惫、疲倦。句意:今天累极了。贼,动词,伤害。
12.C【解析】“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错。应该是“形象地说明了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13.(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所以”,因为;“内交”,结交;“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乡邻。)
(2)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助”,助长;“……者也”,文言文判断句式;“揠”,拔;“非徒”,不但。)
14.(3 分)(1)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1 分)(2)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2 分)
【参考译文】文本一(乙):
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内心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
孟子说:“岂敢!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夫子已经可以说是圣人了吧?’孔子
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行教化的时候不敢说疲倦。’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
【答案】15. C 16. ①“湘帘”暗指潇湘馆,故可推断作者为林黛玉;
②“娇羞默默同谁诉?”写赏花人娇羞,满腹心事无人倾诉,和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娇羞契合;
③“秋闺怨女拭啼痕”句与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的形象相似;
④白海棠冰清玉洁、孤高的品质与林黛玉的形象相似。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说法错误,“偷来梨蕊三分白”的意思是白海棠偷来梨花花蕊的三分洁白,写出了白海棠的高洁白净,而不是色泽娇艳。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半卷湘帘半掩门”中的“湘帘”是指湘竹制成的门帘,在诗句中暗指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作者正是从自己房内望去,看到的白海棠,因此可推断出作者为林黛玉。
“娇羞默默同谁诉”将笔墨回到写看花人,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的内心世界——娇羞怯怯、默默无言、衷肠无处诉,这与林黛玉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极为相符。
“秋闺怨女拭啼痕”意思是白海棠又像秋闺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却带有愁戚伤感的感彩。这又与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以及她经常以泪洗面的形象相符。
“碾冰为土玉为盆”意思是你高洁白净,该是碾冰为土以玉为盆来栽培你,从侧面烘托了白海棠冰清玉洁;“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写出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3)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18.B 19.A 20.D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选句“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运用双关手法,中的“菱角香”表面是指菱角的香味,实则是金桂挖苦香菱是妾,不能跟她相提并论。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比喻手法,“樊笼”比喻官场。
B.“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运用双关手法,前句表面是说豆子和豆秸本长自同一条根上,实则是说自己和曹丕是亲兄弟;后句表面是说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实则是说不该兄弟相残。
C.“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运用比拟手法,“待”“送”分别赋予“江月”和“长江”以人的动作行为。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对比手法,以战士们战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揭露了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A、C、D三项的修辞效果与原文选句都不同。原句和B项都是双关语,都有潜台词。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意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用名言给文句做批注既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也要理解文中句意的意思。
原文中,香菱的话强调美在于心灵的发现,B、C、D项均符合,而A项强调各有其美,应包容互鉴。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选择要照顾三方面情况:一是前后话题要一致,此处香菱的话题是“兰花桂花”;二是后句宝蟾说“你怎么真叫起姑娘的名字来”,所以待选句子要照应后文宝蟾的避讳之说;三是要符合特定场景下的人物身份,即。
A.“香的好与不好,自是另外一回事”的话题是“香的好与不好”,不符,且不能照应上文的兰花桂花。
B.“兰花桂花之类,自是真正香的花”话题不一致,谈的是香不是花,
C.“香的自然也好,只是非菱角可比”说的是“香”,不能照应上文说的兰花桂花,且身份也不符合香菱是“妾”的身份。
D.“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花之香可比”合适,话题、照应、身份均符合。
故选D。
【答案】18. 第一空:群英荟萃 第二空:追根溯源 第三空:无可取代
19. 因为学宫采用了官方主办、私人主持办学模式,所以此处的学术氛围较为自由。
20. ①非属稷下学宫不可;②设立在王朝的京城;③不问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或政治倾向)差异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后面破折号和“天下英才全部汇集到这座学宫”推断破折号前面应是后面语句的总结性成语,故可填写“群英荟萃”。“群英荟萃”:比喻许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在一 起。
第二空:依据“观点和成果都可以在稷下学宫流传下来的典籍中”推断中国文化的根源在稷下学宫流传下来的典籍中,故可填写“追根溯源”。“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第三空:依据“这座学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推断其地位非常重要,无人能代替,故可填写“无可取代”。“无可取代”:即没有什么能够取代、替换。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对,表示因果的关联词语“因为”要放在句首,表示领起的下文整体作为原因,故应将“因为”放在句首;二是搭配不当,不能用“宽泛”形容“学术氛围”,修改为“学术氛围较为自由”。
修改后:因为学宫采用了官方主办、私人主持的办学模式,所以此处的学术氛围较为自由。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依据“先秦时期最有名的‘大学’”和“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推断最有名的“大学”就是下文的“稷下学宫”,故可填写“非属稷下学宫不可”。
第②处,依据“稷下学宫并不像之前的高等学府”和稷下学宫“设立在齐国的国都临淄”,两句间是转折的关系,推测“之前的高等学府”和“稷下学宫”相反,故可填写“设立在王朝的京城”。
第③处,依据“此处的学术氛围较为自由”和“都可以无所顾忌地阐述自己的理论或者对于时事的看法,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中心”推测来到此处的学者不限制出身、派别、观点和倾向的不同,故可填写“不问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或政治倾向)差异”。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道德经》中的名言和徐悲鸿的绘画感悟组成。《道德经》中的名言提出了“天下大事必须从细处开始”的论断,强调了要关注“大”和“小”的辩证关系,要重视“小处,细处”的作用。徐悲鸿用“致广大,尽精微”来概括自己的核心艺术思想,意思是绘画既要观照整体,也要讲究局部细节;既要突出整体性,也要善于对细节进行刻画、取舍;整体与局部细节互相配合,互相成就,才能绘就具有统一性、整体性的画作。徐悲鸿的名言突出了“致广大”与“尽精微”的并列关系,强调从“小处”“精微处”“根本处”着手,实现“致广大”的目标。材料的最后一句为总结句,指出成就大不能忽视细微、忽视根本。
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难”与“易”、“大”与“小”的关系,启示我们:见得大,方能重其小;小处做,方能致其大。凡事要从大处看,从小处做。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都要在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的同时,脚踏实地,注重细节,夯实基础,筑牢根基,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成大事”与“尽精微”的辩证关系,“尽精微”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处理“成大事”与“尽精微”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尽精微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等方面切入分析,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处理‘成大事’与‘尽精微’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志存高远,以“成大事”为人生目标,脚踏实地奋斗;我们应注重细节,以“尽精微”为方法途径,从易小之事上入手,精益求精;我们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成就伟业。
立意:
1.图难于其易,图大于其细。
2.胸怀大局,积微成著。
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4.统观全局,细谋一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