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是最令人神往的诗歌鼎盛时代。陈子昂、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相继高扬“风骨”传统,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那么,何谓“风骨”,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阐释,“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新时代语境下每位诗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具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躲避崇高”“崇俗”“崇私”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让人不堪卒读。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等等,这些诗歌都具有深刻的教化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一些诗人便不再讲究文辞、技巧,虽然形式上采取了新诗的分行形式,却不过是将一句话分行排列,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风骨显然早已荡然无存。当然,当代依然有很多诗人在努力铸造与锤炼诗歌语言,如潘维在其诗中试图构造的汉语帝国,实则是对汉语魅力的重新发现与塑造;胡弦、李轻松、路也等诗人都如火中淬石般用心打磨诗句。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不会被质疑为“口水诗”“废话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总之,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所说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典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从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二:
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有些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显然,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在此,我们急切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的情感。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和责任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很多诗歌体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抒发了挚烈的家国情怀。如今许多诗歌作者淡忘人民,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不是诗,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理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他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力,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而时代的史诗,或者说,史诗性写作,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A.刘勰把“风骨”解释为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并把诗歌是否具有风骨作为评价其优劣的标准之一。
B.有些作者以记流水账的方式创作诗歌,但也有一些作者如曾卓等继承了中国风骨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佳作。
C.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这是和诗歌创作对语言的美感要求背道而驰的。
D.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恢宏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会促使当代中国诗人创作出具有崇高情感的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A.如果没有陈子昂、李白、高适等诗人对“风骨”传统的继承与弘扬,那么唐代诗歌或许就会缺乏“风骨”。
B.新时代的诗歌创作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牺牲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
C.杜甫的《登高》既写了身世之悲,也写了忧国之情,这说明“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是可以相互统一的。
D.两则材料都论及新时代诗歌创作,也都写了新时代诗歌创作存在的弊端,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下列各项中,和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4分 )
A.宋人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道义,重德行,勇担当,尊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色,绵延至今仍熠熠生辉。
B.荣誉面前不争功,利益面前不计较,困难面前不躲闪。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推功揽过是可贵的修养境界。争功诿过者则不然,他们在荣誉面前热衷追逐,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困难面前绕道而行。前者为公,着眼的是大局;后者存私,打的是小九九。
C.人们读书应该有所选择。书籍犹如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D.事业因执著而成功,人生因坚韧而出彩。这样的执著和坚韧刻印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生命里。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谋福祉,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4.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无疑是具有中国风骨的诗歌,请以诗歌中的“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为例,结合材料一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 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 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的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
B.“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
C.老乡虽然又聋又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上下打量伍原,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D.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
B.“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本文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7.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辱,耻辱。
8.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晏子至A楚B王C赐晏子D酒E酒酣F吏二G缚一人H诣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肉食者谋之 齐之习辞者也
B.可以一战 吾欲辱之,何以也
C.战于长勺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再而衰 出淤泥而不染
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A.甲文围绕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卓见。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11.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2.请概括甲文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14.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句子是:“
, ”。
(2)《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 , ”。
(3)《诗经·邶风·静女》中“ , ”两句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憨厚痴情的有情人形象。
(4)《涉江采芙蓉》中用设问句式写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是:“ ? ”。
(5)毛泽东《虞美人·枕上》中的词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把抽象的忧愁具体化、形象化,正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写愁名句“ ,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6)秦观的《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过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小题。
孙犁赞赏《哦,香雪》的中心词,就是说它“从头到尾都是诗”。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诗被称为抒情的文学,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如诗一样的美感效应。
事实上,也可以说,所有小说,都无不是抒情之作。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又如19世纪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所说:“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正是这样,引起创作冲动的,往往是作家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这便是文学的活动。若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创作,包括小说,都是抒情。
16.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分)
A.引用、比喻、设问 B.拟人、比喻、设问
C.对偶、比喻、反问 D.引用、夸张、反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C.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B.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C.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四、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题 60 分)
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光,因梦想而激昂,因奉献而厚重,因奋斗而精彩。很多人认为,“奋斗” 就是找好工作,赚高工资,住大房子,但是,年轻人的奋斗不应该止于此,而是应该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格局。青春的梦想,只有接上时代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今天的中国,经济辐射全球,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这正是年轻人大展拳脚的好时代。我们不应辜负时代的重托,在积极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将自己的梦想与时代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才是青春最有意义的绽放方式。
读了以上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A 2.B 3.B
4.①诗歌在内涵方面具有中国风骨。诗歌以“蜘蛛”为意象赞美了生命的卑微与坚韧,能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②诗歌在语言文辞方面具有中国风骨。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富有表现力,如“小得可怜”暗含和内在精神的对比,“默享”写出了蜘蛛的坚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并把诗歌是否具有风骨作为评价其优劣的标准之一”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是说“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的一种审美标准”,即“风骨”成为诗歌的一种评价标准不是刘勰提出来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以牺牲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为代价”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是说“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也就是说,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在技术上取得了进步,但也存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不足的弊端。由此可知,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不是诗歌技术上的进步造成的,因此“以牺牲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为代价”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把 “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进行对比论证。
A.引用论证,引用宋人张载的话进行论证。
B. 对比论证,将“为公,着眼的是大局”与“存私,打的是小九九”进行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把“书籍”比喻成“食品”进行论证。
D.举例论证,列举袁隆平的例子进行论证。故选B。
5.A 6.D
7.(1)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恐惧无助—燃起希望—悲观绝望—坚定无畏。
(2)①小说开篇低沉压抑的环境让伍原感到窒息、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仍旧荒无人烟,让伍原感到无助。②看到不飘忽、不闪烁的一小点儿光,伍原似乎看到了希望。③在与聋哑老乡的“搏斗”中,伍原疲惫至极,内心充满了绝望。④老乡为伍原指明部队前进的方向,使他信心倍增,坚定无畏。
【解析】5.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错误,由原文可知,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的内心也有过恐惧、挣扎和无助,甚至近乎绝望。故选A。
6.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项,“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错,应是给了近乎绝望的伍原以力量、勇气和希望。故选D。
7.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人物形象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梳理情感变化,需要从小说结构入手。小说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本小说由环境描写开始,压抑荒凉的自然环境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助和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还是没有任何与人有关的迹象,加上详细的心理描写,无不表现出主人公的窒息和无望。这是小说的开端。看到“如豆的一小点儿光”,是小说的发展,此时伍原心里燃起了巨大的希望。伍原与老乡“搏斗”是小说的高潮。因为不能还手,伍原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而且老乡是聋哑人,此时伍原的内心是绝望的。老乡了解了伍原的身份后,给伍原指明了部队前进的方向。这是小说的结局。此时伍原心中充满信心,坚定无畏。
8.AE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赐”的主语是“楚王”,因此应该在“楚王”前断开;“赐”后接双宾语“晏子”(宾语1)和“酒”(宾语2),因此应从第一个“酒”后断开;“酒酣”的主语是晏子等人,后面“吏二”是下一句的主语,因此,“酒酣”后应断开;“吏二缚一人诣王”是连动句,中间不用断开。故选AEF。
9.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之”,代词,代打仗这件事。句意:当权者自会谋划打仗的事。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用法不同,意义不同。B. 第一个“以”,介词,凭借。句意: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第二个“以”,介词,用。句意: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用法相同,意义不同。C. 第一个“于”,介词,在。句意:在长勺和齐军作战。第二个“于”,介词,在。句意: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用法相同,意义相同。D. 第一个“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句意: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衰弱了。第二个“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句意: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用法相同,意义不同。故选C。
10.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分析错误。通过甲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当时曹刿并不是国家的重臣。故选D。
11.(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处理。
(2)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狱”,案件;“虽”,虽然;“察”,明察;“必”,一定。(2)“徒”,只,仅仅;“其”,它的,它们的;“实”,果实;“然”,这样。
12.(1)知己知彼。(2)指挥若定。(3)稳扎稳打。
参考译文:【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打仗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13【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综合鉴赏能力,注意阅读选项内容。选项的内容是对诗歌的基本理解,先阅读选项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借助作者、注释、关键词等正确理解诗歌判断选项。A项,理解错误,“昔年八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故选A。
14【答案】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意象的赏析能力,注意常见意象的作用。先要了解常用意象的特点和作用,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思想情感组织答案。全诗歌的大意是: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明月寄托相思,承载着抒情主人公的怀乡思亲之意。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昔今对比在古诗里是常见的,就本诗看,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昔日“曲江池畔杏园边”,今日“湓浦沙头水馆前”,对比中徒添诗人不尽的凄苦感。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诗人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然而结果相反,只是 “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惨淡的月辉满地,照彻在清冷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秋风乍起,置身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令人清冷至极。贬谪后的诗人内心的这份清冷和悲苦,正是通过月色的层层渲染展现出来的,其烘托作用,不言自明。
15.(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诗经·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憨厚痴情的有情人形象。
(4)《涉江采芙蓉》中用设问句式写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是:“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5)毛泽东《虞美人·枕上》中的词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把抽象的忧愁具体化、形象化,正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6)秦观的《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过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6 A
【解析】 “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先问后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用刘勰和别林斯基的评论语,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两两对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中未运用反问、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A项。
17、D (A.句式杂糅。“纪弦提出名称”和“名称被使用”是两套句子结构,而该项杂糅在一块了。B.语序不当,应先“提出”,然后“确立”。C.语序不当,应先“提出”,然后“确立”。原句的语病是句子结构混乱,显得主宾不搭配,原句主干是:名称是提出确立并使用。应强调名称提出。)
18、A( 第一处,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语境是说,“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时局动荡。所以此处要选“风雨如晦”,比喻黑暗的社会现状。第二处,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岁月。语境是说“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在这个不平凡的岁月,“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故第二处填“峥嵘岁月”。第三处,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语境是讲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诗人,敢于打破成规陋习,不因循守旧,直接针对当时“墨守成规”的世风。第四处,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语境是说这些勇敢的新文化主将创作了大量使世人震惊的作品,故填“惊世骇俗”。)
19.参考立意:
青春不迷茫,奋斗有方向。
坚持理想。
热爱生活。
青春当讲奋斗与奉献。
美丽中国梦有我同行。
扬奋斗之帆,逐复兴之梦